一、探究信息网络的安全防御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恩宁,王刚,马润年,伍维甲,严丽娜[1](2021)在《采用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的网络安全防御决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网络安全防御决策的精准度,提出了采用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的网络安全防御决策方法。针对网络攻防的竞争型决策特点,引入生物学种群异质概念,提出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模型;将博弈群体对于博弈历史经验的反思机制模型化为泊松过程,改进经典复制动态方程,提出反思能力是提升模型决策速度的关键因素;结合网络安全防御单次决策的确定性需求和传统纳什均衡解的局限性,提出严格纳什均衡是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稳定的充要条件,通过引入全局单调的势函数,给出了博弈模型存在严格纳什均衡的稳定性证明和仿真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克服经典模型中50%概率的最优策略事实偏差,且当博弈群体的反思能力为1.5时,防御群体决策趋于稳定的速率提升了151%。
王军[2](2021)在《基于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从信息网络安全防御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总体设计方案和信息网络安全防御策略体系要点,并对安全防御体系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开发出了一套兼具检测与防御联动功能的防御体系。结果有助于新型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开发与应用,并可以满足信息网络安全防御的设计目的。
孔斌[3](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王增光,卢昱,李玺[4](2020)在《多阶段信号博弈的装备保障信息网络主动防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装备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防御问题,从信号伪装的角度对装备保障信息网络的主动防御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最优伪装信号选取方法。该方法基于多阶段信号博弈理论对装备保障信息网络攻防过程进行建模;在考虑信号伪装成本的基础上对攻防收益进行量化;给出了精炼贝叶斯均衡的求解方法,并设计了多阶段最优伪装信号选取算法。通过实验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了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安全防御的一般规律。
王增光,卢昱,李玺[5](2020)在《基于信号博弈的网络主动防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现有被动防御方式难以有效确保军事信息网络安全的问题,从信号伪装的角度对军事信息网络的主动防御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最优伪装信号选取方法。在分析军事信息网络攻防对抗的基础上,基于信号博弈理论对网络攻防过程进行建模;提出了网络攻防收益量化方法;在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最优伪装信号的选取算法。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军事信息网络安全防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增光,卢昱,李玺[7](2020)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军事信息网络主动防御策略选取》文中提出针对军事信息网络的防御策略选取问题,分析军事信息网络的攻防对抗特点,提出一种军事信息网络主动防御策略选取方法。该方法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对网络攻防过程进行建模,从网络安全属性的角度出发对攻防收益进行量化;以防御效能作为策略选取的标准,设计主动防御策略选取算法。与传统基于博弈论的网络防御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如下优势:在模型设计和收益量化方面更加符合网络攻防实际;能够以纯策略的形式进行主动防御策略选取,有效解决当前以概率形式进行防御策略选取不便于理解和操作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通过防御收益分析总结了网络安全防御的一般规律。
卢坚[8](2019)在《“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空间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重点领域,对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也成为了大国新一轮政治博弈的焦点。美国作为网络空间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对信息网络系统的依赖性与日俱增,“9·11”事件后全球网络空间领域面临着复杂的安全问题,这给美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所需要共同面临的复杂形势。所以加强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研究并提高本国网络空间领域的安全意识刻不容缓。本文根据三届政府的官方资料以及相关的论文和报告对“9·11”事件后的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正文第一章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解和分析,主要从它的概念界定、形成过程以及战略层级体系等方面入手。正文第二、三、四章则具体梳理和阐述了从小布什到特朗普三届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发展进程,以对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具体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正文第五章主要就美国网络空间战略进行评估,不仅分析了它的转变过程和原因,还分析了战略的基础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语部分则预测了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网络空间的未来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纵观“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发展历程,其中的一些政策能对中国有所启示。今后,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并深化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合作关系,中国应该:第一,提升网络空间领域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第二,完善国内网络空间安全能力建设;第三,持续推进网络空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第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国际网络空间合作。
