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即将加入WTO,这对我国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将为企业走向世界,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企业有了更多、更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国企业计划体制的烙印还没有根除,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尽管目前市场经济的比重大为提高,但与WTO 所要求的严格标准仍相差很大,而且,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差。企业应如何应对挑战?作者认为,在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高新技术优势,提高竞争实力,是参与国际竞争取胜的关键。
一、实施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高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战略的核心。因此,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打入国际市场的高技术产品极少,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难以应对“入世”的挑战。主要表现:
1.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差。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还没有树立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盲目新摊子、轻视效率的倾向,在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之间重技术改造、轻技术创新,在技术引进中重视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更新、轻视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2.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我国科技力量2/3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的还不到1/2,而且,其中约有1/4开发机构要么资金不落实,要么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么没有稳定的研究课题,要么基础设施不健全,结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设备技术落后、开发机构偏少,加工原材料质量差,设计不合理,工人素质不高,所以我们的工业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下,造成了我国企业的物资消耗过高。
3.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就很难形成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大大地消弱了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力和风险意识,致使许多企业不能主动依靠技术创新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能实现市场化,因而也就难以实现诸要素的优化配置。目前人才流动和利益的分配尚未和市场接轨,不能充分体现效率和效益原则,因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的能力薄弱。 据有关部门对129家企业的调查,引进后进行改进和二次开发的只占14%,结果造成重复引进或者多次引进的现象。而多数企业由于不注重引进的再创新,加之世界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使引进的本来就不属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从现实看,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能与国外大企业搞衡,大部分企业停留在死守自己的国内名牌状况,使技术创新的水准难以提高。
5.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不足。研究和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本保证。近年来,我国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年下降。从1992年的0.7%下降到1996年的0.5%,与欧美国家的2.5-3.0%的比例相比差距较大。为数不多的研究开发经费还是主要靠政府投入,约占50%,企业只占23%左右。1992-199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1%、1.39%、1.37%、1.19%、1.10 %,出现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从现实来看,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加入WTO在即,外国大公司将纷纷进入我国, 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问题已成为我国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1.理顺各方面关系,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通过政府改革、政企分开,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和竞争主体;理清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关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使它们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人才保证;理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行业协会,以加强合作,保持适度竞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要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中心,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二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这就要转变投资方向,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多渠道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与体系。企业可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创新项目投资。三是使企业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企业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将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之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2.立足工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缺乏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的观念和机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工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因此,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制高点,组织实施好产品结构调整规划和技术创新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掘潜力,提高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要提高我国基础工业的技术素质,通过技术创新基本消除技术装备在质量方面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强化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择优扶强力度,向重点产品和优势企业倾斜,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培育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新的增长点,提高投资使用效果。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一是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在建立健全银行系统风险投资机制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二是政府应扩大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中介融资、筹资机构,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改善企业资金短缺的现状。三是企业自身要积极探索资金积累方式,加强技术创新资金的自我积累。通过不断积累,滚动发展,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工作的持续发展。
4.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规体系。目前,有关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各种措施还远未完善,要认真研究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和政策、法规和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主动规范、引导、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活动,选定部分优势企业搞好技术创新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引导和推动面上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5.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首要的是拥有一批掌握先进技术而又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企业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通过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加快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6.加强技术创新的科学管理。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结果。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不但要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调研,还要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等进行调整,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企业的科学管理。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世之弊。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传统的企业组织制度,实行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标签: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