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画亲密接触论文_刘瑜瑜

与名画亲密接触论文_刘瑜瑜

刘瑜瑜(浙江省青田县中心幼儿园 浙江 青田 323900)

摘要:在美术欣赏中,名画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愉悦和谐的对作品进行无拘无束的探索。随着《指南》的推进,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都在不断改进,在幼儿园的美术课程中逐渐出现了名画欣赏活动。不同作品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有效的在大班开展名画欣赏活动,不仅对幼儿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关键词:大班;美术;名画欣赏;四步曲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149-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包括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可见在当前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对幼儿的审美、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创造等本体的艺术能力的培养是越来越重视。大班的幼儿对于事物的美丑有了一定的审美评价标准,虽然正处于初步的萌发阶段,还较为模糊,顺应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在大班开展的美术活动中,美术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让幼儿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愉悦,还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名画,它以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艺术效果,逐渐成为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首选内容。但是名画欣赏活动中,有些老师受自身素质及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会忽略幼儿自主的感知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导致艺术教育成为“艺术工匠训练”。可见如何与名画亲密接触,让幼儿与大师生动“对话”,是我们急需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发现——选择名画

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作为欣赏对象,在开展名画欣赏活动前,我们要对大量的名画进行分析和筛选,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作品。在选择名画作品时,应遵循以下两点:

(一)选择经典,类型丰富

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不仅能够启迪人的思想,给人以精神濡染和陶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典的名画作品可谓数不胜数,根据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偏向,一般都选择形式感强的美术作品。如作品中色彩明亮欢快的、阴郁悲伤的,这些有着鲜明色彩个性的作品;或者是构图富于韵律、节奏的作品。选材上可以逐步递进,涉及不同风格流派,这样幼儿能从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各种形态的美,可以先从欣赏抽象的作品,再到抽象和具象并存的作品及具象的作品过渡。如欣赏米罗的《星空》、《倒立的小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吴冠中的《小鸟天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等抽象作品时,虽然没有真实的物体和具体的人物出现在这些作品中,但是作品中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这些“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在幼儿的眼里都是生动有趣、充满生命力的,幼儿在欣赏时可以凭借第一印象与直觉反应来感受,无需太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比较容易为幼儿所欣赏、理解和引起共鸣。

幼儿在欣赏了一些抽象作品后,在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等美术的基本要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欣赏写实作品时可以有效的迁移这些欣赏基础。比如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 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吴冠中的《森林》等;具象作品有几米的《躲进世界的角落》、齐白石的《荷影图》、列宾的《伏乐加河上的纤夫》、徐悲鸿的《奔马》、密莱的《盲女》等,这些作品中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可供幼儿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又在线条、色彩或者构图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幼儿又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境。

(二)契合主题,贴近生活

如今各个幼儿园的教学主要以主题模式开展,它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所以在选择名画欣赏时尽量与班级主题内容相符合,比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主题中,我们欣赏了中国水墨大师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和《小鸟天堂》,发现流动的线条和彩墨点能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让人浮想联翩!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感受了其色彩明快和姿态各异的向日葵带来的视觉冲击。在“动感天地”的主题中,欣赏了米罗的《星空》、梵高的《星月夜》,感受到黑夜比白天更栩栩如生,色彩斑斓。当我们把名画作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或“高高在上”。

二、挖掘——了解内涵

名画欣赏能否有效开展,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要不断充实自己,深入了解要欣赏的作品,才能引导和激发幼儿对作品有更好的感受。

(一)把握名画的独特价值

在活动前,对于名画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教师首先要了解,有些作品体现在独特的想象上,有些又体现在色彩和构图上,也有体现在强烈情感的表现上和思想的创新上……教师如果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能清晰的把握,自身的欣赏能力又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无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欣赏。

(二)把握欣赏活动的侧重点

幼儿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欣赏的点过多,反而无法突出重点。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同时兼顾幼儿的理解水平。《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审美活动要更突出地表现感受性,情感体验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认识性则是次要的、从属的。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画面中沉重色彩激发的情感体会上,激发幼儿对黑暗战争带来苦难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这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很难体会的,这也正是欣赏“颓废美”作品的意义所在。而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除了情感体会,适当的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向日葵的丰富姿态,感知前后、大小所体现的画面层次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分享——互动交流

