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力分析模型_经济模型论文

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力论文,模型论文,层次论文,竞争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04)01-0019-03

理论界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研究分为两大主要流派或角度,即产业竞争结构(乔·贝恩,1959)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沃纳菲尔特,1984),更深一层的研究也不过是对两种视角的综合或叠加,通常的叠加是基于迈克·波特的产业竞争结构5力分析模型和资源能力学派中关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的综合。然而,企业是具体的、特定的,纵然产业竞争结构分析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决定因素,但不能说明同产业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性(Lippman S.,and Rumelt R.P.,1982),更不能代替特定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也就不能真正说明特定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是如何同外围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保持互动关系的。总而言之,产业竞争结构5力分析模型不适合企业层次的竞争优势框架分析,更不能表达和体现当代愈加复杂多变的动态经济环境。本文试图从企业层面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构筑基于企业的系统作用力分析模型,用以表达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作用力、外围经济主体的动态关系作用力以及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围经济主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作用力,论述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机制。

一、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的局限

在分析产业竞争结构时,迈克·波特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的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来分析产业中企业盈利能力大小的可能性(见图1)。在此分析模型中,引入了5类竞争作用力,分别代表5类经济主体:①产业内竞争者;②供方;③买方;④潜在入侵者;⑤替代品。产业结构决定了谁占有企业为买方客户创造价值的比例。入侵威胁决定了新企业将入侵该产业并使这种价值被夺走的可能性,这种价值或者以低价形式转给买方,或者因竞争代价抬高而化为乌有。买方力量决定了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保留住为其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而仅留给产业里的厂商过得去的收益。替代品的威胁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其他产品能满足买方需求,由此也为买方愿意为产品支付的价格规定了上限。供方的力量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为买方创造的价值被供方而非生产厂商占有。竞争强度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企业会在竞争中损失掉其为买方创造的价值,以降价形式全部转给买方或者在抬高竞争成本时使之烟消云散(迈克·波特,1997)。

图1 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五种竞争作用力

(也称产业竞争结构5力分析模型)

我们看到,在分析产业结构时,这是一个比较有力的分析工具,能比较全面地说明产业所处的竞争局面,为产业内企业的盈利情况提供了行业层次的因素研究途径。然而,这个分析模型不能很好地为产业内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情况提供有力的分析途径,因为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只是由产业竞争结构来决定,还有企业特定的经营环境和本身内部的资源能力状况。产业竞争结构是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共同特征,而非某个企业的全部经营环境特征,产业内不同企业有时具有完全不同的竞争环境,这种具体的竞争环境是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的外部因素所在。因此,我们在研究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企业层次的经营环境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具体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济主体的关系作用力,这些关系作用力是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存在的依据和能动对象,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的基本维度,我们称此模型为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

二、基于企业的系统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

企业存在于特定的经营环境之中,并与周围特定的经济主体发生关系,这些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的重要维度。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关系,不同类型的经济关系对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作用力,不同类型的竞争作用力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不同的作用机制。企业外围环境除了一般环境之外,存在八种经济主体,分别对应着八大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按照对企业竞争优势作用共分为七种竞争作用力。企业内部有一部分资源能力以结构形式和知识形式存在于这些关系之中,并且以这些关系作为能动对象。企业之所以与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关系和作用力,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与周围经济主体存在边界。系统的边界划分标准有很多种(许国志,2000),在这里我们不想就划分标准展开讨论,而是决定以所有权的归属作为企业系统边界的划分标准。企业与外围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只是交易关系,虽然科斯把这些经济关系归为交易关系,并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但是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制度经济学要么遗漏了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要么歪曲了经济事实。企业系统以所有权的归属作为企业边界的划分标准,并不意味着企业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特征的交易关系,还有很多种异于交易关系的经济关系,这些关系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作用,循着各具特色的作用机理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特定企业外围环境的八种经济主体角色是(见图2):所有者、政府、供应者、顾客、竞争者、替代者、互补者、合作者这些外围经济主体角色。与这八种角色对应的作用客体是:股权资本、政策法律管制、其他产生要素资源、产品购买、竞争产品、替代品、互补品、合作资源。与这八种经济主体对应的七种关系作用力分别为;所有与被所有、管制与被管制、交易、竞争、替代,互补、合作。另外,企业外围环境还有一个一般环境因素,也就是常说的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具体关系分析如下:(1)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是所有与被所有的关系,也是一类特殊的交易关系。所有者提供权益资本和管理监督,企业提供收益回报。所有者包括母公司、一般股东及股东大会等。(2)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管制服务与被管制被服务的关系。政府提供抑制或鼓励的管制政策、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法律保护,企业提供税金,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关系。(3)供应者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交易关系,交易的客体是生产要素。供应者包括能源、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有提供债权资本的银行和投资公司,有提供产业标准的行业协会,也有提供信息服务的大众传媒、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公司)、提供技术资源的大学科研机构,还有提供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员工本人,企业雇员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存在于企业之外,雇员作为人力资源存在于企业之内。所以说,雇员是一种特殊的供应者。(4)顾客(包括代理商和经销商)与企业两者之间是典型的交易关系,企业提供产业产品,并从顾客那里获得价格回报。(5)竞争者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关系即竞争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服务于共同的顾客群(市场)而产生。竞争者向顾客提供对特定企业主体来说具有竞争性质的产业产品,特定企业主体也向相同的顾客群提供产品,自然形成争夺有限顾客的竞争关系。(6)替代者与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关系,即替代关系。替代者通过向顾客群提供替代品,这种替代品是产业产品的替代品,因此对企业的主体和竞争者来说都有替代作用。(7)互补者与企业主体的关系也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关系,即互补关系。互补者和企业主体都为共同的顾客群服务,提供在顾客的价值链或使用场合中具有互补功能的两种产品或服务。因为互补品是产业产品的互补品,所以互补关系也存在于互补者与竞争者关系之中。(8)合作者与企业当然是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因具体不同的合作机制而产生不同的合作关系,分战略联盟(战略合作)和局部暂时合作,或知识联盟和技术联盟,或采购联盟与销售联盟,以及虚拟组织。(9)一般环境是企业主体所在的经营大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广泛影响,包括信息和发展机遇,以及发展限制。一般环境不只对企业有广泛影响,还对企业周围八大经济主体也施加了影响,从而也对企业造成间接影响。外围一般环境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四大维度(斯蒂芬·罗宾斯,1997)。当代的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今非昔比,具有高度的动态复杂多变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大特征:①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当地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当地化;②知识经济化,使知识成为战略资源;③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全球正在迅速或已经完成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④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是新兴产业、产业交融、产品各产业周期缩短、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⑤人本主义高度发展体现人的个性张扬,带来企业人本管理和顾客需求个性化,促使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哲学;⑥各国政治环境纷繁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市场需求高涨的中坚力量。

