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城镇化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现代远程教育论文,农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化的一个必经阶段,既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对一个地区而言,城镇化意味着其经济、社会及文化将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纵观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只是那个过程是自发的、缓慢的、小规模的。我们今天所谈的城镇化是根据国情,应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其发展规模、速度及带来的社会变化也将是前所未有的。而今,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城镇化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完全套用以往的发展模式,要走一条科学、理性、稳步推进、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必须重视教育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应该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的巨大作用。
一、城镇化战略及其对教育的需求
(一)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观念的转变依赖教育
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转变,人本理念是城镇化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代农村虽然通过发展教育、大众传媒和城乡交流,农民的思想、行为有一定转变,但不可否认,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社会矛盾,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意识主要是风俗、习惯、成见、传统等自发的社会心理。农民的生存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学习观念、教育观念等以及由观念所影响的行为都根深蒂固地受着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任何社会心理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存在基础,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影响农民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存在正在改变,农民的观念必然会变。然而,要使农民封闭、落后的旧观念及时、有效向着先进、文明的方向转变,其主要途径只能是教育,而决不能采取简单、主观甚至强制性措施。
(二)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依赖教育
城镇化过程中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从而调整就业结构、城乡关系,加大城镇人口比例。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民要离开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脱离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农民变为市民或城镇居民,由农业生产者变为企业工人、经营者乃至管理者,留下来的少数务农者,也要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学习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投身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现代农民。因此,农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必须作根本调整。在信息技术和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教育是一盏明灯,有责任伴随和引领农民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进程中一路走好。
(三)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传播“城市文明”依赖教育
农民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发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民依然沿袭封闭、落后、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由农村到城镇,面对新的生存环境、诸多生活规则、忙碌的生活节奏和纷繁复杂的事物与人际关系,一时难以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轻则会表现为个人的失落、迷茫、无助而还乡,重则表现为一些扰乱生活秩序、危害社会治安与“城市文明”相悖的犯罪行为,这些必将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要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法治”的强制力量并不能做到长治久安,应该发挥教育的引导、教化、塑造的功能,通过各种媒体,开办各种形式的教育,对全体“新市民”进行法制法规、伦理道德、公民义务和权利、城市规则等行为规范教育,以提高民众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只有高素质的民众,才能建设和管理高质量的城镇,而高质量的城镇应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并存,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传播技术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相互综合发展,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质实体相互分离,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传播媒介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传递和反馈教学信息,以求最大的教学效益。现代远程教育在传播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上是多元化的,即印刷媒体、广播、电视、计算机及其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等各种传播媒体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从而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多种选择可能,其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交互性等特性决定了它曾经、正在而且必将有力促进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教育公平、教育大众化、终身学习等梦想不再遥远,也决定了它对城镇化战略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
(一)远程教育能有效扩大教育规模
根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城市将由目前的668个发展到1000个左右,建制镇可能由目前的1.84万个发展到5万个左右。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增长到40%,2020年增至50%,2050年增至70%,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今后20年中,我国城镇人口将由目前的3亿多增长到7亿多,有近4亿农民将“进城”。要稳步推进这个转变,各种形式的教育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这一规模空前的人口变迁,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教育规模再次提出了挑战,仅依赖传统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远程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履行着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如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学,自1971年开办以来共培养出200多万名学生,自1997年起每年招收学生约20万人,海外学生约2.6万人,目前已为英国培养9%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城镇化战略离不开现代远程教育。
(二)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开放的教育内容
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我国的远程教育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在一些知识领域开发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广播、电视教育、教学资源,随着近几年网络技术、多媒体、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我国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办了大学网络学院,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很快,也开发了一些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培养了一些开发教育、教学软件的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高质、快速的信息传递
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分布发生分流、分化和分散等现象,给组织传统教育带来困难,而现代远程教育可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分散的人群能在不同地点同步或异步接受相同或不同内容的教育。而且在面向城镇化的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成人占很大比例,他们主要时间要用于谋生,不可能放弃工作而专门到校园接受教育,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费用对其而言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入学资格的限制,提供以各种媒体呈现的多样化教育内容,同时用于学习的投资相对较少,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凸显。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目前有四大传播网络,即教育科研网、卫星电视网、公共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这些技术环境可为传送城镇化中的农村教育所需的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提供传播通道。
(四)现代远程教育以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
我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对农村大部分人来讲,阅读和书写文字符号信息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口头语言和图形、图像符号却较易理解和接受。对这类受教育群体,以声像教材为主,辅以文字教材,以多种媒体呈现教育、教学信息应是最佳选择。另外,城镇化需要农民摒弃落后观念,摆脱迷信思想,打破旧风俗,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树立新风尚。这些都不是通过简单思想政治说教能实现的,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用声音、图像,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习者,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引起学习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推动城镇化战略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和网站,发展服务于农村教育和城镇化战略的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灵活的教育教学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力为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战略提供了可能性。要使这些可能性在实践中起现实作用,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通力协作。其次,现代远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软件建设投资较大,这就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畅通融资渠道,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起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宏观上的统筹规划作用。
(二)在硬件建设上,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媒体形态多样化(即信息传播网络的多样化和信息呈现媒体多样化)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应根据当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群众受教育程度及电视、VCD、计算机等的普及情况来决定媒体和传播网络的选择。尤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我国正在规划和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要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把农村中小学校办成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关键是探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现有实践中,可借鉴山西吕梁前元庄“村校一体”办教育的成功经验。
(三)要大力丰富多媒体教育资源
教育、教学资源在内容上要丰富、多样、多层次和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即内容要实用和服务于不同知识领域、行业领域及不同年龄层次,体现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上,一要做好广告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有哪方面的信息和从哪里可以获取,对于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要提供获取和再现的方便;二要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上,组织人力、物力发掘现有的和开发新的适应农村城镇化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各方面多合作,避免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开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四)应以实用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主要办学目标
不管是身处城镇的农民工,还是将要“进城”的农民,或是“留守”的农民,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不但提供教育服务,还应提供其它信息服务。比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引入农村成教及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了一个覆盖北京市14个郊区县的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开展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发布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工作。
(五)应以集中学习为主要办学形式
在乡镇或社区建立能够提供VCD播放、VOD点播的公共学习场所,组织农民或农民工分片集中学习。目前农民追求教育、学习新技术比较被动,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培养农民的学习意识,激发其学习动机,鼓励学习行为,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集中学习有助于营造学习气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就信息接受条件而言,农村地区尚存在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就是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而在乡、镇建立公共学习场所,农民集中学习可暂时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城镇农民工生活居住条件普遍较差,有的看不到电视,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网络,集中学习可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学习条件。
总之,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依赖于现代远程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它也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