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理念论文,外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就是围绕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把一些教学理念梳理一下。因为我碰到许多教师,对现在许多课程标准和教学法有些眼花缭乱,其实都与这些理念有关。当然,我在这里发表的是我个人的看法。
在座的搞教学法的学者们都知道,外语教学法最早的是语法翻译法,那么它的起源呢?是希腊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及其后的语法学。当时希腊罗马在议会讨论重大国策时,非常注意语言的使用,讲究修辞,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词语的分析,推动了对语法的研究。后来其它一些欧洲语言在整理自己的语法体系时,都受到希腊语、拉丁语语法的影响。直到殖民主义者在印度发现梵语后,才建立印欧语系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外语时出现了语法翻译法。也就是说通过一本语法书、一本教科书、一本词典,就可以学外语了。这个方法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落后的,是受到批判的,但我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它的优点在于,欧洲较多语言,同属印欧语系,语法和词汇有不少相近,好学好记。我们有一些老先生,包括我的老师李赋宁先生,说他们过去就是这么学的。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对非印欧语系的人去学它会有很多困难,语音,词汇,语法都不一样。
后来,出现了结构主义。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索绪尔和布隆菲尔德的理论。索绪尔认为语言学分成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处理语言内部的词汇和语法,一定要重视,是主要的。内部语言学又可以把它分成共时和历时。所谓共时,就是说要研究当代人们的语言,不一定去考虑语言的历时发展过程。在共时语言学里,又主要学习语言系统,即langue。而言语,即speech,因时因地变化无穷,不好研究。在语言系统中,首先研究句子的横向组合关系,就是说语言中由词汇构成的成分是怎么排列的,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结构。这样就产生了结构主义。
随着结构主义发展的同时,从心理学来说,对行为主义很重视。他们认为学语言就是要不断的机械的重复,这样就可以把所学的内容记住,把语言学好。反映到外语教学里,在不同的时期,有好多学习方法与这个思想有关。例如,上个世纪30年代的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就是根据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如小孩子学语言,就让他时刻同目的语言接触,他就把语言学会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在外语学习里面也应该这样来做。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句型教学法(pattern and drill),这就是说根据语言的组合可以归纳出一定数量的语言结构,最终推导出一定数量的句型。人们只要把这些句型中的一些词替换成其他词,便可衍生出好多句子。我开始教课时,有一位家长问我,听说掌握了英语二十多个句型的话,英语就学会了。一开始我也没有理解。后来我看了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这本词典确实列了二十五种基本句型,按其小类说,则有六十多种句型。如果把这六十多种句型掌握得很熟了,外语就入门了。所以在我们国家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的教材,每一课都要讲一两个句型,然后是替换练习(substitution drills)。当时比较流行。同一时期还有听说法(oral-audio approach),多听别人说,听多了你就会说了,以后有了电视,就有个视听说(visual-oral-audio approach)。这些方法基本都是跟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初,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成为主流语法。Chomsky认为本族人学习语法,不应该这么复杂,只要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东西,就学会了。所以他就提出句子主要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名词短语,一个是动词短语。然后学习者要掌握它的转换规则,转换规则就四条:重复、添加、省略、移位。这是他的观点。Chomsky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已经具备了语言学习能力,就是说,没有必要给他讲语法,他实际上一生下来,普遍语法就已经存在于大脑中了,只要根据他所在的母语环境,便能习得母语语法,构成他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用到外语教学过程中,有一段时期比较强调句型转换。陈述句如何变成问句,主动句如何变成被动句,这就是大量地提倡句型转换。与转换生成有关的另外一种理念是强调对母语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后来进一步推广到第二语言习得,最后进一步推广到外语习得。我曾经看到一些有关报告,是讲美国的一些教育者,组织学生到日本(因为他们的外语是日语)去旅游一两个月。回国以后,写报告说这些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美国大学,让学外语的大学生在四年中,有半年或一年时间到国外去进修,这样就会有更大的提高。这个结论是谁都会接受。你学日语在日本呆上一年半载,听说能力必然加强。但在中国很难采取这一教学法。主要因为那时我们中国比较穷,外汇也不多,所以没有办法让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其次,美国也有好多中小学老师问Chomsky,既然说孩子们一生下来就具备语法规则,为什么他们在学校里面学习英语时写出来的东西老师还要帮他们改。这个时候Chomsky就有些“答非所问”了,说他是研究语言学的,不是研究教学法的,这个问题是要老师自己去解决。这个提问就不了了之。