任保安[9](2019)在《复杂网络重构与瓦解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人集群作战是未来智能化作战的重要样式,近期的技术进步使得这种新型作战样式的现实威胁越来越紧迫。如何对大规模无人集群系统及其对抗进行建模、分析、评估和规划,是未来智能化战争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一方面,集群对抗伴随着大量异构智能体之间的群体博弈,是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很难建模和评估,而复杂网络理论是刻画和分析复杂系统的强有力工具,为无人集群系统的攻防建模和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决策双方的“尔虞我诈”是集群间智能对抗的重要手段,使得战场环境中充斥着大量不完备信息和虚假信息,严重干扰集群攻防的有效性,而复杂网络重构理论是还原真实网络信息的有效方法,为揭开无人集群系统对抗中的“战争迷雾”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因此,本文以无人集群系统攻防为实际问题背景,以复杂网络为理论主线,重点围绕不完备信息和虚假信息条件下的复杂网络重构及在此基础上的复杂网络瓦解、防御问题,开展系统性的问题分析、模型构建、算法设计优化、数据验证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从不完备信息、虚假信息条件下网络重构方法的局限性出发,考虑无先验知识、有先验知识两种场景对应的子问题,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两种相互补充的复杂网络重构解决方案:改进型随机分块网络重构方法和基于相似性的网络重构方法。一方面,无先验知识条件下的网络重构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尽管随机分块(stochastic block models,简称SBM)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之道,但SBM耗时过长且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严重降低其实用性。本文定义并构建了无先验知识下的网络重构问题模型,针对SBM方法存在的问题,从求解速度和解最优性出发改进网络重构启发机制,提出一种新的无先验知识下的网络重构方法:增强型随机分块(enhanced stochastic block models,简称ESBM)方法。另一方面,相较于前者,现实世界中有先验知识的网络重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在复杂网络领域尚无明确的定义和专门的解决方法。本文重点围绕节点度为核心的先验知识,首次提出已知部分节点度信息的网络重构问题并进行问题描述和建模,综合考虑网络微观与宏观特征,首次提出一种有先验知识条件下基于相似性的网络重构(network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prior knowledge,简称PKNR)方法。仿真网络和真实网络的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无先验知识条件下,ESBM的预测精度优于SBM方法,收敛速度能比SBM快10倍以上;第二,有先验知识条件下,PKNR方法生成的重构网络能够降低相对误差率15.6%;第三,有先验知识条件下,PKNR的预测精度高于无先验知识重构方法,收敛速度也比ESBM快100倍以上,表明先验知识和相似性指标方法有助于提升网络重构的时效性。(2)针对信息不完备、虚假信息条件下的复杂网络攻防问题,从复杂网络瓦解和复杂网络防御两个子问题出发,首次纳入网络重构能力和观测信息伪装能力,系统性地提出两种相互补充的复杂网络攻防解决方案:基于网络重构的复杂网络瓦解方法和隐藏欺骗式复杂网络防御方法;揭示网络重构对网络瓦解的“锐化效应”和隐藏欺骗式防御的攻击迁移特点。对于攻击方决策者,传统的基于观测网络的网络瓦解策略(network disruption based on network observation,简称NO-ND)难以适用于信息不完备与信息虚假的情况,本文给出网络瓦解环节之前进行缺失补全和虚假甄别的全新思路,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网络重构的网络瓦解方法(network disruption based on network reconstruction,简称NR-ND)。对于防御方决策者,传统网络防御方法采用网络重置(network rewiring)的方式,此种方式不仅耗费巨大且未考虑到不完备信息、虚假信息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被动型防御的局限性,构建基于观测信息伪装的攻击迁移模型,以度序列与观测信息伪装的关系为突破口,首次提出指定度序列、有限资源下的两种隐藏欺骗式观测网络生成算法。仿真网络和真实网络的实验结果表明:第一,NR-ND的瓦解效果优于NO-ND,表明网络重构有助于网络瓦解;第二,当噪声水平较低时,NR-ND的效果甚至优于基于完全信息下的网络瓦解(network disruption based on complete network,简称CN-ND),本文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网络重构的“锐化”效应;第三,借助隐藏欺骗式复杂网络防御方法,防御方的网络结构鲁棒性最多提高44.17%,表明隐藏欺骗式复杂网络防御方法能够有效迁移攻击伤害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防御能力。(3)针对信息不完备、虚假信息条件下的无人集群系统攻防问题,从网络科学的视角,首次引入复杂网络重构、瓦解、防御理论并系统性地提出一整套分析方法,为无人集群系统攻防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无人集群具有涌现机制和自组织特征,这与复杂网络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同构性,然而基于复杂网络的无人集群系统攻防问题却鲜有研究,尚无信息不完备、虚假信息条件下的研究。因此,从无人集群系统的复杂网络模型、网络拓扑结构、动态重配置机制出发,将本文的复杂网络重构、复杂网络瓦解、复杂网络防御理论成果进行拓展,提出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NR-ND瓦解方法和隐藏欺骗式防御方法。