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屠淑敏

屠淑敏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急诊CPR成功率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及院前2012-2015 年125例心搏、呼吸骤停的成年患者需紧急实施CPR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有无呼吸或心搏即将骤停(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早期干预组(79例)及常规组(46例),同时通过对125例患者在CPR过程中实施气管插管与面罩建立有效通气、电除颤复苏情况、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及临床疗效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结果 复苏成功率在早期干预组明显高于常规组(50.6%比19.7%,P<0.01).结论 加强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搏骤停的早期信号,及早进行心肺复苏,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将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插管时机; 成功率;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95-01

如何提高CPR成功率是急诊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也一直是急诊工作者困惑和争论的问题.在现场CPR抢救中,能否根据危重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病因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及电除颤,果断、及时、准确地进行合理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对挽救患者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影响CPR 成功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收集2012-2015年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呼吸、心搏骤停和即将发展为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125例,其中男72例,女53例,年龄为35-86 岁,平均为(55±17)岁;明确诊断脑血管疾病40例,心血管疾病45例,呼吸系统疾病25例,窒息10例.中毒28例,其他12例,不明原因猝死24例. 1.2 分组方法根据有无危重症的表现及病因分为:早期干预组A 组(62例)及常规组B 组(63例).早期干预组患者尚有呼吸或者心搏,即将发展为心跳骤停,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优先选择电除颤或气管插管.具体为:对于患者尚存临终呼吸,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首先电除颤,如有明确的心脏疾患(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及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心搏骤停首先电除颤,同时根据电击除颤后CPR情况,及时确定紧急气管插管的应用,对于病因明确,

尚存临终心跳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患者(如脑卒中、溺水、中毒、窒息、支气管哮喘、COPD及外伤等)首先气管插管,同时根据插管后CPR情况而决定是否应用心脏电击除颤;常规组: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既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表现,又无明确紧急气管插管指征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方法遵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要求进行操作,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肾上腺素及阿托品等抢救药物. 1.3 心脏骤停的判断标准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及紫绀、呼吸停止等征象,并经心电图证实.

1.4 复苏成功标准出现自主心律、脉搏、血压、恢复自主循环并维持≥2h. 1.5 CPR方法均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深度为≥5cm,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有室颤者进行除颤,能量选择为360J.药物复苏选择肾上腺素、阿托品、呼吸兴奋剂、胺碘酮等.脑保护措施有脱水、降颅压、激素等. 1.6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ⅹ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CPR疗效比较复苏成功率早期干预组高于常规组(47.5%比21.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复苏疗效比较【n(%)】

注:两组进行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百分率% 19.247.2 2.2 CPR措施开始时间、例数与心肺复苏成功率呈正相关.成功组中早期复苏(<5min)例数(57例)明显高于晚期复苏组(>5min)(5例),未成功组中晚期复苏例数占优势比例(6:1),早期复苏的成功率43.9%明显高于晚期复苏的成功率1.7%.心搏骤停>10min者,无一例复苏成功.

3 讨论本研究显示在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要以最快的速度诊断并进行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的时间与复苏效果有直接联系.因此第一目击者及早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及专业人员及早启动生存链至关重要.我国复苏整体水平比较低,急救体系还不太完备,因此一定要强调院前4min黄金期的重要性,普及全民急救常识,完善社区“生存链”,实现四个早期[1],使心搏骤停者及时得到CPR. 本研究提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快速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有效通气对心肺复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呼吸、心跳停止及严重缺氧呼衰者,单纯依靠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不能纠正缺氧状态者,必须进行气管插管.相对于单纯面罩,气管插管增加了气道的稳定性,减少了死腔量,防止误吸,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避免了无效通气,因此CPR时只要条件允许,在复苏时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为首选[2].

表2 两组间复苏开始时间的比较{n(%)}

注:与同组进行比较,P<0.01 有研究发现,在意识丧失至心搏、呼吸骤停之间短暂的时间段[3]中,患者往往还存有呼吸和心搏,如果能对即将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见,加强危重患者的监控和救治,避免心搏骤停的发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为理想的措施.因此,建立并规范各种危重症急救流程,根据疾病性质及病情发展的趋势及规律,加强危重患者的监护,对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识别并早期采取防范和救治措施,对气管插管及电除颤随围心搏骤停的表现及病因作出合理选择,将会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本组资料说明,为了提高现场CPR的成功率,可针对患者的表现及病因作出合理选择.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对确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者,应当及立断快速气管插管.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除颤时机是除颤有效地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心搏骤停1min内行除颤可将成功率提高到70-90%.,每延迟1min内行除颤复苏成功率下降7%-10%.若在心搏骤停12min以上行除颤,其成功率只有2%-5%.通过总结本文资料,我们认为,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搏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并根据患者的表现及病因合理选择ABCD顺序,适时采用电除颤及气管插管术,将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1] 刘全,杨勇,汤彦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995-996 [2] 沈洪.心搏骤停复苏后挑战的新对决.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 321-322 3]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154

论文作者:屠淑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9

标签:;  ;  ;  ;  ;  ;  ;  ;  

影响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屠淑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