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浙江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研究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浙江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研究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浙江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小康论文,人口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06)01-O006-04

1 研究目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使群众体育从一般性、辅助性的软任务提升为社会发展的硬指标,使体育工作由体育部门为主的工作,提升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农村体育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的体育工作,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而且有利于总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村体育工作,是我国农村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国小康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工作,需要对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农村居民的体育认识、体育现状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未来有一个科学的预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农村进程中的浙江农村体育现状,对于发展我国小康农村体育、构建全面健身服务体育具有奠基性作用。浙江农村是我国小康农村发展的典范,其体育状况的研究对于我国新形势下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代表意义。

研究小康农村体育现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小康农村的体育事业,其最直接的显现就是体育人口数量的增加。本文主要对浙江小康农村居民中的体育人口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增加小康农村体育人口数量的有效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研究法等方法,着重对浙江东北地区和温州地区富裕农村居民的体育态度、体育需求、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按照体育人口的标准甄选,然后对体育人口群体进行分析和描述。

2.1 文献法

在图书馆、省市县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以及通过网络查阅有关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以及体育人口的相关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农民的角度了解目前小康农村中居民的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体育需求以及小康农村的体育设施、体育组织管理等状况。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的设计完成。在实际调查之前,请专家对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并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系数达到82.4%。本次调查在绍兴、萧山、慈溪、诸暨、义乌、温州、湖州等市县选32个农村,每村20个调查对象,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640份,在课题组所有成员以及调查员的共同努力下,回收6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07份。

2.3 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县市、乡镇和农村找专家、农村体育管理人员、农民等实地了解情况。

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分析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之一。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标准是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无负荷强度者[2]。按照此标准划分,2003年,小康农村 16岁以上居民中仅有8.07%的体育人口。下面从六个方面对体育人口的特征进行描述。

3.1 基本特征

3.1.1 性别分布:在体育人口群体中,男性占71.4%,女性占 28.6%。男性体育人口仍然占体育人口总数的2/3以上。与 2001年中国体育人口性别比为179.14相比,小康农村居民中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例为2.50。这在女性体育发展方面是非常可喜的数据。

3.1.2 文化程度分布:在体育人口的群体中,大专以上学历占 36.7%;中专(含高中)占30.6%;初中小学占28.6%;识字不多占4.1%。呈现出体育人口数量与文化程度正相关的特性,与我国各种调查的结论相同。

3.1.3 年龄分布:体育人口群体中,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59.2%;年龄段为26~40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 30.6%;年龄段为41~5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10.2%;5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中没有体育人口。小康农村居民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的特点,全部在55岁以下。与其他农村体育调查结果相似,说明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堪忧。

3.1.4 拥有土地情况:体育人口群体中,54.5%的人拥有土地, 45.5%没有土地。体育人口中拥有农业生产的土地和没有土地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是否拥有土地,或者说是否采取农业生产方式对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的形成来说并不是关键因素。

3.1.5 余暇时间分布:体育人口群体中,余暇时间在2~6小时之间的占57.1%,在6小时以上的占24.5%,仅有18.4%的体育人口余暇时间少于2个小时。体育人口总体的平均余暇时间为4.95小时,其中男性体育人口余暇时间平均为4.79小时,女性体育人口余暇时间平均为5.36小时。

体育人口群体的余暇时间主要用于体育活动的占73.5%,看书报杂志的占53.1%,家务劳动的占51.0%,文化娱乐活动的占49.0%,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占20.4%,社交活动和业务文化活动的占16.3%,辅导子女文化学习的占14.3%。将近3/ 4的体育人口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主要的余暇活动,这是体育人口生活方式的一种特征,也是体育生活化的一种表现。

3.2 经济状况

3.2.1 个人收入: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群体中,个人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44.9%,1200元到8000元之间的占8.2%,8000元以上的占46.9%。平均为14731.94元。个人收入和体育人口的关系呈现“两头大”的现象,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中体育人口的比例相当,中间收入的群体体育人口的比例反而很小。

3.2.2 家庭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4.7%,5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占14.0%,10000元到20000元之间的占30.2%,20000元以上的占51.2%。平均家庭收入为43197.67元。家庭收入对小康农村体育人口有很大的影响。

3.2.3 家庭人口数量:3人的占40.8%,4人的占40.8%,5人和6人的分别占12.2%和6.1%。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的家庭组成趋向于3人或4人的核心家庭,也是目前家庭发展的趋势。