图2 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

这八大经济主体与企业的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竞争作用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经济主体也在发生动态变化,按照与企业关系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分为纵向变化和横向变化。(1)经济主体的纵向变化是指同类经济主体数量的增减和集中程度的变化即结构变化,包括潜在主体变为现实主体和现实主体离去,也包括主体之间的合并和分离状况,如原来的供应商为现在的供应商,所有者数量的增减和股权结构的分散与集中,原来的政府由新政府代替,顾客的增减等。经济主体的纵向变化导致其与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企业相应改变原有的关系策略。(2)经济主体的横向变化就是经济主体关系角色的转变,如一个特定经济主体的关系角色由顾客转变为竞争者,供应商转变为替代商等,或者同一经济主体由一种关系角色变为身兼多个关系角色或者相反。由于经济主体的角色发生变化,因此其与企业的关系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企业采取的关系策略也需要跟着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主体角色关系。

以企业为中心,外围的八种经济主体加上一般环境构成企业外围环境的内层结构分析框架。按照相同的分析结构,分别以企业周围的八种经济主体为中心进行分析,把对应不存在的经济主体和重叠的经济主体删除,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不合适的经济主体,得到以各个经济主体为中心的环境结构分析框架,把这些框架结合起来就构成企业外围环境的外层结构分析框架。把企业环境的内层结构分析框架和外层结构分析框架结合起来,最后构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外围环境整体分析框架。

三、企业外围环境与企业内部制度、资源与能力的关系

企业系统内部由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资源、能力三部分构成。企业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企业内部制度、资源、能力与各经济主体的接口。一方面,企业从外围环境获取制度和资源的原始组成部分,通过合作的方式创新出制度或资源,通过互补的方式创造需求资源,有效抵制和防止因替代、竞争的方式吞食和削减资源。另一方面,为了更有效率地获取制度和资源,或更有效率地创造制度和资源,或更有效率地创造需求资源,或更有效率地防止制度僵化过时和资源湮灭,企业要对相应的关系进行投资,经过长期重复交易、合作、互补等过程,企业可能建立了相应合适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对这种关系结构的知识和相应经济主体情况的占有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利用和把握就构成了企业的相关能力:(1)企业与所有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就是融资能力和和谐的委托代理关系;(2)企业与政府之间良好的关系代表政策把握能力和公关能力;(3)企业与供应者之间的良好关系结构赋予企业稳定的生产资料采购能力、公关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情报获取能力、债务融资能力等;(4)企业与顾客群之间的良好关系意味着优秀的需求分析把握能力、分销能力;(5)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意味着产业竞争良性循环的把握能力和有效抵制竞争对手侵害的能力;(6)企业对替代者的了解代表企业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有效联合竞争对手对替代者进行抵制的能力;(7)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能促进需求的扩大和有效低制替代品,提高顾客的替代转换成本;(8)企业与合作者的良好合作关系代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声誉,这在当代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尤其重要,企业必须建立优秀的合作能力;(9)企业对一般环境的全面及时的了解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情报获取能力或处理外包能力,以及识别、把握和利用机遇的能力。

企业与外围环境九种作用因素的关系与企业内部对应的制度、资源能力结合起来,构成了特定企业的系统动态竞争作用分析模型。由于此框架包含了顾客的顾客、所有者的所有者、供应者的供应者等,以及其它经济主体角色,还有作为关系媒介的客体。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标签:;  ;  ;  ;  ;  ;  ;  ;  ;  ;  

基于企业层次的系统动态竞争力分析模型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