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业兼并浪潮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浪潮论文,带给我们论文,启示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银行业兼并由来已久
随着世界经济大门的敞开,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全球银行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1995年上半年,日本著名的三菱、东京银行宣布合并;美国第一联合银行收购第一弗德里奇银行;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下半年,银行业兼并更是一浪高过一浪。7月6日,英国佳话宝信银行收购德累斯顿银行;7月10日,PNC银行同意以库存的28亿美元收购米特兰银行公司;7月12日, 美国芝加哥第一公司和底特律国民银行宣布合并,建起一个拥有120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第七大银行控股公司。
其实,银行业的兼并和合并,早在20年代的西方就已出现,特别是在美国。50年代,银行兼并高潮迭起,银行资本日益集中。1962年,随着美国国会通过的《银行合并法》的产生,银行的兼并和合并才大为减少,但代之而起的是银行持股公司在美国的兴起。银行持股公司是指一个公司以某种方式(包括控股、人事参与等)对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实行控制。作为资本集中的形式,银行持股公司比起赤裸裸地兼并或合并更加隐蔽。进入80年代,随着美国《1980年银行法》的通过,银行利率上限被提前取消,银行业竞争加剧,大量中小银行陷入困境,银行倒闭事件持续增加。1985—1986年,美国银行的倒闭数突破100家大关。 与此同时,西方英、德、法等国也频繁发生银行倒闭、兼并事件。
二、对银行业兼并的背景分析
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金融体制早期“综合化”、“自由化”阶段的结束。由于早期银行综合经营多种业务和不受管制,普遍多存多贷,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无法抗拒危机的打击,经营破绽百出,银行成批倒闭破产。据史料统计,1930—1933年间,美国共有9096家银行倒闭,从而形成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货币信用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大伤元气。作为反危机的一项措施,资本主义各国开始重新考虑金融体制模式,逐步向“专业化”、“限制化”的体制过渡。如美国在1933年开始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有价证券业务分离,并通过《1933年银行法》,限制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俗称Q条例)。 比利时则把大银行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商业银行,一部分作为经营有价证券的金融公司。日本金融体制的专业分工则更加明确细致,按资金性质来划分金融机构,在各自的范围内专司其职,不得介入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体制的“专业化”、“限制化”特点更为突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种类越来越多。但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推进、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专业化”、“限制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美国,二战后的经济一直遭受着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之苦。50年代,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22.2%;60年代,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25.7%,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物价和利率上升,拉大了市场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使美国自6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爆发新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即“脱媒”危机。所谓“脱媒”危机,是指当市场利率高于Q 条例所规定的存款利率最高限时,存款者发现直接购买国库券、商业票据或债券等能获得更高的利益,于是纷纷购买,使银行存款流失,信用收缩,赢利减少,个别银行出现亏损甚至倒闭而造成的一种货币信用危机。在这种高通胀率和高利率的双重压力下,各金融机构为求生存,竞相巧立名目,逃避管制, 绕开Q条例的限制,推出一个又一个高利率、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以争夺资金来源,争夺投资者,使银行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银行资本日益集中,银行的兼并和合并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从60年代开始,美国要求重新评价30年代创立的金融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限制金融机构竞争,一味维护金融体制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使得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差距不断加大,存款人和银行都积极要求废除Q条例,于是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制订了《1980 年银行法》,并获得通过。从而新的高级的“综合化”、“自由化”的金融体制形成。废除利率上限,引进竞争机制,从而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效率,部分地纠正了由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带来的存款者待遇的不平等,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出现大量银行倒闭。1980—1984年,美国有181 家银行倒闭,许多银行被强大的竞争者吞并,一些商业银行深深卷入了当时盛行于美国的兼并风潮。
进入90年代,美国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的兼并合并之风愈演愈烈。特别是1995年,美国银行兼并金融已达249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兼并活跃。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生了469 次金融服务业收购交易,显示出金融服务业的兼并合并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新的经济、金融环境要求银行必须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并大规模拓展世界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的几年里,银行在股票回购,提高信贷质量方面尚有潜力可挖,而现在许多银行面临着信贷业务萎缩的困境,经营不善使一些银行发生巨额亏损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兼并和合并或许是保持活力的唯一出路。第二,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对一些银行兼并合并持肯定态度并鼓励合并,以期使那些经营不景气或已有破产迹象的金融机构恢复元气。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推行鼓励合并的政策,能加速银行业的集中进程,从而导致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合理化。
三、银行业的兼并对我们的启示
1.银行业兼并和合并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各方面以资金的需求日趋大型化、多样化,小银行不能满足大笔资金的需求,银行资本集中的趋势不断加强,大量中小银行被实力强大的银行兼并和合并是历史的必然。
2.高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上限的矛盾,引起银行资金大量流失。“脱媒”危机不断爆发。资金供不应求。银行为争取储户,不得不利用其他手段来弥补利率上限带来的劣势,如提供免费服务和赠送礼品等,这样势必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造成银行大量倒闭,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治理“脱媒”危机的有效办法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高级的“综合化”“自由化”金融体制,鼓励银行竞争,放松金融管理;加强金融调控,进行技术革新;遵循“优”胜劣“汰”规律,允许银行业兼并和合并。
4.银行的倒闭、兼并和合并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竞争才有发展,有竞争就有银行的倒闭、兼并和合并。银行的兼并和合并既可以挽救濒临倒闭的银行,同时又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提高金融资产的效率,加速金融业与科研和信息业的融合,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也要防止金融垄断,实行公平竞争。
5.银行的兼并和合并在我国能否推行?今年七月一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已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既然有破产,必定有收购。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看,不少基层行处经营困难,大面积亏损,虚盈实亏,接近倒闭边缘。再加上高通胀率和严格的利率管制,使许多银行不得不抬高利率,扩大成本开支,长期下去,有可能引发“脱媒”危机,特别是专业银行,扭亏的困难很大,“三大包袱”(亏损包袱、超负荷经营包袱、资产质量差的包袱)和“三大难点”(高息竞争、企业逃债和收息难)压得专业银行喘不过气来,长期这样拖下去,会把整个专业银行拖垮。这样既影响存款人的利益,导致社会混乱,同时又会影响经济秩序,阻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借此,笔者建议国家放开严格的金融管制,允许银行业兼并合并,成立存款保险机构,尽快对病入膏盲的银行进行救治,并通过兼并和合并,使专业银行尽快引进先进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这对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十分有利。目前我国专业银行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营机制难转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现行的金融保护政策,使国有专业银行在转轨中既无压力又无动力,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专业银行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6.从全球金融形势看,国际资本迅速增长,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1995年7月28 日,世界贸易组织在日内瓦达成关于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的多边贸易协议,世界90个成员国将互拆金融壁垒,开放金融市场,金融竞争的竞争性已日益明显。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已在国内14个城市设立了129个营业性机构, 如何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已是摆在我国银行面前的大事。从我国现有银行的实力来看,能在世界100名大银行中排上名次的只有两家专业银行,且这两家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商业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轨”的任务还很重,参与世界竞争难操胜券。时代呼唤大银行,大银行来自宽松的金融环境,来自竞争,来自银行业的兼并和合并。
综上所述,银行业的兼并和合并已成为全球现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我国能不能引进这种机制,尽快拯救处于倒闭边缘的专业银行,实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1995年8月11日, 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宣告开业,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企业的重组、兼并和收购,似乎给金融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信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