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执政资源的特点及其体系架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架构论文,体系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2-044-04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资源,执政也是如此。执政党要取得执政地位并有效地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和扩充执政资源,这是一种必然的政治规定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资源在不断富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执政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有效开发和拓展党的执政资源,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资源的特点及体系架构是基础。
一、执政资源及其特点和体系构成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可资利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执政资源是由资源这一常用的经济学概念演变而来的。在经济学范畴中,资源是社会经济生产的物质基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资源即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① 广义的资源是“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② 它包括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管理资源等等。资源的概念被引用到政治学范畴就形成了执政资源等一系列衍生概念,成为政治学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执政资源在执政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政党所拥有的执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利用和掌控执政资源的水平以及开发和拓展执政资源的能力如何,直接反映了该政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该政党的执政前景。
执政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系统性。执政资源作为执政党维系或变革特定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依托,其自身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庞大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在一定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系统中各要素一方面按照自身的运行规律消长变迁,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执政支持体系。二是阶级性。政党是有阶级性的,是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代表。对执政党来说,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其长期执政、稳固执政的基础性资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始终保持和弘扬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三是可变性。执政资源各要素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生态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同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执政方略、执政能力等都会引起各要素的消长。执政资源各要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社会就会和谐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统治系统崩溃。四是稀有性。执政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总是十分有限的,因而成为各政党竭力追逐的对象。执政的过程要通过利用和消耗执政资源来推进,没有资源的依托,执政活动便成为空中楼阁。然而执政资源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其流失或枯竭。因此,有作为的执政党在运作执政资源时,总是把激活和生成新资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可开发性。可开发性是执政资源生成和拓展的内在保证。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开发和利用执政资源的潜力和新要素,可以激发执政的新活力,从而拓展执政空间。培植执政资源新的增长点以及整合新的社会资源,是执政党整合和拓展执政资源的必然途径。对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一些原有的资源的大量耗损或失效,更需要找寻资源新的生成点和及时吸纳整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资源。如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成的新阶层是当前新的社会资源,如不及时加以吸收和整合,则势必会削弱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执政资源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按各要素在执政资源体系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分解为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三类。它们的协同作用,维系着执政资源体系的正常运转。所谓基础性资源是政党获取执政地位和维护执政地位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它包括政党的先进性资源、历史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政党自身拥有的优于其它政党的资源。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方式,还是议会选举赢得执政地位的方式,这些资源都是一个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执政党获得社会认同的基本条件。运行性资源是执政党维持执政系统良性运作的各种要素总和。它包括了政权资源、体制资源以及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的消耗和利用为执政系统的运作提供能量,同时执政系统的有效运行又反过来培育出新的更丰富的运行资源,从而更有效地为执政活动提供能量支持。保障性资源是为执政党的执政提供合法性保证的要素,即合法性资源。合法性是执政党运行国家公共权力的基本前提,失去合法性就必然失去对执政资源的掌控权,从而丧失执政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特点及体系架构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特点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执政地位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之所以成为长期执政的党是因为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开发和积累了丰厚的执政资源。党的执政资源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特点体现在:其一,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丰厚的执政资源是在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和5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积淀起来的,因而底蕴深厚。其二,民心资源丰厚。民心资源具有否定意义,决定着其它资源的得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令世人瞩目的执政实绩,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从根本上夯实了执政资源根基。其三,执政资源利用的目的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取向高度一致。执政资源利用的目的有两层:一是履行执政使命,二是巩固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履行执政使命和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都是为了代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四,执政资源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作为长期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党拥有当今世界其他政党所无法拥有的开发和积聚执政资源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克服惰性,不断自我更新的巨大压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体系架构
党的执政资源体系也是由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三部分组成的。
1.党执政的基础性资源
(1)党的先进性资源。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决定政党能否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处于领导地位,能否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党的先进性资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意识形态是特定政治秩序合理化的思想体系。它能动地发挥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意识形态型政党。”③ 党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这一先进的意识形态为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以及教育和引导民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个时期内,我们也出现过泛意识形态的过失,首先是把意识形态的作用极致化,其后又一度出现意识形态虚无化的危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继提出,使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并逐步趋于成熟,既科学地回答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在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价值评判的时代准则;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先进性。工人阶级始终是党的坚实阶级基础,党的先进性首先来自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党始终坚持把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的党员作为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始终坚持按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更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必须与时俱进。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来自于广泛的统一战线资源。党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广泛的社会资源,壮大自身的社会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党适时地提出“两个先锋队”的理念,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特征。三是党所代表的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性。这是检验、证明党先进性的尺度,也是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适应时代需求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的先进性问题的考察,并不是简单地以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作为惟一的根据,而是强调要以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世界进步的潮流为坐标的。代表的社会发展方向具体体现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所在。