与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问世同时,上个世纪60年代功能主义也有很大发展。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说话,是为了表达意义,功能就是意义。因为要表达一种功能就需要相应的形式。这种理论比较符合辩证法。就是说形式是由意义决定的。这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主义不一样,它们强调形式是主要的;功能主义认为功能是重要的,然后才有这个形式。功能有各式各样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概念。在这个世界上我看到的东西,我想到的东西,要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同时,我们是社会人,所以就要表达这个人际元功能,人跟人之间,如何相互接触相互交际。最后语言本身有其内部的规律,这就是语篇元功能。我们要表达一个完整思想,是通过一个语篇,而不是按句子来表达的。只要我能清楚表达一个思想,便是一个语篇。这个语篇可以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但是有时要用好几句话。现在功能主义就是讲的这三大元功能,那么反映在外语教学理念里面,有许多外语教学理念都是从不同功能出发的,比如说意念法(notional syllabus),是Wilkins提倡的。他认为人们用语言表示肯定、否定,表示高兴、不高兴,表示同意、不同意,等等。他从中整理出很多意念,应用到外语教学里面去,这是意念法。它是从概念功能里引申出来的。另一种是情景法(situational approach),它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我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编的许多口语教材都是根据情景法来编的。比如说,上邮局寄东西,去飞机场接待客人,在旅馆里订房间,等等。但这些情景往往不真实。在中国环境下,去邮局、机场或旅馆,中国人与中国人打交道,不需要用外语。现在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强调真实性(authenticity),在真实情况下交际。这里,交际法体现了功能主义的人际元功能,就是人跟人之间的交际。我国从80年代中期制订的一些教学大纲,特别是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基本上把交际法作为主流思想的教学法。到了90年代以后,开始进行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种语言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由功能主义的语篇元功能发展出来的。可见,我们很多外语教学理念,在其深层次,实际上是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发展而来的。同时也需要说明,功能主义的教学法也有它的缺点。例如刚才说了,功能有三大元功能,意念教学法才体现了它的三分之一,交际教学法也只能完成它的三分之一。所以,真正的好的教学法是把这些元功能整合到一起。
我们过去的一些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觉得很好,实际上它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交际教学法是我们教学大纲里面提倡的,当时大家为什么欢迎交际教学法。因为它有两个非常响亮的口号,一个口号是“fluency over accuracy”,就是流利比正确更为重要,更能实现交际的目的。再一个就是“teach the language,not teach about the language”就是说不要去教语言知识,语法这些东西。当时听了不错,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对它表示怀疑,有些人说,我们教外语,是满足于他的流利,还是要正确?从实践过程里来看,许多老师发现,班上学生学得好的,基本上首先是语法概念清楚的。有的学生可能不太流利,但你给他机会,跟外国人多接触,到国外去考察或进修一年半载,他会进步很大。但是如果是有的人说得看来很“流利”,错误很多,要他们达到正确就很困难了,因为他已经成型了。虽然口语讲得不错,但是错误百出。如果这样的人让他到外交部或外贸部门去工作,因为他的语言不正确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而且,我们也碰到许多具体问题。例如,许多中国老师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错误百出。大学一年级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到大学四年级还没解决。北大一位教授就找这些学生谈,这些学生还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自己写的作文,外国专家都看过了,都认为写得不错。其实有一些外国专家有的时候也比较教条的,他们认为根据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学习者有不对的地方,教师不要去纠正他,纠正多了会让学习者心里负担过重,应该以表扬为主。可是这样一表扬,学生就认为自己学的语言是正确的。所以这些东西,让许多老师对交际教学法产生了怀疑。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都得到了发展。代表人物是莱可夫。他认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都不能完全应用到外语教学里面,他偏向于经验主义。所谓经验主义,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便进行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具体地说,首先通过人的身体,什么是前,什么是后,什么是左,什么是右,什么是上,什么是下。通过这些来找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展。同时,心理语言学者发现,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学习者的情绪非常重要。如果他在课堂上情绪不好,或者有些什么事情影响他了,甚至包括年轻人谈恋爱这些问题,这个时候,你在课堂上看他坐在下面,其实他没有学进去。也有的人觉得单词最难记。我曾经调查过一些学生,问他们学外语什么最难。他们觉得语法不难,最难的是那些单词太多,学了就忘。所以,这些东西牵涉到在外语教学里要解决认知的问题。到底我们是要怎么样去认识语言,以及心理上如何去调整。这些都对外语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从90年代以后,我们有很多新的教学理论就出现了。比如说,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动机,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这些方面都与语言学习有关。因此,目前的外语教学强调个性化学习。