案例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刻画无人集群系统间对抗特征,并且有效提升无人集群系统的攻防能力,以全新的视角探究无人集群系统攻防问题,为无人集群作战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王增光,卢昱,李玺[10](2019)在《基于攻防博弈的军事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准确评估军事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基于攻防博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首先,根据军事信息网络攻防的特点,设计了网络攻防博弈模型,从网络安全属性的角度出发量化攻防策略收益,并对攻防博弈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基于攻防博弈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可行性,并设计了基于攻防博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算法;最后,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探究信息网络的安全防御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究信息网络的安全防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的网络安全防御决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1.1 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模型 |
1.2 关键参数与收益计算 |
2 改进复制动态方程和决策方法 |
2.1 策略“反思-学习”机制 |
2.2 最优防御纯策略选取方法设计 |
2.3 模型及方法对比 |
3 稳定性分析 |
3.1 数理证明 |
3.2 算例分析 |
4 仿真分析 |
4.1 实验环境 |
4.2 模型及算法仿真验证 |
4.2.1 攻防策略选取概率变化趋势 |
4.2.2 反思能力b对攻防策略选取的影响 |
5 结 论 |
(2)基于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全防御体系设计 |
2 关键技术 |
2.1 流量监测 |
2.2 数据流审计 |
2.3 漏洞扫描 |
2.4 关键技术的实现 |
3 结 论 |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
2.1.2 虚拟化技术 |
2.1.3 工业控制系统 |
2.2 方法理论概述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2.3 博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1 风险评估流程 |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
4.3.6 实验与分析 |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4.4.1 检测结果判定 |
4.4.2 专家评估意见 |
4.4.3 评估结论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
5.2.2 虚拟机监控器 |
5.2.3 虚拟网络 |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
5.4.4 风险量化模型 |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5.6 本章小结 |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
6.4 本章小结 |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
7.1.1 模型构建 |
7.1.2 关联分析方法 |
7.1.3 关联分析结果 |
7.1.4 结论 |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
7.2.2 模型构建 |
7.2.3 能力分析 |
7.2.4 结论 |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
7.3.3 结论 |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
7.4.1 风险控制策略 |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
8.1.2 研究结论 |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军事信息网络主动防御策略选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网络攻防博弈模型 |
1.1模型的基本假设 |
1.2模型的设计 |
2网络攻防收益的量化 |
2.1攻防收益量化的基础 |
2.2攻防收益的量化 |
3主动防御策略的选取 |
3.1纳什均衡分析 |
3.2主动防御策略选取方法 |
3.3主动防御策略选取算法 |
3.4算法复杂度分析 |
4相关工作的比较 |
5仿真实验与分析 |
5.1仿真实验环境描述 |
5.2实验分析 |
5.2.1防御策略选取 |
5.2.2防御收益对比 |
6结论 |
(8)“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形成过程 |
一、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空间的地位提升 |
二、美国对网络空间问题的“安全化”过程 |
三、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层级体系 |
四、美国对网络空间安全本质的认知 |
第二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 |
一、突出应对来自网络空间领域的三大安全威胁 |
二、确保关键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 |
三、确保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和技术优势 |
四、获取网络空间领域的军事优势 |
五、争夺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主导权 |
第三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 |
一、广泛集中动员多主体的资源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建设 |
二、在灵活反应的原则指导下推动网络空间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
三、以确保美国优势为目标驱动网络空间领域进攻能力建设 |
四、将网络威慑作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手段 |
