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及发展路径研究
胡海胜a,郑艳萍b
(江西财经大学 a.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b.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摘要: 国家级传统村落代表了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最高水平,探索传统村落分布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村落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江西先后共有五批次343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地级市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抚州、吉安、赣州、上饶等市。抚州和景德镇的村落在空间分布密度上位居前列。在县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金溪县和婺源县,呈现大聚焦、小分散的格局。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与传统村落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价值属性,江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主要有旅游景区型、手工艺产业型、休闲农业型三种发展路径。
关键词: 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发展路径
1 引 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古村落[1]。传统村落可成为乡村历史、民俗文化、城乡规划、乡土建筑等学科专业研究的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呈现出破碎化态势,村落文化基因和景观肌理日渐式微,甚至整个古村落不复存在。据统计,仅从2000---2010年10年间,我国就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落[2]。自2012年始,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评选出五批共计6 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入选五批传统村落数量分别为33个、56个、36个、50个、168个,共计343个。本研究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343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其市县空间分布的因素,提出江西传统村落发展的路径对策,以期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其他省份传统村落的宏观管理、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2 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2.1 江西传统村落的地市分布
江西11个地级市共入选34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平均每个地级市约31个(表1)。其中,抚州市以96个之多占全省之最,其次是吉安市,入选72个,抚州和吉安两市的传统村落数量占全省总数的48.98%,全省约50%的传统村落分布在这两个地级市。赣州市和上饶市紧随其后,抚州、吉安、赣州和上饶四个地级市入选的传统村落数均超过全省平均值,而这四个地级市所拥有的传统村落数量总计占全省的75.51%。剩下的7个地级市均在平均值以下,共计84个,占总数的24.49%。鹰潭市和萍乡市分别仅有3个和1个传统村落入选。
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为20.56个/万km2,11个地级市中,景德镇和抚州入选的村落密度最高,均超过50个/万km2。平均值以下的地级市有4个,分别是景德镇、抚州、吉安、新余。江西省各地级市在传统村落入选数量和空间分布密度上相差较大,近50%的地市入选数量和空间分布密度在平均值以下,传统村落主要集中于抚州、吉安、赣州、上饶、景德镇等地,分布很不平衡。
表 1江西省传统村落地市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2.2 江西传统村落的县域分布
在江西省100个县市区中,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县级行政单元达69个,平均每个县级单元3.43个,共有28个县市超过4个,剩下30 %的县域没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入选(表2)。在69个县(市/区)中,入选传统村落数量10个(含)以上的县(市/区)共有9个,总计占全省入选传统村落数量的46.08 %。金溪县的传统村落数量在全省排第一,多达42个,是唯一1个占比超过10 %的县;其次是婺源县,28个传统村落入选;有20个县(市)均只有1个传统村落入选,传统村落在县级行政单元内的分布不均衡,呈现大聚焦、小分散的格局。
表 2江西省超过 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县级行政单元分布
Tab. 2 Distribution of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more than 4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3 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因子
3.1 传统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江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地形地貌与水系河流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江西省境除北部较平坦,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全省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3]。全省2/3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因为山区交通不便,居民生活条件一般,制约了村落的现代化改造,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大量的传统村落得以保存下来。如新干燥石村,海拔600余米,位于新干县七琴镇辖区内,是江西最偏远的山区之一,因村庄平地少怪石多而得名,山高地险,自然条件差,但也因此保存住了原始的自然风貌。江西因为河流汇聚,水系发达,在水路交通更发达的古代,依山傍水是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如赣县白鹭村,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绵延如弓,拱卫着村庄[4];乐安县流坑村,位于乌江之畔,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于都县澄江村,地属丘陵,村落坐西向东,溪水南流,大部分房屋沿溪而建,后龙山冈青林翠竹、古木幽深,自西北、东北方向两条小溪在村前汇合,村庄身处田地中央,田野周边山体环抱,形成一个盆地。
3.2 传统村落布局与区域文化的支撑作用
江西因其“吴头楚尾、粤腹闽庭”的历史地理位置,江西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在交融中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系统。江西地域内较著名的区域文化有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徽州文化等,在这些文化区域,传统村落的分布非常密集。如临川文化涵盖的抚州市、庐陵文化圈覆盖的吉安市、赣南客家文化摇篮赣州市、徽州文化发达的婺源县及其辐射的景德镇市,都是江西传统村落的密集分布区,其中临川文化区内传统村落数量多达96个,庐陵文化区内村落数量72个,客家文化区内村落有51个,徽州文化区内村落数量59个,4个文化区域内的村落占比达到81.05 %。