另外一个是习得(acquisition)跟学得(learning)的关系。根据Chomsky一派的理论,强调的是“语言习得”。我们曾做过调查。北京大学把一年级的新生进行分班考试,有的学生外语在中学就学的不错了,他就从第三册开始学。有的从第一册开始学,有的未学过英语,从ABC开始学。我们调查,都是高中毕业,为什么有的人英语比人家学的好。我们确实发现习得起了一定作用,比如学习者出自内心的喜好。特别是女孩子。他们自己到外文书店买好多书,买许多录音带录像带。有的有机会随父母出国陪读,出去一年、两年;也有的父母有外国朋友,到家里来,有机会跟外国人讲上几句话。有这方面的经验,学起来就容易。但是我们也发现课堂教学仍是需要的。因为有条件跟外国人接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是要在课堂上去学习。这里,学得才是重要的。调查中,我们让学生自己说,到底在外语上面通过课堂学习花多少时间?他们认为,较多的时间放在每周四学时的课堂学习和课下练习,习得的机会不多,这就是说,学外语更多的时间放在学得上。这样,学得跟习得应该并重。当然,我们要创造习得的机会,如举行口语比赛、知识竞赛、联欢会,跟外国人交朋友,与专家郊游,等等,这些机会不要放过。但是课堂教学还是需要的,也包括讨论式的教学,互动式的教学(interactive learning)。
就新世纪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来看,有几点是很清楚的。
我们一方面要强调个性化的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一方面也要强调协作化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语言本身就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个体,以个体方式存在的,每个人聪明不聪明,用功不用功,决定于学习者本人。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里,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树立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安排互动式的教学。教师自己少讲课,让学生自己讨论等,这样的话,效果更好一些。那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因为老师的知识终究是老师的,最后为的是让学生去理解,学会。那我们现在提出来的素质教学,终身教学,都是这样的。因为学生在课堂里面终究来说是时间有限的。中、小学15年,大学4年,研究生3年。绝大部分时间是要工作的。国外曾有人进行调查,人的绝大多数知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学到的。在工作岗位上碰到的问题,要回到学校再找以前的老师问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那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应该让学生学会好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国外现在对于学习策略,学习风格方面有很多研究。其中包括体验教学,强调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他自己的体验,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么做,让他自己体验过了,才记得住。因为什么事情,他体验过了,就记住了。如果通过别人灌输,效果就差很多。同时,新的外语教学发展和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回想一下,录音机、电视机、投影仪、计算机、扫描仪、计算机,等等,这些工具都是逐渐引用到外语教学中的。过去教外语的老师,认为我就教外语,在课堂上教知识就可以了,至于粉笔、课本以外的东西自己可以不知道。而现在,这是不行的。像录音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1950年在清华大学,当时有一台录音机,那时非常新鲜,觉得它了不起。那很长时间,这个录音机还很大。过了二三十年以后,才开始用到教学里面去。后来有了投影仪,这个投影仪对我们外语教学起很大的作用。以前老师主要是写黑板,有的老师上课一小时,他抄黑板就用二、三十分钟,教学效果就此较差。现在通过投影仪,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好多图像也可以通过投影仪来传达。
现在我们提到教材的编写,我们现在思想里面还是一门课一本教材。我也参加过编小学教材,编中学教材,初中的、高中的。同国外的朋友交流,自己在国外也专门到书店去看,我发现国外没有什么专门的初中教材,没有高中教材。我又问国外的老师,老师说:我们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我愿意怎么教就怎么教,能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往往临时头天晚上找材料备课,第二天早上去复印几十份材料,课上学生自己看,这就是他们的教材。那个时候我们讨论教材建设,我就提过,将来可能有的教材是要活页的。而不是就一本书的。印成一本书的话,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十单元,都是死的。老师不能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问题。现在教学中可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扫描仪,有好的东西我可以把它扫描出来,并复印,作为教材。在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普通高中英语教材的时候,我对模块化教学有很深印象。