第二章 小布什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第一节 小布什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形成的背景 |
一、美国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性使得美国的网络脆弱性加强 |
二、恐怖主义的发酵促使小布什政府日趋重视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 |
三、黑客和内部人士等网络犯罪力量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凸显 |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将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和培训计划纳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中 |
二、结合用户的具体特征从五个层面降低网络系统的脆弱性 |
三、构建一体化的安全响应系统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
四、分层次参与网络空间国际安全治理 |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特点 |
一、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内反对恐怖主义的色彩浓厚 |
二、美国的网络空间应急响应能力是小布什政府的建设重点 |
三、战略理念更保守,对网络空间的控制性明显增强 |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形成的背景 |
一、新媒体影响下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扩散 |
二、网络空间军事化进程不断加速 |
三、网络经济犯罪活动不断增加 |
四、“棱镜门”事件使美国在国际上陷入信任危机 |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继续加强对国内关键网络基础设施的防护体系建设 |
二、在网络自由的幌子下利用新媒体等工具干涉别国内政 |
三、突出加强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军事进攻能力建设 |
四、以攻击溯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推行网络威慑战略 |
五、针对“棱镜门”事件的影响对有关网络政策进行策略性地调整 |
六、继续推动美国政府与私营部门和国际伙伴之间的合作 |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特点 |
一、把网络空间军事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剧国际安全形势紧张 |
二、特别强调运用社交媒体,网络空间成为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新空间 |
三、突出网络空间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重视网络规则的塑造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形成的背景 |
一、美国国内选举政治使网络空间安全问题进一步升温 |
二、美国国内两党斗争使网络空间安全政策成为焦点议题 |
三、特朗普政府不断渲染网络空间领域的大国竞争威胁 |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
一、秉持“美国优先”的原则在网络空间领域“以实力求和平” |
二、调整机制体制,战略性地管理国家网络安全风险 |
三、将网络作为经济增长的“赋能器”,重振美国的综合实力 |
四、增加预算和投入建设更具杀伤力的网络联合部队 |
五、下放网络攻击权限,进一步突出主动威慑 |
六、转向双边谈判与合作以制定国际网络空间规则 |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特点 |
一、大国政治思维回归,强调网络空间领域内的大国竞争 |
二、进攻性色彩浓厚,网络空间战略主动性增强 |
三、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的政治思维较为明显 |
第五章 “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评析 |
第一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演变特征 |
一、威胁认知从非国家行为体的网络犯罪向大国竞争扩展 |
二、关注重点在国内与国际间徘徊 |
三、手段选择从防御性向进攻性演变 |
第二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实施成效 |
一、巩固了网络基础技术资源占据上的优势 |
二、形成了完备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 |
三、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
四、储备了卓越的网络人才资源 |
五、形成了强大的网络空间作战能力 |
第三节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主要缺陷 |
一、对网络节点高度依赖,应对网络犯罪的能力有待提高 |
二、网络溯源技术制约着威慑效果的发挥 |
三、公私矛盾带来国内网络合作体系的分裂 |
四、利用网络输出价值观的做法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
结语启示与对策 |
一、提升网络空间领域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
二、完善国内网络空间安全体系能力建设 |
三、持续推进网络空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
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国际网络空间合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复杂网络重构与瓦解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网络及其军事应用研究综述 |
1.2.2 复杂网络重构研究综述 |
1.2.3 复杂网络防御及瓦解研究综述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框架 |
第二章 无先验知识下的网络重构方法 |
2.1 引言 |
2.2 无先验知识下的网络重构问题描述与建模 |
2.2.1 问题描述 |
2.2.2 模型构建 |
2.3 随机分块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分析 |
2.4 改进型随机分块方法ESBM |
2.5 ESBM算法的评价方法设计 |
2.5.1 算法求解时间分析与定性评价标准构建 |
2.5.2 网络重构效果的定量评价指标 |
2.6 实验与分析 |
2.6.1 数据描述及观测数据生成 |
2.6.2 无标度网络的实验结果 |
2.6.3 现实世界网络的实验结果 |
2.6.4 解的性能评估 |