在仪征等地引进示范了畜禽粪便智能化处理设施,从示范情况看,该设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适应范围广、处理能力强、处理过程无污染等优点,可加快推广应用。在秸秆利用上,江苏锦禾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了秸秆塑料生产技术,引进应用了秸秆生物造纸、秸秆生产包装材料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全市的农业废弃物利用途径。
总而言之,在习作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改变只注重指导,只注重写作而不重视评改的理念,从评改入手,从多元的评改方式入手,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培养他们自我修改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江西很多传统村落入选的重要原因是其拥有古老的手工技艺,如李渡烧酒酿造技法、文港毛笔制作技艺、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上饶夏布制作技艺、景德镇瓷器烧制技艺等,这些手工技艺都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有组织地恢复、成规模地发展手工艺产业,不但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落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可吸引外地游客参观学习,给村落带来经济收入。
婺源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州民居,“婺源三雕”及徽文化习俗是婺源浓厚徽文化的表现。婺源县西边的景德镇市,是徽商的水运线路经过地之一,因此其下辖的浮梁县、乐平市受徽文化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婺源及景德镇市的传统村落大都有徽文化的典型特征,此区域的典型村落有江湾村、篁岭村、汪口村、晓起村、瑶里村等。
3.3 传统村落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
成联方:只要进入书写状态,就必然首先面临文字学、文学两个问题,这二者是书法家必须的基础。古代书家也经常抄写古诗文,但只能抄写,自己不会写诗作文,那是不行的。其次,不会作诗作文,欣赏古诗文的水平也不会太高。
庐陵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覆盖范围包括现在的吉安市所辖两区一市十县,与赣州、抚州、宜春、新余接壤处也受其影响。自秦始皇在今吉安县设立庐陵县以来,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繁荣昌盛的古代文明,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6]。庐陵地区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古代考取进士近3 000名,涌现了欧阳修、文天祥、胡铨、解缙、杨万里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7]。庐陵文化圈内著名的古村落有渼陂村、钓源村、燕坊村、陂下村等。
临川文化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涵盖抚州市十余县市,始于秦汉,兴于两宋,绵延明清,影响至今[5]。临川自古文风昌盛,“光照临川之笔”,是有名的“才子之乡”,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是闻名华夏的杰出人物,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享誉全球。临川文化区内代表性的传统村落有流坑村、东岗村、驿前村、浯溪村、竹桥村等。
表 3超过 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所在县市区的 2018年经济发展数据
Tab. 3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 of 2018 in more than 10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s
4 江西传统村落发展路径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2012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10]。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价值属性,江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分别是旅游景区型、手工艺产业型、休闲农业型。
根据2018年全省11个地级市和100个县市区公布的GDP和财政总收入两个指标,对照各地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数量,可以发现传统村落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倒挂现象(表3)。在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县级行政单元中,GDP排名前20位内的临川区、乐平市、丰城市、进贤县、渝水区、贵溪市、分宜县、广丰区、南昌县、新建区和樟树市均有数量不等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以临川区的12个最多。但上述11个县市区的总村落数量为57个,仅占全省的16.62%。全省超过10个国家传统村落的9个县市区中,另外6个的GDP排名均在全省的中下等水平,其中拥有最多传统村落的金溪县,2018年的GDP总量不到90亿,排在全省第80名。从财政收入数据来看,排名前20位内的乐平市、丰城市、渝水区、贵溪市、分宜县、广丰区、南昌县、樟树市、高安市和新建区共有,其中以乐平市的11个最多,但10个县市区的总村落数量仅为37个,占全省的10.79 %。全省超过10个国家传统村落的9个县市区中,仅有乐平市和丰城市在全省20名以内,另外7个的财政收入情况都较低。因此,无论是从GDP还是财政收入两个数据指标来看,全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分布都落在了经济欠发达的县域行政单元内,这给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4.1 旅游景区型
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传统村落占绝大多数,因此传统村落在选址上以农业生产活动的便利为其一大重要因素。由于农民分散种植的收入微薄,更由于近些年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年轻人不再留在乡村从事农业劳作,田地荒芜成常态,村落空心化、“老弱留守”现象严重,搬迁至城镇居住的村民也不在少数,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村落文化的延续。针对农业生产条件好、有特色农作物的村落,可以由村镇组织发展休闲农业,成立农业合作社,进行某类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如白莲村、茶油村、蜜桔村、甘蔗村、鲜花村等,农民有活干、有收成,同时也吸引商、客观光,采摘,收购,有了经济收入和人气,传统村落才能够鲜活起来。
4.2 手工艺产业型
赣南指今赣州市18县市区,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最大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客家历史文物和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8]。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从中原迁徙至赣南的汉族人,与当地瑶、畲族等族一起建设家园,形成如今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文化的客家文化[9]。客家人修有大量的宗族祠堂和族谱,如于都澄江村的谭氏祠堂群、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等。客家大户为了防御盗贼,耗费巨资修建的围屋,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赣南客家文化区内的著名村落有白鹭村、关西村、杨村村燕翼围、澄江村等。
4.3 休闲农业型