过去我们编教材是按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往下编的。现在是搞模块。每一个模块是一个主题,如学校生活,社会活动,学习,旅游,科学与技术,等。这样一个模块有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些主题来进行教学,内容集中,词汇复现率高,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同时呢,在普通高中开始提倡要开选修课。除六门阅读选修课外,有十四门专业选修课,包括报刊选读、文秘英语、旅游英语、音乐欣赏、影视欣赏、信息英语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喜欢什么选什么课,这样效果就比较好。这个也包括一些大学里的选修课。同样,现在清华北大的大学英语实际上每周就两个课时,那其他的时间,准备了好多选修课,让同学去选。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模块这个思想。模块思想就是把英国式教学的严谨和深入,同美国式教学的全面和灵活结合起来。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到某学科的最基本的知识,以后再进一步自己去扩展。
教育部高教司最近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全国180所大学进行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实验。我认为这是目前外语教学的走向之一。我记得刚开始搞计算机普及教学的时候,在1988年,我们当时编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当时年纪大的老师很有意见,说:我英语学了这么多年,我没有电脑我英语也学出来了嘛。你们整天谈论这个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瞎胡闹。那么现在看来,计算机的确起到过辅助作用,而今天人们将更多的通过网络课程来教学了,计算机将担负起外语学习中的主要角色。
多媒体教学也好,网络课程也好,体现了新世纪外语教学的超文本化。所谓超文本,就是说,显示器上一个屏页上有许多链接点,我可以从一个文本跳到另一个文本。我在这一个文本里面有好多链接点。我要知道这句话怎么念,我只要鼠标一点,声音就出来了;我要知道这个词语怎么解释,我只要一点,释义就出来了;我要做练习,练习就出来了;我要做些语法,语法就出来了。我要扩大我的知识面,我就看到许多参考材料。所以超文本学习将成为外语学习的主要趋势。
超文本化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就面临知识如何传递的问题。最早我们的知识是怎么传递的,是通过嘴巴,一代一代往下传。所以大家看《圣经》,看中国的古书,都是谁生谁,谁生谁。列了一大堆名字让你记下来。这个时期大约是在三万到五万年前。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人类的记忆力很强。我们都是用脑子记。然后把自己的知识传给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往下传。到了后来,开始有了文字。开始是图画,图画文字,然后变成了手抄本,如中国的甲骨文,外国的羊皮书这样的东西。最后开始有了印刷,大量的精美图书。人们由口述进入读写时期,这个时期是在六千年前。人们依靠读写,手写和眼睛看,把知识写下来。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记忆力有所减退,但是我们的知识传递的速度是加快了,可以同时印刷几千册,几万册,可以让很多人都看到。但是它也产生一些缺点,缺点就是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因为读写是直线式的,我们的思维能力成为线形的,一根线,不能拐弯的,我们的教学法也是线形的,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规定得死死的。每一单元从Warm Up,Text Reading,Comprehension,Useful Expressions,Grammar Focus,一步步往下走,都是这种线形思维作用的结果。
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科学家在考虑如何设计一种新的技术,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和便于检索。在六十年代后,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一直在考虑如何改变受读写影响的线形思维,让我们的思维不断的跳跃,在不同的文本之间跳跃。直到1989年“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发明出来才真正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网上不断的跳跃,我们可以从这个文本一点,点到另一个文本。我们可以从本来是读写的,转到可听可说可视(图象)。这已成为事实,这个走向,是没有人可以阻止的。有的人不掌握万维网,或没有相应的计算机配置,但你不能说因为你现在自己没有达到,就否定这个走向。如果我们多掌握一些超文本方面的技术,我们肯定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学会进行多线形的思维,或者是非线形的思维。所以,我这里主要强调,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主要走向。因此,1988年那位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有意见的老师,现在该做奶奶、姥姥了,我估计她的孙子也会吵着买电脑,他的奶奶、姥姥也会掏钱给他买上一台的。接下来要找个好的学习英语的软件,她也会操心的。
所有这些说明,我们外语老师在新世纪应该怎么对待自己。我觉得是首先我们要对不同的理论,教学理论应该有辩证的思考。因为首先我们把自己看作是资源,我们要熟悉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优点,它有哪些缺点。我们不要光是跟着潮流走,现在提倡听说法,我就跟着听说法走;现在提倡交际法,我就跟着交际法走。我们自己应该学会知道不同的方法,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程度,根据教学要求,然后,我可以今天用这个方法,而明天又可以采用另一个方法。老师应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你就用哪种方法,这样做,我觉得比较累。因为有些东西不一定能达到非常好的效益。
