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中文科系还为时过早_高考论文

取消高中文科系还为时过早_高考论文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为时尚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时尚早论文,文理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09)02-0004-010

高中文理分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国内中等教育中普遍实行。其初衷是在完成高中各门课程基础上,针对高考科目设置,在教学课程上有所侧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学习内容,为升学做准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竞争的驱动,高中文理分科越来越早、越来越彻底,变为“文理分家”,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素质产生不少负面影响。最近,教育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引起了一场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大讨论。全面探析高中文理分科的起因与影响,努力矫正其弊端,对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提升高校生源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文理分科的由来

我国中学文理分科由来已久,它是与高校招生分科考试密切相关的。

(一)高中文理分科的产生过程

自清末引入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后,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知识分类系统,大量引入西方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并将其纳入系统化、学科化的学校教学之中。与此相应,逐渐建立高校分科招生考试及中学文理分科制度。

作为《癸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1904年)和《改定各学堂考试章程》(1907年),明确规定各类高等院校招生要求和分科考试办法,入学考试科目均包括外语及普通教育课程。如《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公共科入学考试科目为中国文学、英语、算学、地理、历史、格致六科。1908年唐山路况实业学堂招生,考试内容分为:第一场国文、历史策论一篇,地理策论一篇;第二场英文论说一篇,中英互译两则,几何、代数、三角、格致、化学各数条[1]。由于学制初创,此时中学教育尚未出现文理分科。

其后,为适应中学知识难度加深和学科分化的状况,1909年学部奏请中学堂实行文科、实科分科教学。认为:“治民之道不外教养,故学术因之由文学与实学之异。……中国文学既难,加以科学又极繁重……学生资性亦殊,志趣亦异,沉潜者于实科课程为宜,高明者于文科学问为近,此关于天授者也。”因而提出,“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拟将中学堂分为文科、实科”,将课程分为主课和通习两类[2]。当时中学科目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十二门,文科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其他科目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为主课,其他科目为通习。这是中学第一次尝试文、实分科教学。

民国初年,在蔡元培文理兼修之教育理念影响下,中学取消分科,实施普通教育。但1915年袁世凯公布《特定教育纲要》后,效仿德国,将中学等教育分为文科、实科,可分校设立,也可一校二科兼备。及至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采取选科制和学分制。普通科分文、理两科,以升学为目的。文科必修特设国文、心理学初步、论理学初步、社会学之一种、自然科或数学之一种;理科必修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大意、用器画、物理、化学、生物[3]。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高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再次取消文理分科,但高中设选修科目,采取学分制,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1932年教育部公布《初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改学分制为学时制,取消选修科目。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创立全国高校统一招考制度。统考科目为政治常识、国文、外国文、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八门。为适应各系科不同性质,1954年将高考科目分为理工农医林类和文政法财经体艺两类,前者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七门;后者考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五门。1955年,将统考科目改为理工、农医和文史三类,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农医类考语文、政治、达尔文主义基础、物理、化学,文史类考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至1964年,改为文史和理工两类,文史类不考数学,理工类不考生物。虽然具体分类方式和考试科目时有变动,但分类报考方法延续下来。高考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基础教育质量,但也逐渐加重中小学学业负担。高校分科招考政策基本稳定之后,为减轻学生备考负担,各地纷纷采取高中分科教学模式。

1977年恢复高考至1985年,基本沿用“文革”前高校招考方式。高考为国家选拔大量人才,但也使考试竞争愈演愈烈。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高中不顾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提前结束新课,复习应考,并实行文理分科、分班教学。为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状况,1983年教育部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此后,在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高考科目设置不断变革,产生“三南方案”、“3+1”、“3+2”等多种科目设置方案。在改革试验基础上,1999年全国开始试行“3+X”方案,除语数外三科必考,各省自行设定“X”的数量与科目。这些改革对于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根本改变文理分科教学模式。

(二)高中文理适当分科的必要性

高考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主要检测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分科招考是其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为了有效测试学生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考不可能也无必要让考生考完中学全部课程。考查和检测学生的全面素养,可参考平时成绩档案及其他辅助检测方式。文理分科是高中课程分科教学的典型代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与客观需要。适当的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权。这里的“适当”,一是指时间上分科不宜过早;二是指分科应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与能力为依据。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适应高校分科选才的客观需要

