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412000
【摘 要】目的:研究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8例,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00%相比,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
当患者的胃管受到酸的侵蚀时,就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出现。如果对患者进行尽早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就能使病情发展得到有效的控制。当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制酸类药物进行,如奥美托唑等,这些药物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较大,性价比较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1]。本文主要研究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为(53.18±3.25)岁;给予对照组患者雷尼替丁治疗。研究组男13例,女11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52.79±3.17)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本次入选患者均经超声和内镜检查,并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和同意,且经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其他肠胃道疾病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排除心脏病患者。
1.3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雷尼替丁(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0382)治疗,每天2次,每次一粒,持续治疗时间为2个月;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1122)治疗,每天2次,每次一粒,持续治疗时间为2个月。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可遵照医嘱酌情增加服药数量。
1.4疗效标准
从显效、有效及无效方面评定两组的治疗效果,其中,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溃疡消失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胃镜检查溃疡好转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组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 ±s),计数资料检验采用χ2,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1。
注:表中,*表示和对照组相比,χ2=4.1812,P=0.0408。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该病是消化系统类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较为复杂,在临床上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食管运行障碍、食管下部的括约肌损伤张力以及运动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临床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制酸药物,如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等,通过质子泵抑制剂对胃壁细胞氢钾离子的抑制,减少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达到抑制患者胃酸分泌的结果,同时促进胃泌素的增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本次研究中,应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00%相比,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相关研究结果[4]。由此可见,应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裕忠.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81.
[2]耿发兰.147例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2):1593-1594.
[3]陈颖,刘建生,陈胜良.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影响[J].胃肠病学,2015,20(12):720-721.
[4]彭进刚,周燕.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4):196.
论文作者:张金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8
标签:食管论文; 患者论文; 雷尼替丁论文; 对照组论文; 内科论文; 奥美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