(2)党的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强大的组织资源是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崇高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先进的组织宗旨、行之有效的组织原则、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严密的组织机构和庞大的党员干部队伍以及丰富的党建实践经验等为党积聚了十分丰厚组织资源。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6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呈现出数量增加与质量整体上升、组织覆盖面增大与社会基础日趋牢固的良性发展趋势,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比拟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也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完善的党组织系统保证了中国的长期稳定。尽管如此,当前仍需要进一步解决好数量的增大与党员质量的提高,覆盖面的扩大与党组织的动员力的上升相匹配的问题,特别要防止数量过大而出现泛党员化问题、党组织内部腐败问题以及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边缘化问题等。党的人才资源包括党的干部队伍、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人才强国”战略和以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发展思路,培育、造就和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中来,丰厚的人才资源成为党执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历史资源。中国共产党有80多年的奋斗业绩、50多年的执政实际经验、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这一历史资源蕴含着丰富内涵,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的宝贵经验财富。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曾尖锐指出:一个不善于总结历史的政党是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的。党的历史资源为党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虽然党也曾经历过不少失误和挫折,但成绩是辉煌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小康社会的民族千年梦想。这是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认同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依据所在。同时,党和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是人民群众拥戴党的情感依据。但历史资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党执政的护身符。要实现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党必须不断开发历史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开拓出新的更丰厚的执政资源。
2.党执政的运行资源
(1)政治权力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是执政党在国家权力中的可支配性因素,是执政党的核心资源。马克思认为,“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标就是政治权力。”④ 可见,政治权力就是一定的阶级依据一定的机构、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强制力,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而运用于权力客体的政治力量。执政党通过政治权力把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意愿整合为党的意志,再通过政治权力把本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控制。拥有政治权力资源,是任何一个政党实现其终极政治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政治权力本身也成为各政党追逐的直接政治目标。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是有限的,它被法律赋予而又受其限制,同时附着在政治权力之上的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执政职责。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革命的手段,领导人民彻底推翻旧的腐朽的制度而取得政权的,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党便拥有了丰富的政治权力资源。计划经济时代,党在一切领域实行一元化领导,国家权力无限制地对社会各个领域形成全面控制,整个社会被“国家化”,出现了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政治权力资源被高度集中在党内、集中在领导高层、集中在各级“一把手”身上。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所控制的政治权力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公共权力机关不再拥有无所不能的职能,而是越来越成为服务民众的工具,其职责是保证人民正当权利得到实现。同时,政府权力运作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不能随意超越界线,侵犯人们的正常生活。过去的“全能型政府”逐步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这对执政党认识和运用公共权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人们的政治水平普遍提高,公民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成为政治活动的主体。现代民主制度的三要素——国家、政党、公民社会逐步有了健全的形态。人们不仅越来越明确地向执政党和政府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而且对直接行使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有了更多的期待。党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如何充当民众进行民主参与的工具、如何代表民众有效控制和运用公共权力的问题。这是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2)执政体制资源。执政体制是国家公共权力划分的结构体系,其实质是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执政体制决定执政效能,是执政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再生与富集的决定性要素。体制建立在基本制度之上,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体制与基本制度构成了我们党执政的制度框架。党执政必然在一定的制度和体制框架内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从根本上说,是指党执掌政权的基本格局,是党与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等方面管理权限划分的具体制度。从广义上看,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党内的组织领导体制。党的执政体制中,最核心的是党与政府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确立了三个主要方面的执政基本制度和具体的执政体制。一是党的组织制度和体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和各级基层组织不同权限的、衔接紧密的组织结构体系,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凝聚党内智慧、统一党内意志。这是党执政的内在基础和条件,是党执政体制的基本内核。二是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作为执政党,这一制度既是对党内的规定,也是对政府管理体制的要求。三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又具体体现为两项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5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上述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比较合理的格局,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体制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公民自治组织发展、基层民主发展以及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由于传统的惯性作用和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而改革开放又面临着十分复杂的问题,其过程的渐进性、长期性、艰巨性必然决定着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此外,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构成了党的执政资源中运行性资源的外围体系。经济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动力、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空间等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资源从过去由党和国家统一控制逐步向社会转移,形成多元利益格局,社会的自治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但目前仍面临经济总量不强和结构不优等问题。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精神软件,包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吸纳利用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社会舆论、文学艺术等要素。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发展以及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文化资源已逐步大众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党对文化资源的独占性不复存在。文化资源正越来越被社会公众和社会力量所分享。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都受制于政治权力及执政体制,同时它们的变化又对政权资源和体制资源,乃至整个执政资源体系产生影响。
3.党执政的保障性资源
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中,合法性是执政党有效执政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合法性的实质是民众对现存政治统治的信任、支持和认同,是政党执政的核心资源。合法性资源具有否定性功效,执政党只有获得人民自愿的拥护,其执政才具有效力,才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反之,执政党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失效,最终会导致政治动荡、政权丧失。执政合法性一方面取决于执政党权力的来源与行使的方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绩,即民众对执政绩效的满意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执政合法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计划经济时期,党的执政合法性建立在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合法性基础之上,并主要以意识形态教化和领袖个人魅力来维系。但意识形态不是万能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形态的优越性长期得不到政绩的有效支撑,就会失去力量,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合法性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在致力于巩固意识形态所赋予的合法性的同时,开始重新探索和建立新的合法性资源。一是建立“政绩合法性资源”。即通过大力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民众带来更多的实惠,使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以此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赢得了人民群众对于党执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空前扩大。应该看到,以经济绩效为主导的合法性也有其局限性。这是因为,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支撑执政合法性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客观因素可能给经济绩效为主导的合法性带来许多变数。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绩效模式的合法性正面临着“政绩困局”等许多新的挑战。如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人员大规模流动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经济多元化引起的利益多元化与现实利益表达机制的冲突等等以及“政绩合法性”所导致的唯政绩主义行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二是建立法理合法性资源。民主与法制是党执政的法理合法性资源的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使公民对党和政府扩大民主、依法执政有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自身的政治参与期望也大大增强。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随后写入宪法。十六大强调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特别强调党的意志要通过法定的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要在执政活动中发扬民主,尊重民意。按照这一要求,如何进一步解决好我国政治建设领域存在的民主需求迅速增长与满足民主需求的制度化渠道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等现代性政治需求,是当前党开发和扩充法理性合法资源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转引自宗寒:《资源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②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③胡小君:《合法性资源与党的执政资源体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4页。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