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中华民族的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中华民族的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中华民族要想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达到全面振兴的理想目标,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创新。

说起创新,人们常把它理解为自然科学及其相联系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创造发明,似乎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误解。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创新之间的关系而言,起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新,必须有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这种氛围和环境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生成,它要靠鼓动、靠宣传、靠舆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为此做贡献。

首先,要宣传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是劳动创造了人,而会劳动的人又不断地改天换地,创造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从远古时期的“穴居野处”、“生食鸟兽”、“衣其羽皮”,到今天的高楼大厦、精细烹饪、多彩衣着,这中间经历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创新的痕迹。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讲,创新是指提出前人和旁人未曾提出过的思想,开拓前人和旁人未曾做过的事情,解决前人和旁人未曾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60年代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5页。 )这段话揭示了创新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应该为呼唤创新、鼓舞创新而多做工作。

其次,要宣传创新的科学涵义。“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因为,“创新”的“新”是指具有科学意义的新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这里应该注意,新事物总是具有新生的特点,但并非所有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也不是具有新形式的事物都是新事物。问题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恩格斯曾经引述过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注:《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 卷第215页。)这句话当时曾经迷惑了不少人, 不论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还是封建的普鲁士王国的遗老遗少都没有理解黑格尔命题的真实含义。而恩格斯却从中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并对黑格尔的名言,作了精辟的阐发,为我们科学地理解新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正确地把握创新的科学真谛指明了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为人们科学把握创新的意义,提供正确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其二,为创新进行科学的理论武装

创新并非容易之事,它的实现需要许多条件,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是先决的条件,那就是指导思想的选择和武装。因为离开了科学思想的指导,人们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是决然不可能产生创新效果的。

面对着跨世纪的任务和林林总总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创新要靠什么思想来指导?有人主张靠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有人主张靠曾经在我国封建社会有过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显然这两种主张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必然会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上去,这既不合乎中国的国情,也不合乎中国人民的意愿;而后者,则是开历史倒车,更是要不得。真正冷静地思考问题,能够指导中华民族进行创新的思想,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当然,进行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创新还需要很多具体的理论指导,可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总的指导理论,其他的理论则是这个总理论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体实践的结合、展开和具体化。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新的创新的伟大旗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正确地宣传这个理论,从而为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都应该宣传,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宣传这个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要通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各种思想禁区,在不丢老祖宗的同时着力于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处处体现着创新。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创新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创新就到头了,用不着再创新了。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创新理论它一再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创新是永远没有也不可能完结的事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科学理论武装人作贡献,不仅在于去宣传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去阐释这个理论的有关内容,更重要的工作则在于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榜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去解决干部和群众的各种各样的困惑。

还要看到,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它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教条,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现成公式,而是方法,是为我们建立起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大思路。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不仅这个理论真正发挥指导作用还需要一系列的实践环节,而且这个理论中的有些内容也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补充完善、丰富和发展,即是说,邓小平理论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在这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有所作为。

其三,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承担教育责任

要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人才。古人云:“人存事兴,人亡事废”,讲的就是人才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物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220—221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在我国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中,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学有所长并具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从而组成我国现代化事业所要求的宏大科学技术大军,以保证我们国家在世界多国经济、科学、人才的激烈竞争中,经受考验,赢得胜利。

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创新人才的造就基础在教育。而在教育中,又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人才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而且在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面和高雅的情趣。特别要看到,这其中我们还要特殊重视培养一大批科技管理和领导人才,这种人才的人文素养更要好。

有鉴于此,目前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一般都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淡化专业,要求古今联系,中西贯通,文理交叉,一专多能。我们的文科学生一定要选学一些理科的课程;理科的学生也一定要选学一些文科的课程。只有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为民族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其四,为创新形成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盟

创新并非只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任务,它包括着全方位的内容,它需要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广泛而紧密的联盟。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将有助于这个联盟的形成。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不但有物质方面,而且也有精神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党的建设等众多内容。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见,中华民族的创新是一个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的联合攻关。

同时,就社会的全面创新进步而言,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按照这个决议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要认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工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重大课题要组织力量攻关,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各种思潮,要注意研究和分析,要能正确辨别和取舍。总之,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中华民族的创新进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中华民族的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