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21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在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任务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地球信息学
1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时代背景的认识
1.1目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新兴的工业国家之一;
(2)幅员辽阔、海陆兼备的西太平洋沿岸资源丰富的国家;
(3)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
(4)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5)实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民经济处于飞速发展中的国家。
1.2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1)世界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参与世界的商品贸易、劳务贸易以及国际资金流动、汇率、信贷流动等在内的“象征经济”。
(2)世界各国各地区正在积极进行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则在进行又一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世界经济格局正日趋多极化和重心东移,目前世界经济活动热点地区主要在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美国与加拿大的西海岸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中心。
1.3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众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1)各地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沿海与内地、边境地区与内地等。
(2)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各自内部的经济差异有日益扩大的趋势,缩小这些差距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着重强调了这一问题。
(3)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各地区经济结构雷同、“两基”(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滞后现象、非产业化超前发展、农业后劲不足以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上存在诸多差异等造成资金、资源的普遍短缺,已成为制约各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4)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城市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员,估计我国现有隐蔽性失业人员2000—3000万人,考虑各方面因素,我国现有失业人员应有5000—6000万人。
(5)国家及各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如资源环境恶化、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石油、水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整体最优,是全国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1.4经济地理学实践与理论背景
1.4.1实践背景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日益减少,社会经济因素已占主导地位,促使经济地理学向经济、社会地理学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经济信息量大量增加,信息收集手段、水平不断提高,促使经济地理学面对着对大量社会经济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问题。经济地域及其系统更为复杂,经济地域类型更为多样,在经济地域类型的划分与量化上需要进行诸多研究。
1.4.2理论背景 哲学、系统科学等方法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新三论”、“老三论”等不断出现,各学科不断吸收方法科学的方法论。从经济学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及其之间相互融合的复杂历程。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的飞速发展给经济地理学在理论、方法论、手段方面的革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5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在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日益突出
(1)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在产业结构尤其是关于部门结构的研究上明显不足,如经济地域部门类型的划分、产业关联度的量化等以及与国际、国内市场脱节的封闭、半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雷同,地域专门化水平和地域间或部门间经济联系水平不高,国民经济各个环节运行不畅,效率低下等。
(2)忽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第一,重视生产与生产配置的研究,忽视对流通领域与消费领域等的研究,对整个市场体系尤其是区域市场体系的建设问题缺乏综合分析。第二,重视研究第一、第二产业而忽视研究第三、第四产业以及四者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第三,重视国内产业分布和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忽视对外部国际市场环境的分析及与国际市场环境的接轨,忽功近利,追求近期效应,缺乏远期规划。
(3)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国家对经济地域的宏观调控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不能发挥区域整体功能。
(4)改革开放以来,区位理论与区域开发诸理论的应用,对国情与区情缺乏分析,应用过程简单,忽视地域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5)诸理论在对经济的地域组织与结构形式的认识也往往不一致,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与模糊。
(6)在实际应用中,传统的理论对经济运行的内部机制缺乏分析,而区位理论等对具体条件、国情、区情又缺乏分析。对于区位理论、区域开发诸理论及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诸理论的引进吸收过于简单。
(7)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单一区域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就区域论区域,忽视经济地域的开放性特点以及缺乏与政府部门、决策领导部门相联系。与此同时,只注重对理论问题的探索,在诸多问题的研究上仍停留在对区域现象的定性描述上而忽视对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定量研究不足,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显得过“软”,研究成果无法实现具体操作,使政府部门、决策领导部门无法直接应用,其研究成果只能成为学术问题,而无法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因此,目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在参与区域管理与开发的决策管理方面显得薄弱无力。
2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1研究领域的扩展
在地理学科内部,与自然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发展;在地理学科外部,向边缘性、应用性学科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在解决区域社会现象与经济问题方面,运用经济学的思想加强对具体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2.2研究思想的发展
首先是经济学思想不断加强,在理论上必将有重大突破;软科学思想在实践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系统科学思想将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3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
重视对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加强其综合分析能力;在实验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在方法论方面强调对新方法、新手段的运用;其理论与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量化功能与实践功能必须不断得到加强。
3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任务
3.1理论建设
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批判、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成就,形成由区域科学理论、方法论和其他基础理论构成的充实的理论体系。寻求独自的研究客体、独自的学科地位和独自的研究体系。
3.2研究领域
适应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规律,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1)参与市场经济建设,对具体国情、区情、具体的经济地域及其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具体研究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问题以及投资环境与投资渠道等。
(2)市场与市场机制应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就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管理体制来讲,可以分为发达的或成熟的市场经济,如美国、日本与西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过渡中的市场经济,如我国、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如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属于过渡中的市场经济。因此应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对区内、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研究;②对市场构成要素,如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供给与需求、价格与价值、市场竞争等的研究;③对市场体系,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区域性市场的建设的研究;④对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⑤从对生产领域的研究转向非生产领域直到消费领域的研究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的研究等。
(3)对区域研究的思路更为广阔,除对经济地带、经济区的研究外,对城市与城市系统、各种经济地域(特区、开放区、开发区、轴带、圈层结构等)、各种经济网络与经济空间结构、各类区域开发理论与模式等,以及对中国的经济地域格局问题进行研究等。
3.3研究方法与手段——与地球信息学交叉渗透
地球信息学研究虽是90年代新兴的前沿领域,但它是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图、通讯网络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的新技术发展基础上高度集成的科学技术体系。它以地球系统内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球系统内多源信息的机理、传播、获取、处理、感受、响应与反馈的信息流过程的研究,揭示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人地关系、区域持续发展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全过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从而为宏观调控、规划、决策与工程设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地球信息学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与地球系统科学及其相关的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并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图和地图传输与可视化等高新技术的集成作为它的技术支撑,通过多学科的理论渗透、技术集成与融合,很有可能引起地球科学的观念转化,创立新思想、新概念,形成一个相辅相成而又相对独立,有助于综合解决地球科学这一复杂巨系统领域的新学科,地球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已成为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用集成化的高新技术,综合调控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球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问世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研究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目前已成为区域研究、地学分析、生产管理和工程应用的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区域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不同行政单元所辖范围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区域综合体为对象,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将上述数据按空间位置用地理坐标输入、存贮、检索、统计、分析、应用和输出,以辅助各级领导进行区域规划、开发、管理和决策为目标的一种多层次、分步式的地理信息系统。自研究应用以来,其在经济区域的发展中取得突出的成果,国内外对区域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亦日新月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如向小型化、网络化、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以及多媒体集成环境使各种类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问题更为有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广泛借用现代化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区域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等手段,使经济地理学“软”中有“硬”,增强其在区域经济管理与开发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坚持软科学方向,使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方法手段上达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概括与模型模拟与抽象相结合、文字描述与图形显示相结合以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结合,推动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正如学科不断分化一样,学科在分化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地交叉渗透。从对区域的研究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开发也在向工程方向发展。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单一学科的理论与手段已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管理与开发模式研究的需要,因此,经济地理学科必将向地球信息学支持下的经济地理学方向发展。
SEVERAL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CHINA
Chen CaiWang Rongche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On the bases of discussing the backgrounds to develop economic geography,the authors made some thought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century and the works we will be faced with.
Key words economic geography; development trend; geo-informa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