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杰
(河南南阳新野县歪子镇卫生院外科 473555)
【摘要】 目的:探究采用小切口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疝气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情况,并且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75%(21/48),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小切口疝气修补术可显著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小切口疝气修补术;腹股沟疝;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45-02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并且通常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1]。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过往传统疝修补术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患者在术后会出现明显疼痛感,并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还会出现较多并发症[2]。因此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并不高。而小切口疝气修补术是近年来逐渐被广泛运用的手术方法,其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具有显著临床效果[3]。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6例,对比采用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和小切口疝气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为(44.3±3.7)岁,患者病程3~38个月,平均病程为(16.4±2.1)个月。患者腹股沟类型如下:腹股沟斜疝39例,腹股沟直疝患者8例,复发性疝患者1例。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患者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为(45.6±3.1)岁,患者病程1~36个月,平均病程为(17.6±2.8)个月。患者腹股沟类型如下:腹股沟斜疝38例,腹股沟直疝患者8例,复发性疝患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腹股沟类型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局部麻醉,然后在其腹股沟处做一个长度约为3~4cm的切口,之后逐渐分离各层组织,最后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一步暴露并且游离疝囊,然后在患者内环放置填充物,将其与腹横筋膜缝扎。根据不同患者相应疝的大小、类型来选择最为合适的缝合方法缝合斜肌腱膜和皮肤。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疝气修补术治疗,首先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其腹股沟处做长度为1~2cm的斜切口,游离疝囊和缝合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1.3 临床观察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且比较两组腹股沟疼痛、阴囊血肿、皮下积液、性腺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PS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使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75%(21/48),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腹股沟疝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的的腹腔内脏器官因为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突出从而出现疝[4]。过去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因为剥离的范围比较大,而且会强力降腱和腹股沟韧带或骨梳韧带缝合在一起,会产生比较大的张力,在手术后会出现长时间的疼痛感。因为腹股沟疝患者的组织愈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术后恢复日常生活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小切口疝气修补术被逐渐运用于临床[5]。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小切口疝气修补术可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促进伤口愈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小切口疝气修补术在有效治疗腹股沟疝气的同时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小切口疝气修补术可显著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元训,张小风,包邦柱.成人小切口腹股沟疝腹膜前修补术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5,37(02):142-144.
[2] 周建国,朱东杰,成春发,等.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外环小切口治疗网膜嵌顿的难复性巨大斜疝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04):328.
[3] 汤治平,苏远航,陈双.主动腹膜切开在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03):210-211.
[4] 黎春明,何勇,吕良.耻骨联合上小切口在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及合并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17):2580-2582.
[5] 孙振元.腹横纹肌小切口对比传统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03):221.
论文作者:樊春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腹股沟论文; 患者论文; 疝气论文; 时间论文; 修补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