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红[1]2003年在《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文中认为汉语史上,重言式状态词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由开放的词类降格成为封闭的词类,由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对重言式状态词的构词分析与入句考察,描写重言式状态词虚化轨迹,分析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动因,讨论与重言式状态词相关的语法化机制,并对重言式状态词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作出历时解释,以期对重言式状态词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王继红[2]2001年在《重言式状态词的历时发展及语法化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史上,重言式状态词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由开放的词类降格成为封闭的词类,由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构词后缀。重言式状态词的发生是为了满足语言节奏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多是充当章法成分。随着韵文格律的成熟,重言式状态词的形式日益固定下来,成为句法成分。但是在信息传输效率准则的作用下,重言式状态词受到来自形容词重迭式与ABB结构的双重挤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降格成为构词后缀。 重言式状态词语法化的完成,与其进入ABB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外部句法环境的压制,导致ABB结构的内部组合关系发生质变,实现了语义结构的局部重新组织,使重言式状态词由表核心功能变为表辅助性功能。伴随着ABB结构的词汇化过程,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程度不断提高。当ABB结构日益紧缩成一个词时,重言式状态词也相应地虚化为词缀。可以说,ABB结构是重言式状态词语法化的载体。 本文依据大量语言材料,以历时类型学为经,以共时类型学为纬,建立一个坐标,作为观察重言式状态词发展的参照系。通过对重言式状态词的构词分析与入句考察,描写重言式状态词发生、发展全过程;勾勒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轨迹,分析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动因及其载体,讨论与重言式状态词相关的语法化机制;并对重言式状态词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历时解释,以期对状态词问题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状态词是汉语乃至汉藏语系里极富特色的一类词语,是印欧语系词类系统无法包容的。汉语语法学界不把这类词看成另一类,而把它们归入形容词或副词,是从受西洋语法影响、按西洋语法框架写成的《马氏文通》开始的。因为词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可以而且也应该与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有所不同。认识到状态词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对于正确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考虑到汉语历史语法学、汉语方言语法学和卜乡氨J硕士字位论叉 \’。。。·八HST日R S 门压bL) 汉藏语系比较语法学的需要,在设立词类时瞻前和旁顾都是必要的。 本文对重言式状态词的描写将分叁个阶段进行:先秦——>元——>现代, 它们分别对应着重言式状态词语法化过程中发生发展、繁荣和萎缩叁个阶段。 每个共时平面将以一部专书作为语料,并参考同时代其他专书语料,注意不同 语体、文体之间的对比分析,特别是重言式状态词在韵文与散文中的差异。先 秦时代以《诗经》为主,兼顾诸子散文:元代引例取自中华书局版《元曲选》,十 参检《元刊杂剧叁十种》(《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并比照同时代散文语料; 现代汉语以当代不同地域作家小说作品作为语料来源。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共八章:(1)重言式状态词的历时发展,包括1——3章; (2)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包括4----章;m重言式状态词的类型学考 察;(4)相关问题的讨论。
王继红[3]2007年在《先秦时期重言式状态词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重言式状态词,指通过音节迭合形成的状态词。本文以《诗经》作为主要语料,兼顾诸子散文,对先秦时期的重言式状态词进行考察。先秦时期,重言式状态词是相当活跃的一类词语,句法位置灵活,形式多样。重言式状态词可以自由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和宾语等。
杨一飞[4]2007年在《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的词类地位与归属、句法分布与表达功用、内部小类划分与连用顺序,形成来源与兼类情况等问题。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从功能为主的划分标准出发,通过将“全速、大力”类词语与其他副词的比较,将这部分词语归入副词的范畴,并廓清了实义副词的范围。本章探讨了实义副词与名词、动词等实词大类之间存在的一定交界情况,特别是与区别词之间存在的普遍兼类现象。最终结论是,普遍兼类的原因在于实义副词与区别词这两类词语的词类地位相近,即空间性、程度性和时间性的值都几近于零,处在名、动、形叁大词类的临界点上。第二章结合实义副词的内部构词方式和语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将这部分词语分为“意志”“条件”“同独”“情状”“状态”“方式”六个大类,其中“条件”类与“情状”类各有下属叁个小类;并进一步从连用的角度对之进行印证。经过分析排比,最终得到“意志类”>1“条件类”>“同独类”>“情状类”>“状态类”>“方式类”的连用顺序,这与每一个小类表达的不同命题信息是相互对应的。第叁章从句法结构、语义变化与虚化机制这叁个方面讨论了实义副词的形成与来源。基本结论是,连动结构与句子状位对词语的虚化有较大影响,而涉及到实义副词的语义变化主要表现在总括语义、笼统语义以及生动语义等几个方面。在实义副词的形成过程中,重新分析机制、类推机制与双音化趋势也起到较大作用。第四章讨论实义副词中新兴出现的“单+双”叁音节结构。它们在意义、搭配以及成员扩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我们提出“准前缀”的新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前缀及类前缀,并进一步探讨这部分叁音节结构功能转变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颖慧[5]2007年在《《诗经》重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诗经》中的重言为研究对象。关于重言,前人的论述已较为详尽;但在词汇学、语法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从新的角度切入来研究《诗经》重言,无疑是有意义的。所以,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现代词汇学、语法学为依托,在对《诗经》重言重新进行分类并对各类重言进行穷尽性的考察的基础上,论述了重言的产生、语义内容、语法形式、特点和作用以及研究重言的意义。同时,以现代汉语中的《现代汉语词典》(1996修订版,商务印书馆)为参照,论述了现代汉语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重言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也说明了《诗经》重言在今天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全文共十章,可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七章,是重言要素论,主要谈了重言的分类、产生、语义内容、语法形式、特点和作用。第二部分,是第八章重言关系论,主要谈了重言内部要素间的关系、重言与外部要素间的关系以及重言各类别间特别是常式重言和变式重言间的关系。第叁部分,是第九章重言在现代汉语中的继承和发展,在此部分中,特别地谈到了成语对《诗经》重言的继承发展关系。第四部分,是第十章研究《诗经》重言的意义及结语。
