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价预算控制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造价问题属于成本问题中首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对工程造价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使建筑工程中在低成本的投入中获取更高的质量效果,需要工程人员对工程造价的预算控制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对此本文首先从建筑工程造价的相关概念入手,其次分析现阶段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给出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及其把控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控制要点、造价预算
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建筑工程项目明显增加,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工程造价预算是建筑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主客观因素限制与影响下,造价预算中极易出现隐患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核算超过预算范围,要在实践总结、分析基础上细化把握造价预算控制要点与应对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造价预算环节管控,确保造价预算更加科学、有效,明确建筑工程建设中各环节支出的同时进行有效资金管理,在造价预算与核算协调统一中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目标顺利实现。
一:建筑工程相关概念概述
1.建筑工程预算概述
所谓建筑工程预算是指建筑工程从施工开始到施工结束所需资金成本总和。建筑工程施工的预算成本不仅包括建筑施工材料费、人工费,同时包括租赁或者施工设备、器械等费用,这些费用都需要纳入建筑工程的实际预算范围当中。与此同时,建筑施工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建筑市场动态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预算。
2.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结合建筑工程预算所制定具体的建筑工程造价计划。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通过对整体工程造价控制来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把控,根据施工方案对建筑工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从而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问题通常包括工程中物资的消耗,例如土地价钱、设备器材的消耗、建筑材料的价格等,此外还有人力的劳动工资和盈利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预算部门在工程造价问题中会出现偏差的方向主要有三个:①由于预算部门的相关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以及足够的经验,因此调查不全面,导致在预算中对实际情况的预算较为片面,所以会产生很多疏漏,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正常作业。例如对市场中浮动情况较大的材料价格研究较为片面,甚至还停留于之前的价格。②市场方向,市场由于人力物力的情况波动使得工程人员需要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才能迎合市场,从而降低造价预算的偏差。③由于建筑行业的企业高层并不是专业建筑的人才,他们通常过度关注利益,而将造价预算的过程视为一个形式流程,因此在工程造价运算低于实际需要时,那么就会使工程停滞不前,直至产生中途新的投资,这样的情况下,预算中的理想利益也变得毫无用处,实际企业的利润就变得模糊难以计算。所以,牢牢把握工程造价的预算控制要点才是非常必要的。
三:现阶段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编制
制定完善和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建筑工程理念的影响,使得一些建筑企业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预算编制不完善和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混乱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缺乏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工程预算的能力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时间相对较长,其所需的建筑材料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变化,一旦建筑企业缺乏洞察市场动态变化的能力,就会导致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的增加。第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缺乏敏锐的市场行情洞察能力,从而导致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的预算风险加大。
3.建筑工程施工图纸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基于建筑施工图纸的特点,其不仅包含了建筑工程施工数据资料信息,也是建筑企业制定工程造价预算重要依据。但是,当前我国不少建筑企业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施工图纸重要性的正确认知,没有根据建筑工程的需求绘制科学工程施工图纸,导致工程结算环节所涉及多种材料设备信息没有在施工图纸当中体现,从而给建筑企业后期结算工作的进行带来一定困扰,造成企业结算成本增加。
4.对工程施工造价控制重视程度不够
基于建筑企业工程施工周期较长的特点,因此需要其在实际的施工中要严格的做好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把握工作,通过科学的施工造价控制有效降低企业工程施工风险。然而,有不少建筑企业在实际的工程造价控制中只注重对于施工前后阶段的造价控制结算,而忽略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变化情况的控制和把控,一旦在施工环节中出现质量不达标现象,企业却不能及时的给出科学合理的控制解决方案,这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利益损失,同时也会给建筑企业在业界声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5.施工方在管理上缺失
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与其他工程施工不同,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及设备不仅需要占用较大施工面积,同时需要施工方做好完善保管措施,因为一旦出现对施工材料及设备管理不当问题,导致工程施工周期延长,从而造成工程造价实际需要成本与预期的预算成本之间的出入较大,致使企业的整体施工成本增加。
四: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要点分析
1.前期基础性准备
(1)预算人员的专业性企业在选用工程造价预算的专业人才时,要集中对于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经验问题加大要求,如此一来,才能够为建筑基础的造价预算提供前提。此外,针对企业内部的编制人员来说,高层管理人员也应加大对他们的培训,由于社会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的不定向浮动,编制人员的水平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才能更好的迎合建筑工程的要求,企业应该多组织编制人员参加专业性知识的讲座,或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课程。此外,还应该要求编制人员对市场材料、设备进行多次考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探,积累更多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编制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为建筑工程提供强大的技术团队。(2)工程图纸的研究工程图纸是建筑工程最原始的模型,在对工程造价做预算时,一定要考虑充分,以工程图纸为基础,仔细研究,根据图纸中每一个精确的量度进行实际化的估算,还应该严格依照图纸进行材料设备的采买。(3)价格的准确率随着市场材料价格的浮动,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需要实际严谨的进行追踪调查,时刻关注材料价格的变化,要选择低价格高质量的材料设备才能够在低成本的投入中获得高效益。因此要锻炼编制人员对价格的预测准确率,使其预测与实际偏差降到最低。
2.合理计算施工工程量
建筑工程施工中,若想要加强造价预算控制,就必须要对施工工程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分析。但建筑工程施工的工程量计算却是一项系统而且复杂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要严格按照工程量计算流程进行。在计算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的前提下,需要提高对以下问题的关注度:①在进行预算编制或计算工程量之前,需要明确工程量的计算顺序,应着重突出计算顺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工程量的计算是按照从主体结构到内外部装饰、从地下到地上、从室内到室外的原则来进行计算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特定位置施工工程量的计算既需要涉及到混凝土施工的工程量,又需要将墙面、屋面以及地面的施工量包括其中。②确定好需要计算的工程项目,必要时还应当在图纸上标明相应位置的原始数据。实际工作中,应按照划分定额子目的标准来完成这一环节的计算工作。在标注时也需要保证工程名称的完整性并确定其与定额子目所标注的名称保持一致。
3.预算的编制问题