3.3 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影响因素

体育人口群体中,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没有帮助,87.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是身体健康的一个必要手段。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73.5%,然后才是经常保证充足的睡眠 63.3%,注意改善自己的饮食和营养59.2%,有规律地生活 57.1%,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51.0%,补充一些营养保健品 40.8%等,仅有2.0%的体育人口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此类事情。体育人口的健康意识中已经深深融入了体育观念。由此可见,合理的健康观念是体育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人口在身心各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仅有2.0%的体育人口患有慢性疾病。同时喜欢饮酒的占27.1%,有抽烟习惯的占 33.3%,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数均远远低于这些指标的总体水平。

体育人口中参与体育活动动机,按照顺序依次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87.8%),为了提高运动能力(59.2%),在学生时代就喜欢体育活动、并养成习惯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51.0%),消遣娱乐(32.7%)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 (32.7%),与朋友同伴交流(32.7%),为了美容、健美(20.4%),为了增加社会交往或与家人接触增加社交机会(16.3%),也有部分人是感到运动不足(12.2%),陪伴子女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能有健康的身体(10.2%)。增强体力、增进健康的健身动机排在第一位,提高运动能力的运动动机列在第二位。因此,体育人口参与体育获得的动机主要是健身动机和运动动机,而且在其他动机方面选择人数比例都比较高,说明了小康农村居民中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动机。

影响体育人口体育兴趣的主要外在影响因素依次为:在学校期间对体育的爱好71.4%,看体育新闻及电视转播或收听体育广播42.9%,受同事或朋友的影响34.7%,看体育读物28.6%,受体育明星、体育名人的影响22.4%,受家庭成员的影响18.4%,说不清楚14.7%,村里组织的体育活动10.2%。学生时代的兴趣因素作为第一位的因子,与延续学生时代习惯的兴趣动机位居第三相结合,说明学校体育在发展农村体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4 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体育人口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清晨(75.5%)和下午、傍晚(79.6%),上午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4.3%,晚上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2.2%,还有2.2%的体育人口在中午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人口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常用形式:与朋友一起锻炼 (65.3%),个人锻炼(49.0%),与家人一起锻炼(22.4%),参加本村组织活动(16.3%),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锻炼(6.1%)。与普通人群相比,朋友陪伴和个人锻炼依然是最主要的形式,说明在小康农村中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多,业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缺乏。

体育人口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常去场所依次是免费的体育场馆(59.2%),自家庭院或室内(49.0%),树林、河流湖泊 (28.6%),公路、街道边(24.5%),收费的体育场馆(20.4%)。免费体育场馆是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选择,其次是树林、河流湖泊,收费体育场馆是最少的选择,说明体育人口群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希望有专用的场馆,但费用又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

体育人口群体经常参与的项目是:1、长走与跑步,61.2%; 2、足、篮、排球,53.1%;3、乒乓球、羽毛球,51.0%;4、登山, 30.6%;5、健身器活动、体操,22.4%;6、游泳,20.4%;7、气功、太极拳、武术,14.3%;8、跳绳,12.2%。在浙江小康农村中,长走与跑步的无器械项目是最容易参加的活动,而球类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农村居民的喜爱。

3.5 体育消费情况

调查显示,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体育人口群体目前能承受的价格5元以下(包括5元)占25.5%,5~10元的占30.3%,10元以上的占44.3%。与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的承受能力(10元以下的占75%,10元以上的占25%)相比,略有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比较低。

体育人口群体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534.72元。2003年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体育消费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鞋帽,平均715.72元;购买体育器材,平均225.20元;去场馆参加活动,平均307.14元;订购体育图书,平均72.27元;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平均200.57元。

体育人口群体家庭2003年运动服装消费统计,消费额在 100元以下的占16.3%,介于100.0~200.0之间的占16.4%, 200~500元之间的占36.7%,而500元以上的占28.6%。

在体育器材消费方面,2003年有22.4%体育人口群体家庭没有购买体育器材,16.4%的家庭体育器材消费在50元以下, 20.4%的家庭介于50.0~100.0元之间,40.8%的家庭购置了 100元以上的体育器材。总体体育器材平均消费为225.20元。

2003年体育人口群体家庭有18.4%没有购买过体育类报刊图书,36.7%的家庭体育报刊图书消费在50元以下,44.9%的家庭购买了50元以上的体育类报刊图书。总体平均消费为 72.27元。

体育人口群体2003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40.8%的人未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去进行过体育消费。36.8%的调查对象的体育场馆消费在100元以下,24.6%在100元以上,总体平均消费为307.14元。