传统村落大多拥有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始的自然风光,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国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村落整体开发成综合的旅游景区,游客需要购买门票才能入村,如婺源江湾村、篁岭村、吉安渼陂村、景德镇瑶里村等。大部分传统村落都是公益型景区,即游客不需付费即可入村参观,村落从餐饮、住宿和购物中获取收入。除综合型旅游景区外,传统村落开发旅游还可以单一业态形式发展,主要有美食村、民宿村、度假村、文创村等。江西物阜民丰,表现在美食上也各有特色。美食村可以借鉴陕西袁家村的形式,集中制作经营江西各地小吃美食;民宿村,如赣州龙南县关西村的围屋,即可利用闲置的房间开发成民宿,盘活闲置与废弃的房屋,赋予新的使用价值。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村落可以开发成度假村,主打中高端的休闲度假。文创村主要指依托古村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意文化活动,如乐平市以“中国古戏台博物馆”闻名,全市共有412座古戏台用于演出赣剧。其中,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古戏台巧妙的设计与别致的结构在江南地区罕见。浒崦村可以利用古戏台及乐平市赣剧流行的优势,开辟文化创意区,在这里学戏、观戏、唱戏,由此衍生出其他文创产品,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繁荣地方文化与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来自老龄化与幼龄化,只有少部分的年轻人愿意留守村落。一方面,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他们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作与务农成为年轻人眼中不入流、“没前途”的活计。
5 结语
传统村落面临的空心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去甚远等问题,使村落的保护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政府在订立保护规定时,应根据不同村落的资源禀赋走不同的发展路径,只有让农民的生活得到实质性改善,能从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自然风光中获得实惠,改善民生,其才会有主动去保护村落传统资源的动力和共识,让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EB/OL].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04/t20120423_209619.html.
[2]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01):7-12.
[3] 虞国庆,史蓉蓉.魅力江西·江西省情概览[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4] 涂秋风.处在深闺无人知,客家古村重放彩——白鹭古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开发利用[J].中外建筑,2004,(05):88-91.
[5] 孔临彬.图书馆与临川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04):21-22.
[6] 姚年苟.庐陵文化知识百题[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7] 李实明,李玖蔚,傅林红,等.宋代庐陵文化名人研究数据库建设概述[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06):9-11.
[8] 周建新.“在地”与“旅行”——客家族群和区域文化的研究实践与跨越:以赣南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2):17-22.
[9] 贺超.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J].江西社会科学,2007,(01):145-14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12/t20121219_212337.htm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HU Hai-shenga, ZHENG Yan-pingb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b.School of Art, Nanchang 330032, China)
Abstract :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represent the highest level of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explo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 can get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villages.There are five batches of 343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which have been selected into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The distribution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Fuzhou, Ji’an, Ganzhou, Shangrao city, the villages in Fuzhou and Jingdezhen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The distribution in county-level citie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inxi County and Wuyuan County, showing a large focus and small dispersion patter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value attributes,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mainly includes three types of development paths: tourism scenic area type, handicraft industry type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type.
Key words : Jiangxi Province;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 F592.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8646( 2019) 20-0148-04
收稿日期: 2019-07-20
基金项目: 江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村落恢复力评估体系构建研究”(20161BAB203095)
作者简介:
胡海胜(1978-),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没想到,几天之后,竟然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我整个人呆掉了,一瞬间很多往事涌上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自那之后,只要谁说让我回电话,我都会马上打回去。
郑艳萍(1981-),女,硕士,助理研究员。
标签:江西省论文; 传统村落论文; 空间分布论文; 影响因子论文; 发展路径论文; 江西财经大学a.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论文; b.艺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