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80例论文_李定良,安华平

(1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2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60例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6min步行试验(6minu tewalkingtest,6MWT)距离以及心脏彩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出院半年后观察组患者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与A峰速度比(E/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促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力衰竭;脑钠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347-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症,临床上比较常见,往往病程迁延而且预后不佳。有研究表明[1],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感性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心理障碍可直接影响到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可导致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升高[2]。本研究以本院诊断明确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60例。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推荐的CHF诊断标准,经胸片、心脏彩超、心力衰竭标志物等检查确诊(2)患者年龄在60~75岁(3)NYHA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排除标准:(1)脑血管性痴呆(2)依从性差或精神病患者(3)近期家庭变故或情感创伤(4)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两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时6min步行试验结果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操作如下 ①认知干预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指导患者的日常治疗,并宣讲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急救常识,从疾病的诱因、预防以及并发症的识别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明确告知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当前国内国外的治疗进展,减少患者的焦虑猜疑和恐惧情绪②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做好心理疏导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健康积极的心态③行为干预 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量及锻炼时间,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及进一步治疗方案。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树立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予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并予利尿剂、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1.3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随访半年后复查心功能情况,包括两组患者BNP水平、6min步行试验结果及心脏彩超各项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BNP水平、6min步行距离

随访半年后观察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复发情况

出院半年内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率比较,其中观察组17例,复发率21.2%;对照组24例,复发率30%;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焦虑、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绪,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很多研究认为[1],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普遍存在。CHF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不良情绪的应激下,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水平持续偏高,吞噬细胞的免疫活性和免疫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下降,削弱了机体的抵抗能力;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兴奋,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加重钠水潴留。此外,儿茶酚胺的过度分泌可直接对心肌产生毒副作用,引起心肌细胞的凋亡[3]。Jiang等发现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的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比单纯性心力衰竭患者成倍增加[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必将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研究显示,出院半年后观察组患者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彩超指标(LVEF、LVESD、LVFS、E/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组心力衰竭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并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正确认识 CHF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心力衰竭反复发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梁燕仪,毕婧玮,蔡文玮等.冠心病心衰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493-1496.

[2] R Faris,H Purcell,MY Henein,etal.Clinical depression is common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ischaem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02,4(4):541-551.

[3]张方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8-2050.

[4] W Jiang,J Alexander,E Christopher,etal.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to increased risk of mortality and re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1,161(15):1849-56.

论文作者:李定良,安华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80例论文_李定良,安华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