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便捷、高效、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低技术”在相当广泛的设计领域和工程实施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运用。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设计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客观状况,低技术的操作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替。本文立足于景观改造的技术语境中,以本人深度参与设计建造的项目“常平国际创新港”为例,结合工程设计实践,对“低技术整合”的设计手法进行内容阐述与方法论探讨,进一步归纳设计实践中的低技术手法,以期为当下景观改造领域的低技术运用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低技术整合;景观改造;设计实践;方法论
引言:
伴随着“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深入普及,低技术在诸多方面的优势,被更加系统的得以运用。通过在景观改造中对成本、空间、工法三个方面的整合,逐步形成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低技术整合”设计思路。
1.“低技术”的内涵与面临的问题
从技术运用上讲,“低技术”集中表现在建筑工程领域,同时渗透于景观环境等多种类型设计领域当中。相比“高技术”而言,“低技术”在设计运用上往往表现为立足基地客观要素、因势利导的控制性方案,在工程实施方面则表现为就地取材以降低建造成本、采取集约化工法缩短建造周期的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人们对物质资源、空间环境的理解日益加深,对场所体验、工程实施效果乃至建造成本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新的诉求。如何在现有资源背景下满足环境的可持续需求?如何将低技术运用从物质层面渗透到空间层面的建构中?如何形成一套适用于改造类项目的设计实施方法?成为在目前设计语境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低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实践运用
景观改造领域的低技术整合,以解决改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对传统意义上的低技术手段进行归纳提炼,对应问题匹配合理且多维度的技术实现手法,并集中探讨三方面整合内容:
2.1 成本整合
“成本整合”主要探讨景观改造过程中,对成本的“全生命周期”控制。在传统意义上,低技术对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以及建造过程中,对其所选用的材料、工法等方面的经济性考量,并普遍表现为就地取材、成熟低技术施工手法的选用等,这种直观的成本控制策略,对一般性设计项目保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景观改造领域,由于场地中存在新与旧的交替,设计师需要在设计伊始,对场地被改造部分进行取舍,而后期使用者的行为干预,使场域功能出现被二次塑造的可能性。这种从“设计过程”到“使用过程”对场地的被动干预,形成了除建造过程以外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共同形成景观改造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生成特征。
在常平国际创新港项目中,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整合策略,主要通过复合功能空间来实现。由于场地存在基建状况不佳、景观空间狭窄、项目预算紧张等问题,并不具备大拆大建和复杂景观功能的塑造,除了按照常规手法对界面更新以外,设计同时兼顾对场地弹性空间的预留:如内向的建筑间狭长地带,除对边沿的景观绿化、核心铺装进行设计之外,尽量确保空间开放,满足入驻企业后期举行路演、招商、主题宣传等多种复合功能的空间需求,在空间使用上实现低成本,而铺装材料和种植品种的选用,亦严格遵守地域适应性、经济耐久性和低维护的基本条件。
这种对场地从设计,到建造,再到后期维护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基本构成了低技术整合中成本整合的重要内容。
2.2 空间整合
“空间整合”主要探讨在景观改造过程中,设计对场域空间的被动干预。由于景观改造类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暗含新旧空间的整合关系,使得被重建的空间结构同时存在原始空间和新融入空间两种属性,对边缘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整合利用,成为提升空间素质,改善低质低效用地结构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常平国际创新港项目中,考虑场地空间并不宽裕,为了使有限的景观空间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深度解读项目现场,采取一套综合的空间关系整合手法:
(1)拆除拓展 首先对违建部分进行拆除,明确景观与建筑间的图底关系,同时对关键位置破败建筑物进行拆除,提供与周边建筑体相匹配的景观空间量;
(2)选择保留 保留能满足功能需求的、开放稳定的大景观空间,不赋予特定功能,确保空间弹性;
(3)碎片归纳 归纳零碎的边缘消极空间与线性空间,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合并与连接,形成通畅的景观通廊与休息休闲场所;
(4)层次更新 通过对线性景观空间采取水平拆分,使建筑与道路间形成乔、灌、地被、碎石散置、铺装的层次序列,形成层次鲜明的功能景观,而对多种尺度的组团式开放空间,则赋予丰富的场景化设计,强调人的参与,形成生动活泼的参与性景观。
通过一系列对空间关系的整合,在空间改造层面实现低技术渗透,于无形中建立起场地单元间的内部关联。
2.3 工法整合
工法整合主要探讨在景观改造过程中,高效且密集型的技术工法的运用。其中不仅涉及物料、施工方法的匹配,同时包括工程时序与改造界面间的协调。
在常平国际创新港项目中,由于采用了规划、景观、建筑立面改造“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之初,即对整个园区地块进行了全面的问题研究。在工程实施之前,既已形成控制性工法实施方案。
(1)建设时序 由于原始场地多为80年代相互独立的装配厂房,改造基础并不理想,为了匹配新型科创园区的规划定位,制定了以基建升级—建筑改造—景观外环境升级的建设时序,而“基建先行”的思路为后续各专业改造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2)物料统筹 由于项目包含两期用地,仅一期建设施工单位已多达8组,为协调改造现场,统筹建设效果,在施工之初既已对物料的使用标准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协调一致;
(3)成熟工法 为了降低设计误差,除了设计团队提供的强实施性标准做法之外,设计团队与所有建设单位沟通,分析各家施工技术情况与现场处理差异,合理选取成熟巧妙的通用做法,运用于全园,以设计建设单位间的专业协调,节约物料和时间,避免浪费;
(4)现场协调 由于改造类项目自身的特点,施工现场存在纷繁复杂的工程问题,同时存在如电房、大乔木、已竣工基建人行道等多项需保留的场地要素,设计团队在建设之初,便组建多专业复合的驻场服务与问题排查机制,以高效密集型的技术投入,确保设计实施效果。
通过对景观改造类项目高效密集型技术工法的整合,由设计方法到工程技术,从工程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步完善现场工法。
3.“低技术整合”的方法论及意义
“低技术整合”建立在低技术设计与工程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基础上,集中表现在成本、空间、工法三个主要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控制性方法论结构,其内涵可简单概括为:注重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成本整合方法”,注重空间要素取舍、弹性功能结构与空间边界层次的“空间整合方法”,以及注重建设时序、现场协调、实施性强、集约巧妙的“工法整合方法”。从方法论本质上讲,低技术整合与高技术并不抵触,虽在实现途径上颇有不同,但在技术投入方面却高度相似。在实际项目的运用中,出于对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权衡,往往是高技术与低技术结合使用,相辅相成,实现资源、成本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落实设计实施效果。
“低技术整合”不仅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实施方法,而且在新材料、新工法的运用方面,也为设计者探索原创性设计提供了契机。而低成本的创新材料与普适性的新技术工法运用,则便于行业内的推广普及,有利于在应用领域形成技术革新。结束语:
在高能耗、资源紧张、大力倡导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低成本景观暗含的资源忧患意识深入人心,而“低技术整合”的设计方法论,则在低技术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进一步归纳阐述,为当下受到场地、成本、资源等要素制约的设计项目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选择,便于推动设计项目走向高效、集约化、可持续的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尹希达.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A].见: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下册)[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37-639.
[2] (加)莫林赫茨勒 著.景观实录?低维护景观设计[M].李婵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 (日)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张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2
标签:景观论文; 技术论文; 空间论文; 项目论文; 成本论文; 方法论论文; 场地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