再次,现在更强调老师应该是个组织者。过去在课堂上,主要是靠老师来讲;现在主要是组织学生如何更好的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讲英语、用英语。碰到些问题,学生首先是自己讨论,而不是由老师来回答,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了。同时,这也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首先,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们刚才的讨论里也提到现在一些城市农村的老师,自己本身英语水平不高。这个是事实,那么就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非常同意刚才专家们的意见,就是政府与民间协作,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过去呢,完全依靠政府。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美国也好,英国也好,澳大利亚也好,更多的是在依靠市场化的经营。我们知道WTO,世贸组织,它下面有一个组织机构,叫做CATS(General Agreement of Trade in Service)不管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教育已经被看做是服务贸易的一个内容。
政府要与民间协作。中国尽管这些方面谈的不多,实际上已经在做,最明显的就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实际上,北外出版社、上外出版社、高教社、清华出版社、北大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每年到了暑假,都会举办一些培训班。培训大学英语老师,这个教育部是非常高兴的。原来还觉得这会引起不正当的竞争,现在也接受了。因为新事物会逐步走向正轨的。因为它实际上解决了培训问题,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同时,英语老师要转变一些思想观念,就是我们过去刚解放的时候,知识分子比较少。大学毕业,就很了不起了。高中毕业也就算知识分子了。现在来看的话,这种观念应该转变。因为我们现在扩招了,大学毕业生也多了。你不要再认为大学毕业生非得都留在大城市里或大学里。国外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去教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去教中学,本科毕业去教小学,大专毕业去教幼儿园。现在我们有好多大学生,这个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但是,大学生由于竞争找不到工作,什么小学需要个英语老师,就把他招进去了。这是一个。第二点.呢,作为外语教师,需要实现新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需要他们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只听别人介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它。第三,就是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然的话,外语老师会变得非常落后。这就需要认清形势。就是说新的外语教学有许多变化,我们如果停留在原来的观点上,肯定是不能深入的。那么在新世纪变化里头,有好多争论,有好多不同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这些争论会有利于推动我们的外语教学。
前些天在北京召开中国英语教学的国际研讨会,谈到一个文件,就是大学英语新的教学要求。我觉得教育部有些领导,一开始出来的方法是有些“灌”,从上往下灌。许多大学老师就接受不了,抵制得很厉害。所以呢,会上会下,会前会后,争了两三年。最后出现了新的要求。我认为这个新的教学要求是个“双赢”。它既不是反映教育部的思想,也不完全是反映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但教育部领导的一些思想它接受了,大学老师的许多要求也接受了。比如说,大学英语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这反映了中国各地区水平不一的实际情况。所以我觉得这是在我们国家工作中开始提倡这种对话,我们任何工作需要对话,需要不同理解。然后在不同理解上取得共识;但是这个文件也不是说一成不变的。如新的教学要求目前是试行的,说明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发展。哪怕将来把“试行”两字去掉以后,那时又会有更新的要求下来。举例说,几年前讨论中学课标的时候,有位大学英语老师发愁,我说你为什么发愁。他说,当时正提出给全国中小学减负,原来大学英语是从一千八百个单词开始学。后来为了中学减负,就减到一千六百,那么你这样减到一千六百,我这个一千八百单词的教材怎么用。有趣的是,他这个担心没有多长时间,由于领导说了一句话,中国英语教学不行,费时低效。那好,一下子又把中学的课标提得很高。教育部让清华大学搞一条龙试点。就是清华大学附中的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要先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第二步达到大学英语六级。大家正在为贯彻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大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大纲和大学英语新的教学要求努力的时候,听说中小学又要减负了,所以情况是不断在变化的。我们要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考虑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你要改变这个形势是不可能的。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适应这个形势。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把外语教学做得更好?这需要大家去思考、去实验、去回答。我就提出这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