张凯[6]2016年在《魏晋诗歌重言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言词是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从我国古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诗经》、《楚辞》到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都产生和运用了大量词性不同、词义丰富的重言词。魏晋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阶段,该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魏晋诗歌是中古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重言词。然而,对这些重言词学界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整理和归纳,有的只是零星的阐释和分析,以魏晋诗歌中的重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把握重言词的含义和特点,探寻重言词的意义,探明重言词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选择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为语料,对其中魏诗和晋诗出现的重言词进行考察、描写和分析,主要探讨了重言词的定义问题,重点对魏晋诗歌中的重言词进行分类,从频率上划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叁类,从词形上分为AA式和AABB式两类,其中AA式出现350个,AABB式出现17个,在继承上古汉语重言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重言词内部出发,分析了魏晋诗歌中迭义和迭音两种不同的构词方法;讨论了魏晋诗歌重言词的词语意义,其次分析魏晋诗歌重言词在诗句中出现的位置,并根据位置的不同,讨论重言词的语法功能,得出魏晋诗歌中重言词多作谓语、定语、状语、主语和宾语的结论;另外讨论了魏晋诗歌重言词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魏晋诗歌重言词发展的基本原因;最后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AA式和AABB式重言词在魏晋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
杨一飞[7]2010年在《浅论实义副词的形成》文中指出文章在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各小类中的典型成员,从历时的角度探索实义副词的形成诱因,追溯各个下属小类的不同演化轨迹和虚化机制,并结合词语本身的语义积淀,对实义副词的来源、成因、语义等特点作出力所能及的解释。
敖莉娜[8]2007年在《《本草纲目》重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草纲目》是明代科学家李时珍编撰的一部着名的中药巨典。该书不但具有极高的中医药研究价值,同时还蕴涵丰富的语言研究素材。本文以《本草纲目》中的重言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书中重言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及分类,同时对比前代医药文献,对《本草纲目》重言的作用和特点做初步的分析,并探讨了部分少见于前代医籍的重言词义,以期充实古医籍中重言的研究内容,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一些资料。论文主体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首先是前言,介绍了《本草纲目》其书;第一章是绪论,首先明确了研究对象,包括重言的定义和版本的选择,其次从《本草纲目》是医着中运用重言的一次集中体现、正确理解重言的重要性以及历代重言研究的不足之处叁方面阐述了其研究意义,然后交代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专书法、比较法、统计法;第二章是重言的分类和统计,分别从词频、词形、词性、语法角度对《本草纲目》中的重言进行分类和统计;第叁章是重言的作用,通过对重言修饰对象的划分,分析了《本草纲目》中重言有状物生动、摹声逼真、强调方法和程度等作用;第四章介绍了《本草纲目》重言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修饰范围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用词方式的多样性(即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词义、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类事物的各自特点、用同一词语表达不同词义);第五章是对部分重言的词义做一些探讨;最后是结语部分。
管锡华[9]2007年在《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综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中国大陆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的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论,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设想,以供古汉语词汇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 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J]. 王继红. 语言研究. 2003
[2]. 重言式状态词的历时发展及语法化考察[D]. 王继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3]. 先秦时期重言式状态词考察[J]. 王继红. 人文丛刊. 2007
[4]. 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研究[D]. 杨一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5]. 《诗经》重言研究[D]. 张颖慧. 兰州大学. 2007
[6]. 魏晋诗歌重言词研究[D]. 张凯. 西藏民族大学. 2016
[7]. 浅论实义副词的形成[J]. 杨一飞. 语言科学. 2010
[8]. 《本草纲目》重言研究[D]. 敖莉娜. 首都医科大学. 2007
[9]. 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综论[J]. 管锡华. 语言历史论丛.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