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式在水利建设中应用,主要因为水利建设极为特殊,不仅工程内容复杂多样,所有工程建设都必须考虑城市与群众的需求,并且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发展基础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利建设作为重要惠民项目,在其中应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式,多角度对水利建设生态问题加以分析,从中积累更多环境保护经验,真正协调处理水利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运用
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1、注意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的结合。近几年来,国家、社会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水利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农业、畜牧业、林业、湖泊等生态用水,还涉及到消防、居民、工业等日常生活用水。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一定要注意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有机结合,掌握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需求规律,这样设计出来的生态水利工程才能更好地服务现实,才更具科学性。确保了生态水利工程投资取得了理想效益。
2、坚持生态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念。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我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联系密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内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环境策略的实施能够带来整个生产系统的革命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和居住环境的结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后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工作人员在设计理念上,始终贯彻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达到人为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当工程建成后,再通过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给群众视觉上带来一种美感。只有达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的为国家的水利工程发展做出应用贡献。
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缺乏明确设计规范。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分析所在地区的地理性差异,与当地的水文情况及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对具体河流地貌、地理区域流程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具体的指标进行充分的思考。目前,我国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规范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大部分的水利工程设计规范都只适用于传统水利工程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既要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性,又要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并且要做到与地域性动态河流变化情况的符合是十分困难的。想要达到上述的标准,就一定要加强总结生态水利的工程建设、工程设计经验,并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设计规范。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和生态环境技术人员之间也很少有合作的机会,且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与安全性,这两个标准通常会成为评价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标准,对于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却考虑得相对较少,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就整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缺乏完善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也缺少相应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经验,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与环境技术人员无法做到有效的交流,进而导致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开发相对滞后。基于此,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生态健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健康涉及标准还不够完善。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1、勘测水文环境。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前,应对水文环境进行勘测,了解工程建设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全面收集水文信息,再合理设计生态工程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是对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保护,能够促进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设计前专业人员要采集、整理水文信息,了解自然环境水含量。为确保工作质量,要加强与水文勘测部门、当地生态科技部门的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掌握更加全面的降水情况与区域季节特征等水文资料,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水利工程周边水土设计。水利工程生态设计,主要帮助水利建设科学进行施工,并且减少施工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侵害。环境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生态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加重,改善树木砍伐等重要手段。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注重水利工程周边水土设计,改善当前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融入生态保护、周边水土修复技术,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后,周围植物退化现象。水利建设中,水土流失预防主要以护坡为主。在护坡周围种植更多植被,及时锁住水土资源。从自然资源保护、建筑成本节约等角度出发,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多选择小规模地表土壤施工,尽可能减少水利建设与修复技术对环境的破坏。
3、设计岸坡防护。由于岸坡错综复杂,结构施工中极易出现破坏动物栖息觅食环境等情况。因此,应围绕生态系统稳定性、平衡性原则,注重环境与工程和谐发展,减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减少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使用,尽可能采用自然材质与柔性护岸形式,重点关注护岸自我修复能力,利用土工材料与植物结合或纯植物的方式,减少坡脚侵蚀与坡面不稳定等问题,实现多种生物共生共存,设计出具备净化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工结构。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灌溉、防洪的关键,以生态角度出发对水利工程科学设计,帮助水利工程改善生态问题,调节生态、水利工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引入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合到一起,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水利工程在未来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莫亮.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03):52-53.
[2]张颖宇.基于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陕西水利,2018,(06):26-27.
论文作者:姜杰,于鹏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设计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 水文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