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后劲_香港回归论文

回归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后劲_香港回归论文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后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劲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香港回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充分肯定了在二战后香港人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使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指出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说明香港回归后,不仅经济发展的后劲将得到增强,并且还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而且经济发展的后劲将不断增强,使这颗“巨龙口里的明珠”变得更加光辉灿烂。

1

二战后,在港人的共同奋斗下,香港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英国将香港作为维护殖民主义统治的基地,使香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第一,制造业走向衰退。 制造业是香港经济起飞时的领头行业。60年代初,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但自70年代以来,香港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优越条件不复存在,加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韩国及我国台湾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成为香港的竞争对手。这使香港要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颓势,就只能向高科技行业发展。然而,香港制造业要向高科技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一是工厂规模过小,资金有限。二是企业家投资观念和行为难以适应向高科技发展的要求。三是港英当局对制造业从未进行过任何直接投资。尽管香港各界要求港府出面扶助制造业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但港英政府除了作出某些不能兑现的承诺外,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促进制造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第二,连年持续的巨额逆差。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占主导地位。70年代,香港对外贸易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80年代以来,香港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又出现了可喜的增长。但是,出口带动的繁荣潜伏着经济危机。特别是对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巨额逆差,更是令人担忧。例如,从1977年至1986年,香港对日本的逆差就从88.22 亿港元增加到435.10亿港元。对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也是比较大的。〔1〕这就表明了香港经济的脆弱性和依赖性。 其根本原因是港英管制下的香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第三,相对经济实力和应对能力减弱。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发展,香港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政府强有力的扶植和调节下,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力迅速增强。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有的想抢占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有的想利用港英当局不断制造麻烦所造成的“信心困扰”,吸引香港的资金和人才,从经济上把香港“搬走”。新加坡与香港的“较劲”由来已久,其外汇交易量从1987年已超过香港,成为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外汇交易市场,金融期货交易也大大高于香港。1993年新、港两地的交易量分别为1400万份和200万份。 新加坡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吸引香港人才的计划。马来西亚发布了第七个五年计划,拟将吉隆坡建成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并在沙巴洲建立离岸金融中心,还为此制定了相当优惠的对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降低股票市场费用,大有与香港短兵相接之势。泰国从1993年起开展“离岸金融服务”,计划把曼谷建成印支半岛的金融中心。台湾从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力图提高台湾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进而实现“亚太营运中心计划”。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挑战,香港既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也没有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作为香港繁荣重要标志的几个“中心”正在动摇和弱化。

第四,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科教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然而,香港的教育既缺乏整体规划,又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整体素质低,高等教育薄弱。这是长期以来,港英当局不提倡不扶植香港自主发展科技教育的结果。香港科教事业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它的基础科研落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低下,使香港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尽管香港在引进和实际应用外国先进科技方面有精明之处,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落在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国之后。据统计,当前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已由本世纪初的5—10%增长到50—70%,有的国家达到80%, 香港的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只有35%。

此外,香港的劳动力不适应转型要求,境内发展潜力有限。80年代,制造业劳动人口超过90万,到1992年只有58万。〔2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原有劳动人口技术水平欠佳,不断被淘汰,而所需的符合技术要求的劳动人口严重不足。

2

香港回归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是香港民众的愿望,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期待。香港回归后,尽管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地区经济,但它是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内地作为依托的。这不仅使香港的各种有利因素能得到更充分地利用,也使香港原来所固有的局限性和殖民性得到根本改变。可以断言,香港回归祖国,能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第一,有利于促进香港科教振兴,增强香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既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主地建立和完善科教体系,制定和实施发展科教事业的长远规划,又有利于香港科技界和教育界同内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利用内地的有利因素。这就必然使香港的科技和教育事业日趋繁荣。正如一位物理学家所说:“如果香港仍然是英国的一块殖民地,我根本就不会到这里来。我是由于1997年才来的。”〔3〕近年来,海外著名科学家纷纷移居香港, 使香港的科技队伍不断扩大,教育领域增添了新生力量。 例如, 曾在美国IBM公司供职达29年之久的物理学家张先生(Leroy Chang)于1992年到香港就任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务长,1996年3 月他把在纽约的房地产卖掉,以坚定他的选择决心。费尔兹奖章获得者、数学家斯蒂潘·斯马尔于1994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提前退休,到香港城市大学工作。