当今社会发展及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科特长,引导学生发展,为学业深造奠定基础。社会分工细化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需求加剧,高等教育的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教育的分科教学。由于大学本科专业绝大多数文、理性质突出,学科专业性强,如果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文科和理科所有知识,又不增加学生负担,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的深度,导致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对学生专业化发展不利。实例表明,已实行的高考“大综合”试题犹如六门学科大拼盘,虽名为“综合”而实多为不同学科孤立题目的简单罗列,少有真正的“综合”。学习、考试都是以知识点为考查重点,由点概面,学生形成的知识体系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大都点到为止,无暇深入。由此选出的“大综合”考生,多是文科生中理科学得最好的,理科生中文科学得最好的。

2.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增强综合国力,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有利于缩短专业技术人才成才时间,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战后重建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于是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学办法,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速度。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对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当时百废待兴,专业人才短缺,在高等教育乃至普通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当时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导致“文理分家”、“理工分家”的种种弊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加以矫正。

当今俄罗斯,大部分普通中学从10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但包括外语学校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一般不分科[4]。俄罗斯普通教育分科教学,与其正在推进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改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大力推行“通才”培养模式,但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不会改变。与此相应,高中后期适当的文理分科,有利于高校的生源选拔和人才培养。

3.有利于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学生资质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学生到了一定年龄会显示出不同的学科倾向。有的擅长形象思维,爱好文科;有的具有数理禀赋,而文科成绩不突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自愿选择侧重文科或理科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也符合因材施教原则,避免一刀切。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做到“术业有专攻”,为今后学术或兴趣发展奠定基础。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对于有学科专长的学生,无疑构成严峻挑战。由于强求各科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高考难以发挥特长,从而影响升学机会。

4.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中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应对高考大多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因此,当前“减负”、“松绑”呼声甚高。高考改革的重要政策导向,就是以不再增加学生负担为原则。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程合为一门综合科目,满分300分,每科都各占50分。为此,学生需同时学好九门课,为每门课分配合理时间,学习内容涵盖约三十本教科书。对于偏科学生而言,为应付高考,被迫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造成巨大压力。这套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即因学生负担太重而不得不取消。2003年,辽宁高考也实行“大综合”,为保持政策连续性,“大综合”维持了三年,此后也退出考场。可见,高中文理分科并非完全是学校管理者、教学者的主观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种有效手段,反映了广大考生愿望和利益,也是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要求。

由于高校分科招生,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高考,既须检验基础知识学习,又应体现学科倾向。因此,高考以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基础,配以文科或理科科目的分科考试模式,仍是当今我国较为合理、有效的高考方案。

二、过早、盲目文理分科衍生的负面影响

高中文理分科不当,也易产生问题,最为典型的是,过早分科、盲目分科衍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恢复高考以来,“应试”现象严重,高中文理分科越来越早。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高三开始的文理分科对学生知识结构影响尚有限,那么现在高一甚至一入学就分科就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接受基础文化学习,也不利于高中、大学教育教学的正常衔接。

1.过早分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人类知识本身是长期文明发展积累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和分化出众多的学科门类。在文理分科中,“文”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门学科,“理”即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文、理科学习,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科学运用统计、调查、测验、实验、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偏重抽象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虽也运用某些自然科学方法,但主要依靠定性研究和陈述事实、展示形象、理解意义的表现手法,偏重形象思维。文理科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文理分科过早,则导致普通教育畸形发展,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素养。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逐渐远离自然科学常识,淡化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当今高校中,常见很多理科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文科大学生缺乏科普基本常识,这些都是中学过早实行文理分科留下的后患。

