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西方校本管理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6)10-0052-03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是西方国家20世纪后期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校本管理通过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成为教育管理实践的成功范例,是当今世界教育管理改革的一次革命性运动,对各国教育管理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校本管理实施条件的逐步成熟,如何深化对校本管理理论的认识就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校本管理的内涵解析
对于校本管理有多种表述方式和理解,如“学校现场管理”、“学校范围为本的管理”、“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分权管理”、“学校改进过程”、“校本课程发展”、“参与决策”等表述。“校本管理从概念上可以看作是控制结构的一种选择形式,是一种权力下放的形式,这种权力下放把具体的学校看作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把决策权分散看作是激励学校进步并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1] 校本管理具有三方面的涵义:“(1)具体的学校当局代表对学校的人事、预算和学科等学校的教育事项进行决策;(2)一个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在内的管理小组在学校层采取参与决策模式;(3)校本管理可以促进学校层在学校改进的努力中提高学校领导水平。”[2] 虽然对校本管理的理解存在多种观点,但校本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其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管理是一种以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
校本管理把学校决策权力的重心从教育行政部门下移到学校,由学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组成的集团进行决策,克服了政府专政和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使学校的问题由学校利益相关的人来决策和实施,并对决策和实施结果负责。校本管理通过权力的重新界定和划分,使管理学校的权力主体由政府回归学校自身,实现了学校管理的权责统一。学校有权自主决策,增强了责任感和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保证学校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优化。
2.校本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
根据学校是自组织管理系统的假设,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是由学校内部产生的,学校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应该给学校相应的权力。传统外控管理虽然也把学校看作一个系统,但是只做静态的考察,强调外部控制,忽视了系统自我发展的潜能。另外,校本管理认为组织具有复杂性,组织的发展具有非线性和不可逆性,外部因素是条件,必须通过主体才能发挥作用,组织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和把握是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学校只有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才能不断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
3.校本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的民主管理
学校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社会、学校和个人都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息息相关。所以,与学校系统利益有关的各方都有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利和义务,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以确保各方利益不受损失和发挥自主权。校本管理提倡民主参与和共同决策,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共赢。参与式管理和集体决策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和科学,还有利于调动利益各方的积极性和使命感,使决策获得更多的内外部支持,更好地实施决策,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4.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传统管理把学校作为达到政策目标的工具,学校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和行政职能的延伸,教师是随从,学生是原料,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物质过程,教师和学生没有被当作主体来看待,学校管理程序化和物化,教育过程见物不见人,师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校本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超越,强调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注重人的主体发展和提高。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地方,又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地方,教师是学校的伙伴,是当然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学生是学校的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是学校发展的始因和目的,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不懈的动力。学校还要关注其他的利益主体,使他们都参与进来并得到良好发展。
二、校本管理若干主导理念的理解
校本管理通过以下主导理念来表现:
1.管理目标多元化
在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被认为是单一和统一的,教育环境被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缺乏改革的愿望和动力。学校教育管理是线性的,趋向于维持现状和稳定。校本管理则基于复杂结构的假设,认为教育环境是复杂的和变化的,学校服务对象和任务都是多元的,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管理活动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也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为此,学校管理改革需增强主体性,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
2.学校是管理的主体
外部控制管理认为管理是可控的,教育管理的方法和程序适合所有的学校,学校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只是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受命令并执行命令,自己没有决策的权力。校本管理不否认学校要实现教育政策的目标,需要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但学校的教学、人事、财务等问题需要学校自己去解决。学校作为自主管理系统,有权制定教学目标和管理策略,有权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学校是管理的主体,自我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
3.民主决策和分权管理
分权和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原则。集权管理要求标准的组织结构、标准的管理方法和标准的管理程序。在集权控制下,学校很少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学校的任何事情都要请示上级权力部门,导致学校内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管理效率低下。分权管理是校本管理的重要特点,它建立在组织复杂性和环境可变性基础上,学校有权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用一种标准的模式来管理所有的学校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让学校有广阔的自主空间,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并通过民主决策实现科学决策,制定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战略和行动策略。
4.以人为本,鼓励管理创新
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只要组织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组织成员就会根据组织的规章制度在外部控制下有效地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外部控制越是强化,学校成员就越依赖于外部权力,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督导和控制的加强,造成学校管理的低效循环。校本管理认为,学校管理目标是不明确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松散的,学校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发挥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进改革,运用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关注人的因素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和校友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创新中来,实现管理的良性互动。
三、校本管理的运行模式和主要措施
在校本管理的实施中,由于各国国情和文化不同,在具体实践上有着诸多差异。
1.校本管理的运行模式
教育家莫菲·贝克和雷斯伍德在总结多样化的校本管理实践后认为,校本管理有四种基本模式:行政控制模式、专业控制模式、社区控制模式和平衡模式。(1)行政控制校本管理模式。该模式类似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在校本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董事会的建立是为了给校长提供咨询,虽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成员代表也参与决策,但决定权在校长。(2)专业人员控制模式。教师拥有决策的专业知识,他们最了解教学和学校事务。所以,教师在预算、课程、人事等方面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具有真正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3)社区控制模式。该模式假定,校长和教师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家长和社区的利益,家长和社区应掌握学校课程、预算、人事等方面的决策权力,提高学校的社会适应性。(4)平衡控制型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综合模式,既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做好关键决策,又依赖家长和社区的力量,最大化地实现决策的协调和平衡。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要加以比较分析。行政控制模式的效率较高,但教师、社区成员的参与较少,很难调动相关方的积极性,容易走向集权和专政;专业控制模式发挥了教师等专业人员的作用,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如果没有行政管理,学校工作会陷于混乱,也容易导致决策的绝对化和偏激;社区控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社区和学生家长的需要,易导致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长远,所以仅仅考虑社区或市场的需要是不够的;平衡控制模式试图把专业人员的控制和社区控制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和社区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这是一种较理想和合理的选择,但不把校长吸收到决策集体中,难以保证学校管理参与力量的平衡,决策实施阻力较大。
由以上分析可见,校本管理的发展趋势应是一种多元的或综合的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模式,或把几种模式综合运用,也可以根据校本管理的基本精神创造其他类型的校本管理模式。要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克服照搬和教条化的倾向。
2.校本管理运行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校本管理模式运行的效果,在校本管理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各国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政府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权力下放方式不同,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直接控制,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学校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和执行主体,实现权责统一。
第二,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集体决策机制。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学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和社区代表(在一些中学还包括学生)组成。学校委员会在经费的预算、人员的聘用、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他各种事务方面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校长通常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在有些委员会中校长是当然主席,但在有些委员会中校长不得出任主席。有些委员会还有权聘任和解聘校长。委员会的组成或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或由学校自行决定。集体决策机制克服了专制倾向,使管理更加民主,决策更趋科学。
第三,加强校本培训,提高领导集体成员的决策能力。在校本管理的学校中,校长不但是学校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从建议者向决策参与者转变,要从学校的立场考虑问题。为了实现以上各类人员的角色转变,提高他们决策的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对上述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校本理念,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决策的能力。
第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信息是校本管理实施的保障,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均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交流和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横向信息共享,为校本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学校每年要对学生、教师、校长、学区人员和家长做一次民意调查,使各方代表了解学校发展状况,为下一步的决策和实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