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体系优化的思考_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关于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体系优化的思考_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对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体制优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省级论文,研究中心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5-0052-03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队伍专业化成长,北京、四川、陕西、新疆等省市区先后依托高校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共建涉及党政机关和高校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共建体制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共建实践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于2007年底成立了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挂靠北京交通大学。研究中心成立5年来,北京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并积极会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开展共建合作,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共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叉渗透,建立共建领导和组织体制

研究中心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中心主任、副主任和顾问由市、校领导共同担任,在组织结构上实现党政机关和高校交叉渗透、合作互动。在职能定位上,北京市主要为研究中心提供政策支持,共建业务工作指导;北京交通大学为研究中心提供基础条件、德育实践和学术支持。学校制定了工作规划,将研究中心纳入学校二级管理部门,为研究中心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了研究中心面上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相互配合,构建合作双轮驱动机制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将研究中心作为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以政策为抓手,授权研究中心开展课题管理、刊物编办、队伍培训、成果表彰等工作,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扩大研究中心的辐射作用,促进首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北京交通大学服务大局,着眼长远,积极配合北京市党政机关开展共建合作,推动研究中心发展。同时,学校将研究中心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借助其科研资源,对内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对外以研究中心为纽带,加强与首都其他高校联系,充分发挥其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共建研究中心致力于全面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合作驱动机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三)发挥优势,形成规范协作的共建运行机制

北京市依托研究中心与北京交通大学互通有无,整合共享教育资源。研究中心挂靠北京交通大学,在基础设施、财务、人事等方面得益于学校的支持。学校有关单位及时发布各种分析报告和专家讲座信息,与研究中心密切沟通,联合组织和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充分共享和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如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参与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评审,服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校在2010年申请和建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的过程中,研究中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大投入,形成较为有效的共建保障机制

北京交通大学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研究中心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备,为研究中心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学校还将研究中心的财务、人事等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确保研究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研究中心也将依托和服务北京交通大学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努力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力量,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实践证明,完善的共建机制对合作共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中心创办的《北京教育(德育)》形成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特色;参与编辑出版《北京高校德育三十年》、《德育漫谈》等研究丛书,推进理论创新和成果推广。截至2012年,由研究中心具体管理的课题数量总计1000余项,经费累计超过1300万,课题参与者近万人次。战略课题、重点课题从2011年起正式纳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序列,课题规格和层次得到提升。自2009年以来,研究中心每年举办1-2次科研培训班,累计培训上千人次;成功举办了4届北京高职院校德育论坛,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通过领导支持,加强与学术委员会专家联系等形式,研究中心成为凝聚首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学术资源的纽带。研究中心有效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层次提升与辐射延伸,逐渐成长为北京市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基地、科研发展平台、队伍成长支撑和凝聚优势学术资源的桥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体制、理念和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省级德育研究中心的共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尚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对共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继续强化,二是共建的形式和内容需要继续完善,三是德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继续提升,四是共建工作的保障机制需要继续优化。

二、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合作的理论思考

省级德育研究中心的共建体制是一个为特定目标合作的协作系统,根据管理学理论,协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按照一定方法规范调整组织活动或行为,因此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共同目标

组织系统只有具备明确的共同目标,而且目标必须为合作的成员理解和接纳,才会产生统一的行动和决策,这是产生相互协作意愿的前提。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其工作的方向。在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过程中,党政机关与高校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但二者具有明确一致的方向,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这一共同目标,才能使共建得以同步推进、良性互动,才能深入探索合作的内容和方法途径,进而确定资源的合理投入,更好地互补互助,挖掘潜力,实现双赢。

(二)加强沟通协调

建立和维持一套运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体系,是组织中不同主体实现互动合作的必要前提。党政机关和高校在共建德育研究中心时采取依托和挂靠的形式,为双方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便利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二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双方的交流更加便捷高效,也更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学校将研究中心纳入全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有关单位和研究中心可以在协作办公平台上及时掌握相互的工作进展和信息,增进彼此了解和认同。

(三)重视个体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若干层次,组织中的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计和安全需要之后,会产生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都会影响个人的组织行为和工作动力。个体归属感和满足感等精神需求通常以“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展现出来,管理学中的“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具体的结构,但会影响正式组织的运行和目标的实现。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和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处、研工部、团委、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自愿进行合作,与各学院德育工作人员展开交流,也充分体现了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使共建工作环境更加团结和谐,也提升了组织决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三、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体制的优化建议

(一)提高对德育研究中心共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共建工作中,省级党政机关虽然是德育研究中心的上级主管,但更多地扮演着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主要把握工作方向,进行整体业务指导。高校处于教育教学一线,对教育工作的实施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接受省级党政机关宏观政策指导的同时,应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责。一方面,高校明确自身职责,党委集体决策,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领导支持配合,形成“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应将德育研究中心列为校内工作单位,保证其与学校其他二级单位的平等地位,将德育研究中心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其在学校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全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二)创新合作形式,加强互动协调

共建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创新平台和利用各类合作机制,将双方的工作目标、研究成果和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此,省级党政机关和依托高校应探索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等形式加强沟通,实现良好互动。德育研究中心应结合自己的研究所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融入到高校的相关学科和有关部门业务工作中,加强德育研究中心与学校有关单位的密切联系。通过开展改革试点、参与学科建设、合作申报平台、科研协同创新、委托承办活动、定期业务交流、共享工作成果等途径和方式,实现与学校相关部门、学院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配合,有效推动德育工作的广泛深入发展。学校应积极推进共建体制与自身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相关职能机构与德育研究中心的合作,依托德育研究中心发展相关学科,整合优势资源,丰富学术成果,使德育研究中心更加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前沿,更加直接有效地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升德育研究中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德育研究中心共建工作的重要心理基础。德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情感需求是产生协作意愿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部分德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对学校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的问题,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相互了解,强化德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与学校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进一步优化共建保障机制

一是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省级党政机关为主、依托高校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德育研究中心提供比较充分的经费保障,同时加强对经费使用和运行的管理;德育研究中心也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资源吸纳机制,逐步形成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德育研究中心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人事管理和在职培训,提高成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能力。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德育研究中心整体工作的业绩考核,依托高校要加强在编人员的工作考核,将在编人员的工作表现、职务晋升评价和岗位聘期考核统一纳入学校人事体系。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合作平台,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学科建设合作平台、相关业务交流协作平台等,实现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标签:;  ;  ;  

关于省级德育研究中心共建体系优化的思考_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