2.盲目分科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多年来,在“早分班早主动”观念的影响下,高中文理分科存在很大盲目性。对于部分文、理科学术性向明确的学生来说,分科选择并不算难;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科专长,文理选科往往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过早分科,有些科目并没有学到或学完,没有认识,谈何喜好?在分科选择上,一些学生受家长、老师和社会因素影响,盲目甚至被迫选择了自己不擅长或并无爱好的学科。在此情形下,将全部精力集中于部分科目学习,看似高效应考,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社会上流行重理轻文的观念,很多学生因此认为选择文科是无奈之举,学好数理化才是正道。这种社会偏见不仅增加了文科生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基础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3.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在能否考上大学成为人才划分标准的现实环境里,高中文理分科后,多数学生都集中精力于本学科课程,有的放矢,以期在高考中谋求最大效益。但另一方面,由于毕业会考等相关政策要求,又不能完全放弃其他课程学习。于是,理科课之于文科生、文科课之于理科生,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教学质量,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多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角度出发,放任或助长学生这种“偏科”学习倾向,形成高中教学的恶性循环。有人戏说,文科生上理科课被提问的第一个反应是将桌上的书收进抽屉;理科生上文科课被提问的第一个反应是,将书从书包里拿出来[5]。这种非正常的教、学状态,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消耗了学生精力。

三、对策建议

高校招生考试与中学教育教学密切关联。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社会条件下,高考成为教育分层和人才分流的重要手段。这种教育状况加重了高考对于高中教育教学的导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文理分科教学模式,乃是高考支配高中教学的产物。当今取消文理分科的呼声虽高,但其可操作性却未免打折扣。就高校招生而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理论上的“全面发展”、实践中的“效率优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健康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协调。从现实可行性来看,矫正高中文理分科弊端,不是简单地取消分科,而是在优化高考科目组合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文理分科,同时改进中学教学管理,发挥会考的积极功能,从而推动各类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1.优化高考科目组合,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选拔性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变革可以引导中学教学。近年来,适应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我国不断推进高考科目改革。1999年,全国实行高考“3+X”方案后,在语数外必考科目基础上,各省(市、区)不断创新,实行“3+小综合”、“3+大综合”、“3+小综合+1”等多种高考科目组合方案。同时,高校和考生也增加了报考科目的选择权。200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广东、海南、江苏、浙江等省市区陆续实施或出台新课改高考方案,如2007年广东省“3+文(理)科基础+X”方案、2008年江苏省“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这些方案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既保持了考试科目的覆盖性,也增加科目的选择性,并引入综合评定等多元评价手段,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这类改革虽不能根本解决考生学业负担过重、偏科等问题,但已为今后中等教育寻求更为合理的科目组合积累了宝贵经验。

2.采取有效举措,矫正过早分科弊端

高中文理分科是必要的,但不宜分得过早,也不应盲目分科。山东省规定,从2008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统一在高二年级末进行文理分科,这一政策基本上是科学可行的。文理分科的前提,应该是让高中学生都完成高中所有学科的学习之后,然后再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优势、发展潜能选读文科或理科。高中前两年用于学习各门学科,打好文化课基础,高三一年集中精力分科复习、备考。此举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淡化高考的唯一指向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基础。

3.适当增加高中选修课,发挥会考积极作用

高中选课制在我国部分试点已经施行,并初见成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英美等国的中学选课制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在高中后期教学课程中,建议文科生在理科科目中选修一定比例的课程,理科生在文科科目中选修一定比例的课程,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质量的同时,发挥特长,拓展眼界。不过,高中选课制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等,仍需进一步探究与论证,才能制定出详尽科学的改革方案。

高中会考制度是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它以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会考制度的建立,将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区分开来,避免了将所有中学教学内容都放到高考检测,既确保了高中教学质量,又能确保给高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但遗憾的是,现在的会考制度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学业评价和质量检测作用。究其原因,一是高中会考与高考相比,其成绩显得无关紧要,会考功能为高考的强大作用所淹没。二是操作层面上,会考试题区分度不明显,考试管理不严格,因而降低了考试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因此,应改进高中会考制度,加强会考管理,有的省市新课改高考方案拟将会考成绩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这些举措对于矫正文理分科弊端具有积极作用。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关系到高考改革导向、中学素质教育、“减负”、高等教育发展多方面,对此我们应有全面认识。综观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科目与中学教学模式的演化历程,分科考试始终是主流,文理适当分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过于理想化,为时尚早。我们应兴利除弊,既要发挥高考分科考试的长处,也必须杜绝过早、盲目的文理分科,以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取消高中文科系还为时过早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