如果说名画欣赏的前提条件是发现和挖掘,那么互动分享就是关键了,在这一环节,应该顺应幼儿的发展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情感,要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让其发出“儿童自己的声音”。

(一)自由谈论和整体感受

幼儿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是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幼儿在审美活动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状态倾注到审美对象上,成为“人格化”的审美意识。所以这一步应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让其发出“儿童自己的声音”。而老师要抓住幼儿对画面独特的观察和发现,来进一步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活动中,刚看到画面,幼儿就开始兴奋的惊呼了,还不断扭动自己的身体。显然,他们是被画面强有力的笔触和粗犷弯曲的线条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就是欣赏的第一印象,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面对幼儿的这种表现,教师应给予支持、鼓励,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和幼儿一起做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幼儿的距离。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尤其是对抽象画的欣赏,不能一开始就引导幼儿看具体的符号或色块,这样会肢解幼儿的第一印象,不能让其顺利进入审美状态。

(二)识别要素和形式关系的分析

幼儿欣赏名画作品时,不仅要达到自由和谐的状态和审美的愉悦,还要对作品的形状、色彩、线条等形式要素表现的独特美,对作品的主题、情节、形象等内容要素表现的情感美有初步的感受。在第一环节看画的过程中,老师要抓住幼儿欣赏的一些思想脉络,而如何让幼儿了解作品的内涵,则要进一步通过教师、幼儿、名画作品三者之间的生动“对话”,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绘画要素。提问法是名画欣赏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每幅作品的提问都应该要有针对性。

如:欣赏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时,教师通过“你从这幅画里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来引导幼儿,幼儿会说:“我看到了很多图形,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还有很多黑色的线条”, 这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感知的。在识别这些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这些要素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也会成为幼儿喜欢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你猜猜看他们在干嘛?”引导幼儿通过错综复杂拼图玩具似的构图来展开想象,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到画面中的乐师身上,想象他们在开演唱会,在表演,猜想他们可能会演奏的音乐,通过这些想象来进一步来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其独特的魅力。《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艺术感受要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可以不受常规的约束,自由的展开想象。可见幼儿的想象在名画欣赏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融会贯通和通感运用

名画欣赏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除了用语言来表达外,还可以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音乐、动作与美术相同,以其本身的因素都能传递很微妙的感情,将它们有机结合,能达到图音并茂、有声有色的效果。比如: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是一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油画,对于这样的具象性作品,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于是我选择了表现同一主体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在压抑低沉而缓慢的节奏中,再引导幼儿观察每一位纤夫,观察他们的装束、表情及动态,感受画面上人物沉重的步伐,试着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听一段爵士乐曲,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然后说说听了音乐的感觉。充分感受音乐之后,教师再让幼儿欣赏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进入审美状态。

四、创作——欣赏延续

欣赏可以激发创作,创作又可以加深体验,在欣赏活动中,幼儿一旦被作品所感染,就会跃跃欲试。美术欣赏后的创作和一般的美术创作有所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在欣赏几米的漫画作品《躲进世界的角落》时,这是几米诸多作品中以儿童的视角创作的一本画册,里面展现的是孩子在面对大人世界时的心情和反映方式,欣赏完作品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想要创作自己要躲的角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作是为欣赏和理解作品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将欣赏活动变成名画临摹活动,背离欣赏活动的初衷。创作之后,幼儿还可以进行欣赏经验迁移,开展自评或互评,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产生一种自豪的体验和成就感。

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感受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名画欣赏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愉悦,对幼儿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性的发挥。名画欣赏教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要不断探索,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3]蔡菡.名画欣赏:与大师的心灵对话[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

[4]朱翔宇.编织艺术家摇篮-谈幼儿美术欣赏[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1.

[5]褚晶晶.幼儿名画欣赏内容选择及教学策略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

[6]严丽芳.美术欣赏中体验活动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纵横,2010.

[7]钱健.“小苗”与“大师”的对话幼儿“名画欣赏”四步曲[J].课程教育研究,2012.

[8]张静.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选择及组织[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

[9]孔庆平.浅议在幼儿园里如何开展生成课[J].祖国:教育版,2014.

[10]杨荣斌.幼儿园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J].课程教育研究,2014.

论文作者:刘瑜瑜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与名画亲密接触论文_刘瑜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