第二,有利于加强香港和内地的分工和合作,推进香港产业结构调整。近10年来,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北移,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制造业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转移,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其竞争力日渐削弱。香港回归,为香港和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加强香港厂商与内地企业及科技力量的合作,发挥香港接近国际市场信息便捷的优势,同时吸纳内地科技成果,使香港成为祖国内地科技产品商业化和国际化的窗口。内地的有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可先在香港开发新产品,发展高新产业,待形成规模生产或进入成熟期后,再迁往内地。这样,即使内地成为香港商贸业务活动的延伸空间,又为香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香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香港巩固和提高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在严峻的挑战面前,香港要巩固其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金融业必须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与革新,以降低管理与经营成本,推进金融品种多元化的进程。相对于香港金融业而言,内地金融业有其独特之处,就主要方面而论,中央银行体制健全,货币制度和政策目标明确;金融法制逐步完善;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独立金融体系,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断完善和健全。但是,内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低,资金需求大于供给。内地金融业的这些主要特点,既表明内地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是国际上最广大和最有潜力的金融市场,也表明内地金融业具有香港无法相比的优势,为香港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内地是香港金融业巩固和提高中心地位最可靠的后盾。香港回归后,香港和内地经济置于更加合理规范的框架之内,将有利于加强两地经济金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内地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优势,可以作为香港金融业的补充和延伸;发挥香港金融业的优势,为内地组织、筹措和管理、运用资金,沟通金融信息,培养人才。这样,既扩展了香港自身的业务和实力,又促进了内地建设事业,同时也为香港金融业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巩固香港金融业的中心地位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自然有其优势。但是,由于受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产品绝大部分必须外销等条件制约,其中心地位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内地是目前全球市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国在未来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份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香港回归后,内地作为香港拓展贸易发展空间的依托,必将对香港巩固和加强国际贸易中心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一,内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购买力和市场容量必将迅速扩大,需要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并因此而需要大量外汇。为了换取外汇,必然要扩大出口。内地的进出口贸易大部分通过香港转口,为香港扩大出口,发展转口贸易提供了大量商业机会。其二,内地向香港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科技支持,提高香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吸纳香港的大量产品,为香港开拓和发展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第四,有利于充分发挥在港内资企业作为稳定因素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港内资企业或是具有国有性质,或是有雄厚国家资本背景的民营企业,实力可观。香港回归,在港内资企业的发展将进入新的稳定增长期。只要内资企业在香港经济中所占比重适当,内资企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关键部门和领域的颇具实力的稳定因素。今后,内资企业可考虑以不同方式与港资及外资联合,增加对一些部门和领域的投资,如与港资及外资协调投资于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推进香港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投资港口、码头及其他交通运输建设,乃至为筹集资金与稳定金融联合拓展商业银行业务,从而减少香港资本向外流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对稳定香港经济,增强信心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使香港的经济实力得到加强。

3

未来几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香港回归后,将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和更充分地利用有利因素,为加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作出新的贡献。其一,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促进内地对外贸易的发展。香港回归,内地与香港的相互依赖程度必然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的层次势必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内地充分发挥香港的各种优势,为改革开放服务。香港拥有高效率的贸易机构和精通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香港是关贸总协定的单独缔约方,可用于香港的多边和双边协议及条约共400多项, 还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港口设备等,香港之所长正是内地的不足。因此,香港回归后,内地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香港拓展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扩大贸易额,改善商品结构,并通过香港开拓远洋市场,进口国内紧缺物资。其二,充分发挥香港的缓冲功能。香港回归后,由于“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贯彻实施,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地位具有法律保障,势必更加稳定。这使那些对中国内地了解不够深透的国家、地区和公司,都可以在香港从事经营活动。所以,香港对于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及公司、企业,可以大开政治缓冲大门,担当他们联系内地的中介角色,将他们的资金、技术、产品和货单引入内地。这样,在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中又会增加新的内容。其三,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加快内地金融业的发展。香港有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包括接受存款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证券交易所、黄金和外汇市场等所组成的金融系统,客户面广泛,资金渠道多,所能提供的工商信贷能力颇大。在香港的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拥有先进的通讯设施和全球性的信息传递系统,内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仅急需大量引进外资,同时需要更多的金融专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香港资金市场,筹集外汇资金。内地各专业银行可以加强与香港银行界的联系,改善国际金融信息的收集、储存、传递工作,还可以聘请香港的金融专家到内地讲学,分批分期轮训内地金融工作人员,促进内地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内地银行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其四,充分利用香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经验,加快内地与香港市场经济机制及国际惯例接轨。香港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和发达,其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际惯例,内地和香港经济在运行机制方面的衔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和与国际惯例靠拢的过程,就意味着内地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与改革。香港回归祖国后,能直接为内地提供完善市场机制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内地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此外,香港回归后对促进内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副产品的出口换汇能力,引进外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建立农副产品商品基地,提高出口效益等方面将有积极作用。香港有一套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专门人才,尤其在拓展海外旅游市场方面成绩斐然。香港回归后,为加强内地和香港两地旅游界的合作,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和人才,开发内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

我们深信,回归后的香港,将以自主的雄姿迎接挑战和机遇,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经济发展的后劲将不断增强,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将与日俱增。

注释:

〔1〕王佩仪:《香港近期经济进展及隐存的问题》, 《港澳经济》1987年第12期。

〔2〕戴武堂:《港澳台经济比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3〕杨景厚编译:《“九七”推动香港科技走向繁荣》, 《国际技术经济导报》,1996年第10期。

标签:;  ;  ;  ;  ;  ;  

回归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后劲_香港回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