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微炎症因子的作用论文_张丽

张丽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患者微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80例患者,根据DN的Mogensen分期法,糖尿病无蛋白尿(DM)20例和早期DN组6O例,DN组又随机分为A(缬沙坦)、B(丹红注射液)、C(丹红注射液+缬沙坦)三组,各20例,观察3个月。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微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A、B、C三组血清IL-1、TNF-α、hs-CRP等微炎症因子的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A、B、C三组UAER、IL-1、TNF-α、hs-CRP等指标均有所下降(P<0.01),C组降低更明显;A、B组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改善DN早期患者的血脂及高凝状态,降低血清IL-1、TNF-α、hs-CRP等微炎症因子的水平,达到保护DN的目的。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缬沙坦;糖尿病肾病;微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194-0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DN患者累及肾脏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脏病变往往不可逆转,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机体的微炎症因子与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1]。本文拟通过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干预DN早期患者,观察相关微炎症因子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并测定UAE进行分组筛选。根据DN的Mogensen分期法,其中无蛋白尿患者20例(DM组,Ⅰ~Ⅱ期,UAE<30mg/d),微量白蛋白尿患者60例(DN早期组,Ⅲ期,UAE:30-300mg/d)。DN组又随机分为A(缬沙坦,160mg/d)、B(丹红注射液,20mg/d)、C(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三组,每组各20例。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肾脏疾病和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长期罹患高血压的患者;入组前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A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北京诺华)口服,160mg/d,B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广东众生),20mg/d。C组为缬沙坦和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疗程3个月。另外,每次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如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

1.3 观察指标

DN组患者留取24h尿,检测尿UAER。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清晨空腹取血,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hs-CRP水平,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A1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TNF-α、IL-1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每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B、C三组治疗前后生各指标水平的比较:三组UAER水平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后C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C组LDL-C、TG、FIB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O1),而A、B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LDL-C、TG、FIB等指标在治疗后较A、B组显著降低(P<0.05)。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TNF-α、hs-CRP的水平比较

治疗前,A、B、C三组血清IL-1、TNF-α、hs-CRP等微炎症因子的水平均较DM组显著升高(P<0.05),而A、B、C三组前IL-1、TNF-α、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IL-1、TNF-α、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

3.讨论

研究发现[2],微炎症状态是DN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常见的微微炎症因子有IL-1、TNF-α、hs-CRP等,均是临床上衡量DN患者是否存在微炎症的敏感指标。本文中DN各组血清IL-1、TNF-α、hs-CRP水平与DM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表明IL-1、TNF-α、hs-CRP等因子水平的增长是导致DN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原因可能是:微炎症因子TNF-α的高水平状态可刺激DN患者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损害,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最终和诱导IL-1的分泌增多[3],而IL-1的高分泌状态又可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影响细胞外基质动力学,从而使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4],最终促进了DN患者的病情进展。此外,hs-CRP是肝脏在IL-1高分泌状态下合成分泌的,可引起肾脏组织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引起DN患者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的激活,从而肾脏微血管的病变[5]。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本文结果显示缬沙坦治疗后血清IL-1、TNF-α、hs-CRP各指标水平显著下降,而LDL-C、TG、FIB等指标水平在治疗前后却无明显变化,表明缬沙坦能抑制DN患者的炎症进展过程,但对血脂、血凝的影响无改善作用。丹红注射液主要含三七、黄芪、丹参、玄参灯有效成分,对DN患者微血管的炎症反应等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6],丹红注射液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1、TNF-α、hs-CRP水平也能显著降低,而LDL-C、TG、FIB等指标也无明显变化,并且治疗后DN各组的UAER水平均较治疗前也明显下降,表明丹红注射液和缬沙坦在治疗DN早期患者时可显著有效的减少其尿蛋白排泄,这与代雪梅等人研究相似[7]。本文研究还发现,C组患者血清IL-1、TNF-α、hs-CRP、UAER的水平在治疗后比A、B组明显下降,考虑到丹红注射液有抗炎作用,由此可见丹红和缬沙坦的联用通过可显著降低IL-1、TNF-α、hs-CRP等微炎症因子的机体表达,减少微炎性因子在肾小管中的沉积,从而能进一步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对DN患者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此外,C组治疗后LDL-C、TG、FIB也能很好的下降,表明两药的连用在降脂、抗凝等方面也可以对DN起到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存在微炎症状态能促进疾病的进展,而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通过降低血清IL-1、TNF-α、hs-CRP等微炎症因子的水平,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达到对DN的保护的目的。同时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可以改善DN患者的血脂、高凝状态,可从多方面达到保护DN患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秋月,陈芬琴,马小羽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微炎症因子、尿MCP-1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5):391-392.

[2]蒋宏伟,薛松妍.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病理学及hs-CRP、TNF-α表达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4):516-518.

[3] Yeo ES,Hwang JY,Park JE,et a1.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lpha)and C-reactive protein(CRP)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Yonsei Med J,2010,51(4):519-525.

[4]张怡,黄国良.肿瘤坏死因子与糖尿病肾病[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31(3):190-192.

[5]Dalla Vestra M,Mussap M,Gallina P,et a1.Acute-phase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glomerular struct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3].J Am Soc Nephrol,2005,16(1):78-82.

[6]崔姗姗,赵伟,张宏等.2型糖尿病肾病与亚临床微炎症因子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0,10(38):856-858.

[7]代雪梅,刘丹,肖醉萱等.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叭广东医学,2012,33(17):2676-2678.

论文作者:张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丹红注射液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微炎症因子的作用论文_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