2.6.5 冷却计划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先验知识的网络重构方法 |
3.1 引言 |
3.2 已知部分节点度信息的网络重构问题描述与建模 |
3.2.1 问题描述 |
3.2.2 模型构建 |
3.3 相似性指标链路预测方法在网络重构中的局限性 |
3.3.1 微观度量AUC的局限性分析 |
3.3.2 预测数量的困境分析 |
3.4 混合相似性指标构建 |
3.4.1 相似性指标简介 |
3.4.2 相似性指标反映网络结构特征的不足 |
3.4.3 混合相似性指标构建 |
3.5 已知部分节点度信息的快速网络重构方法 |
3.5.1 度差值与网络重构的关系分析 |
3.5.2 增-删边待选集合求解算法 |
3.5.3 重构网络生成算法 |
3.6 评价方法设计 |
3.7 实验与分析 |
3.6.1 数据描述及观测数据生成 |
3.6.2 先验知识生成 |
3.6.3 结果及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络重构的复杂网络瓦解方法 |
4.1 引言 |
4.2 丢失链路预测与虚假链路检测模型 |
4.2.1 丢失链路预测 |
4.2.2 虚假链路检测 |
4.2.3 随机分块模型 |
4.3 基于网络重构的复杂网络瓦解模型 |
4.4 NR-ND模型的实现流程 |
4.5 网络瓦解策略与评价方法甄选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1 数据描述及观测数据生成 |
4.6.2 无标度网络和真实网络结果及分析 |
4.6.3 复杂网络瓦解中网络重构的“锐化效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藏欺骗式复杂网络防御方法 |
5.1 引言 |
5.2 网络重置的局限性分析 |
5.3 基于观测信息伪装的攻击迁移模型 |
5.3.1 虚假网络的问题描述 |
5.3.2 基于观测信息伪装的攻击迁移模型构建 |
5.3.3 基于观测信息伪装的攻击迁移的示例 |
5.4 隐藏欺骗式观测网络生成算法 |
5.4.1 度序列与观测信息伪装的关系分析 |
5.4.2 指定度序列的隐藏欺骗式观测网络生成算法 |
5.4.3 有限资源下的隐藏欺骗式观测网络生成算法 |
5.5 隐藏欺骗效果的评价方法设计 |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1 数据描述及R值简介 |
5.6.2 指定度序列的隐藏欺骗式观测网络的攻击迁移效果及分析 |
5.6.3 有限资源下的隐藏欺骗式观测网络的攻击迁移效果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复杂网络瓦解与防御方法 |
6.1 引言 |
6.2 无人集群系统的复杂网络模型 |
6.2.1 无人集群系统的网络化抽象和描述 |
6.2.2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复杂网络模型 |
6.2.3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6.3 无人集群系统动态重配置的机制设计 |
6.4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NR-ND瓦解方法 |
6.4.1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预先NR-ND规划 |
6.4.2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在线NR-ND规划 |
6.5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隐藏欺骗式防御方法 |
6.5.1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隐藏欺骗式预先防御规划 |
6.5.2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隐藏欺骗式在线防御规划 |
6.6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攻防效能评价方法 |
6.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7.1 任务与相关数据描述 |
6.7.2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NR-ND效果及分析 |
6.7.3 面向无人集群系统的隐藏欺骗式防御效果及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攻防博弈的军事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网络攻防博弈模型 |
2.1 模型的相关定义 |
2.2 攻防收益的量化基础 |
2.3 攻防收益的量化 |
2.4 博弈均衡分析 |
3 基于攻防博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3.1 基于攻防博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3.2 基于攻防博弈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算法 |
4 实验分析 |
5 结束语 |
四、探究信息网络的安全防御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双异质群体演化博弈的网络安全防御决策方法[J]. 张恩宁,王刚,马润年,伍维甲,严丽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1(09)
- [2]基于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设计研究[J]. 王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02)
-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4]多阶段信号博弈的装备保障信息网络主动防御[J]. 王增光,卢昱,李玺.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12)
- [5]基于信号博弈的网络主动防御研究[J]. 王增光,卢昱,李玺.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08)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军事信息网络主动防御策略选取[J]. 王增光,卢昱,李玺. 兵工学报, 2020(03)
- [8]“9·11”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D]. 卢坚.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9]复杂网络重构与瓦解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任保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攻防博弈的军事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J]. 王增光,卢昱,李玺.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