预算的控制问题首要应该从预算的编制问题出发,编制问题具体是指对项目的跟踪勘察以及对工程量的计算。首先编制人员需要随时掌握工程动态与环节,根据具体施工情况对地形、地质有所勘测,还应严格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核查,才能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工程量的计算来说,也需要编制人员结合数据的分析对整体施工量进行计算,数据的准确度能够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需要多次计算,计算无偏差才能够开始施工。
4.加强资料搜集和现场勘探工作
在工程开始前期,有关工程开展的所有资料都会对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进度。因此,工作人员在工程前期必须开展资料搜集,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工程做出整体评估,进而帮助工作人员开展预算工作。同时,在工程开展前,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实时需求进行必要的工作踩点,对施工地的外界环境情况以及材料费用做出一定了解,准确对工程做出一定的成本估价。
5.全面了解工程图纸
对于所有的工程类项目,图纸是必需品,对于工程前期的所有预算和掌控,我们只能从图纸中获取信息。预算人员想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很好地预算控制,就必须对工程图纸有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图纸的内容和数据,同时也要清楚制图人员的整体设计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一些预算误差或者预算超支,降低预算中所出现的问题次数。
五: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的实施对策
1.强化预算控制意识以完善预算控制制度体系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企业要深化把握项目造价预算控制和资金有效分配、应用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包括项目有效核算、综合效益目标实现等,在层次性分析中强化造价预算控制意识,将预算控制贯穿到建筑工程建设各环节,在科学控制造价预算中确保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要在分析影响因素中结合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从环境、材料设备、人员等方面入手完善已构建的预算控制制度体系,科学制定责任制度,在细化分析、层层落实中明确不同岗位人员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中的任务,在具体化实践中强化预算控制责任意识,在源头上规范人员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行为。
2.加大审核监督力度,做好对原材料价格的合理把控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造价预算审核工作的力度。一旦查出问题,应当在明确问题背后原因的基础上给予其分析处理。加大审核监督力度既是为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又是为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其工作效率。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去向进行跟踪追访,进而加强检查以及监督力度。此外,还需要对原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把控。考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资质之后才可以签订正式的供货协议,之后还应当加强原材料运输以及储存环节的管理。当然,若上述监督检查中发现预算与实际花费出入较大的问题,则需要及时查明原因并通过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这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均提出了新要求。
3.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也很复杂,这就对工作人员有很高的工作要求,因此,对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要尽量提高工作人员处理事情的灵活性,能够处理好工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此外,也可以对工作人员实行奖惩制度,这样有利于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工作质量也是一种极大的改善。
4.加大对工图的审核力度
对于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来讲,基本信息来源于图纸,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大对图纸的审查力度,严格根据要求审核工图,同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另外可以根据相似工程信息进行推算,进而可以对工程的造价进行预算。当然,在工图审核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失误,导致预算结果与概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双方人员进行协商讨论,从而对工图和预算控制进行及时补救,减少一定的损失。
5.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全程监控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内容:①强化预算审计,主要包括设计预算以及施工预算等内容。以此起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并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②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应当提高对于投资估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尽可能保证工程造价管理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③优化管理体制,并结合项目投资估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以及工程结算来开展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而使造价预算控制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有机结合,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并提高施工效率。
6.增强信息化预算管理以提升造价预算
人员综合素养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企业要针对造价预算控制要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增强信息化预算管理,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中科学构建预算管理系统平台,将造价预算编制、执行和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方案制定以及应用其中的施工技术、材料设备、岗位人员等有机联系,设置多方面的功能模块,结合造价预算控制多方面影响因素,在层次关系把握中指定可行的评价指标、数据模型等,在综合作用中实现对造价预算全过程管控,随时全面、深入了解造价预算各方面情况,针对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确保预算控制工作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要在分析、总结中针对造价预算新问题、新情况,在更新、升级管理系统基础上提出确切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对造价预算管控力度,在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中将施工成本降到最低。此外,预算人员是预算控制中的主体,预算人员综合素养提升是建筑工程预算控制中一大要点。建筑企业可以借助构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随时综合把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以及各环节施工中资金应用情况等,结合绩效考核下预算人员综合素养高低,优化调整设置的岗位培训方案、内容等,在剖析预算控制新问题中优化理论学习、实践培训两大环节。建筑企业要定期组织预算人员学习最新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知识等,不断夯实工程造价预算理论基础,要在专题讲座、实战演练、分层训练等中强化实践培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平台中为预算人员模拟不同层次逼真的预算实践情景,在系统化实践中提高预算综合素养,高效控制工程造价预算。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对于该行业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虽然当前我国的预算控制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但以前的工作经验对于现在的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善。因此就需要建筑企业在实际中不断克服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好造价预算的编制工作,完善施工图纸和相关信息资料搜集,培养和提升预算人员的综合素养,构建良好的监督审查机制,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赛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及其把握[J].建材与装饰,2017,51:180.
[2]郑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及其把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4:72.
论文作者:白应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预算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建筑论文; 造价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人员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