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几年来的文献,重点对丹参活血化瘀功效在各种相关疾病中的运用以及机理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丹参,丹参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增强红细胞膜的机械强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活化、阻止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结论:丹参作为传统活血化瘀药,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瘀证,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活血化瘀;机理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 (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 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1],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补血生血,功过归地; 调血敛血,力堪芍药; 逐血生新,性倍川芎[2]。现将丹参对于血瘀证的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化学成分
刘艾林[3]根据丹参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将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二萜醌类,酚酸类及其他类3个类型的化合物。
1.1二萜醌类化合物
目前已从丹参中发现二萜醌类化合物43个,根据其化合物结构骨架可分为两类,即邻醌型的丹参酮类(tanshi-none)和对醌型的罗列酮类(royleanone)。
1.1.1丹参酮类
丹参类大多在体外具有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抗凝作用[4]; 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作用,用于治疗心肌局部缺血和心肌梗死[5,6]; 隐丹参酮具有防治凝血和恢复血液循环作用[7]; 丹参二醇对于缺氧后的心脏收缩力具有恢复作用 [8]。
1.1.2罗列酮类
异丹参酮ⅡA[4]、异丹参酮ⅡB [9]对ADP诱导的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1.2酚酸类化合物
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苯酚和羧酸结构,其水溶性较强,目前已从丹参中发现酚酸类化合物24个,其中最早发现的是丹参素,之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丹酚酸A、B、C、D、E、F、G、H、I、J等。丹酚酸B是丹参中酚性酸的主要成分[4],丹酚酸A和丹酚酸B的生物活性研究得较为深入,已成为丹参临床用药的质量控制成分,是丹参临床应用中重要生物活性物质,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
1.2.1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
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于氧自由基诱导的心脏线粒体和肝线粒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于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
1.2.2丹酚酸B(danshensun B, alvianolic acid B)
具有改善肾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 抗凝血和抗血栓;抗炎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丹参素
在体内外对ADP或凝血酶诱导的大鼠和(或)豚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具有抗凝作用[4]; 具有改善心脏功能,扩张冠状动脉作用[10]
1.3其他类
除二萜醌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外,丹参中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如丹参内酯类,生物碱类等。
2临床应用
2.1临床经验
2.2临床研究
3实验研究
吴尧忠[11]实验表明可能是丹参抑制了血栓氧丙烷合成酶的活性,致使TxA:合成减少,促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效应减弱;提示丹参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PGI和ET合成并释放的调节与其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呈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认为这些作用是丹参活血化淤的重要药理基础。牛雯颖等研究认为,丹参注射液能降低大鼠高、低切变率时的全血黏度,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红细胞膜上脂质代谢,增加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生成,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的相对稳定,以及改善红细胞膜上的电荷等有关。王新荣[1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改善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机制可能是:改善缺血缺氧时血栓素A2/前列腺素失衡状态,预防微血管收缩;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失衡状态,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激活;通过降低内皮素的释放,增加体内一氧化氮含量来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异常。
4结语
丹参是中医传统的活血化瘀药,丹参可以通过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增强红细胞膜的机械强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活化、阻止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一部[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2-5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先本[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653-1669.
[3]刘艾林,李铭源,王一涛,杜冠华. 丹参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研究现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7.09:641-646
[4] WANG Y S,DENG W L,XUE C S.Pharmac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中药药理与应用)[M].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House,1998:190.
[5] JIY B,ZHANG G M. Pharmac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on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Anti-cancer(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M]. Harb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ublishingHouse ofHeilongjiang,1995:79.
[6] SUNW J,YING J F. Concise Handbook of Natural effective constituents(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M]. Beijing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a Medicince,1998:343.
[7] ADAMS JD,WALLM,GARCIA C. Salvia columbariae contains tanshinones[J].EvidBasCompl Alternat Med,2005,2(1):107-110.
[8] RYU SY,LEE CO,CHOISU. Invitrocytotoxicity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J].Planta Med,1997,63(4):339-342.
[9]杨显荣, 萧培根. 常用中药及植物药活性成分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2:157
[10]LIN H C,CHANG W L, Diterpenoid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J].phycochemistry:2000,53(8):951-953
[11]吴尧忠,倪正,许慧琪,蔡雪珠. 丹参活血化瘀作用及机理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06:35-36+64.
[12]杨志霞,林谦,马利. 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2:93-96+114.
[13] 牛雯颖,袁良杰,张禹,等.丹参注射液对老龄大鼠红细胞膜组分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183.
论文作者:柴志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丹参论文; 作用论文; 血小板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抑制论文; 活性论文; 细胞膜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