小康农村家庭2003年观赏性体育消费调查显示,59.2%的家庭没有到收费体育场馆观看比赛,18.1%的家庭消费在50元以下,30.6%的在50.0~200.0元之间,8.1%的在200元以上。在到体育场馆观看比赛的家庭中,平均消费为208.57元,说明在小康农村,到收费体育场馆观看比赛的各种条件均不成熟。

2003年,体育人口群体总体体育消费在200.0元以下的占 6.1%,200.0~500.0元之间的占26.5%,500.0~1000.0元之间的占28.6%,38.8%的小康农村家庭在1000元以上。平均体育消费为1534.72元。

从体育消费品性方面来看,体育人口群体在购买运动服装时,绝大部分还是注重服装的低级品性,其中42.9%的人注重实用性,30.6%的人注重耐用性。26.5%的体育人口群体关注运动服装名牌性说明体育人口群体体育消费观念正在逐步转变。

在家庭拥有运动器材的数量方面,14.6%的家庭只有1种, 41.7%的家庭有2种、3种及3种以上的家庭占43.8%。而在运动器材品性的选择上,53.1%的首要选择功效性,36.7%的人注重耐用性,仅有8.2%关注运动器材的名牌性和2.0%的人注重奇特性,说明在运动器材方面体育人口群体依然注重运动器材的实用功能,或者对运动器材了解不多。

3.6 体育组织管理需求

在体育人口群体对本村体育设施满足程度的调查中,认为“充裕”的占6.1%,认为“一般”的占16.3%,认为“不能够满足”的占51.0%,认为“根本没有体育设施”的占26.5%。

体育人口群体对本村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认为“很满意”的占2.1%,认为“满意”的占8.3%,认为“一般”占 47.9%,认为“不满意”的41.7%。

在2003年,体育人口群体中有14.7%的人没有接受过有组织的体育指导宣传,接受过1次的占26.5%,2次的占14.7%,3次的占32.4%,3次以上的占11.8%。

体育人口平时接触体育信息的途径方面,“广播电视”的占 89.8%,“体育报纸杂志”的占73.5%,“朋友和家人”的占 38.8%,“计算机网络”的占36.7%,“本村组织宣传”的占 24.5%,“非体育的报纸杂志”的占12.2%,“传达文件”的占 8.2%,“其他途径”的占12.2%。“广播电视”是小康农村居民接触体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体育报纸杂志”途径的广泛影响说明了体育报纸杂志市场在小康农村的潜力,也说明了体育产业在小康农村的发展具有光明的前途。

4 影响浙江小康农村体育人口形成的因素

由上述对小康农村中体育人口群体的现状描述,可以分析出影响小康农村体育人口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素质、家庭因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的影响。

4.1 文化素质

与我国各种大众体育调查的结论相同,小康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规模呈现出与文化程度正相关的特性。

4.2 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绝大部分体育人口的家庭收入在1万元以上,家庭收入对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的家庭组成趋向于3人或4人的核心家庭,也即核心家庭有利于体育人口的形成。

4.3 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小康农村体育人口中仅有10%左右对本村组织的体育活动满意,说明体育人口对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有迫切需要,因而也是影响体育人口形成的一个因素。

4.4 充足的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小康农村 77.5%的体育人口对本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不满意。

4.5 学校体育的影响

学生时代的兴趣因素作为第一位的因子,是体育人口形成的一个明显变化。而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方面,有超过半数的体育人口群体选择“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的动机更加说明学校体育对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的形成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5 发展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的对策

5.1 提高小康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小康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文化知识水平可以通过经常举办各种学习活动来提高。文化知识的丰富可以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观念,改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有利于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转变为体育人口。

5.2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小康农村可利用的体育场地设施

小康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主要是由于资金和土地资源的缺乏造成的。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预留和优先审批体育用地,同时制定各种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建体育场地、购置体育设施。

5.3 加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功能,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体委系统有关部门和各级农村管理组织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大众较为喜爱的新兴项目的教师、教练,定期培训小康农村的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回去后再进一步地向农村居民传授,以便能迅速提高这些项目的普及程度,经常举行农村之间的比赛,以达到巩固和交流作用,促进这些项目更加深入人心,为农村居民所接受。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体育活动,营造参与体育活动的热烈气氛,激发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行动,从而提高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

5.4 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小康农村中实践终身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对小康农村体育人口体育兴趣的形成和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中,着眼于未来,应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使农村学生在学校期间形成强烈和执著的体育爱好,使体育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即使他们毕业后生活在农村,也可以保持自己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的体育人口数量,带动农村居民,发展农村的体育事业。

收稿日期:2005-11-18

标签:;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浙江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研究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