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化学工业:站在绿色化工前沿_空调制冷剂论文

东岳化学工业:站在绿色化工前沿_空调制冷剂论文

东岳化工:站在绿色化工前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工论文,站在论文,东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打造世界前沿技术

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城附近的一个镇,有一家鲜为人知的化工企业。面对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同行,其低调而又沉稳的董事长张建宏,常常自信地说出一句让人以为是听错了的话:"我们有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前沿技术。"

张建宏的公司是东岳集团。它的前身是一家乡镇企业。18年风雨兼程,当年靠人家淘汰的两台无水氟化氢小转炉起家的"小化工",如今已是巨木参天。然而,把它与几项世界前沿技术联系起来,好多人还需要来个脑筋急转弯。

这家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从氟化工起步,建成了从无水氟化氢、氯仿、制冷剂到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其深加工,以至到尖端技术和尖端产品如全氟离子交换膜等系统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现已形成了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

检索同行业的世界前沿技术,常常可以发现东岳集团的身影。他们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研发出年产12万吨的绿色环保制冷剂装置,不仅技术居世界前沿,规模也是世界第一。产品跻身国家环保局绿色"环境标志"产品和美国国家环保局新替代物项目(SNAP计划)批准认可产品。这是我国唯一自行研制开发并被美国、西欧等国家环境保护署认定并推广的带有绿色标志的制冷剂替代品,获得国际统一编号。该产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靠着居世界前沿的技术,东岳清华绿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另一主导产品无水氟化氢,现已建成年产1.5万吨世界单体最大装置,经国际权威机构检测,五项技术指标全球第一。

东岳首次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成功上马了3000吨聚四氟乙烯(PTFE)装置,之后又用两年时间扩大到万吨规模。专家鉴定,该装置有四大技术创新点,有六项技术专利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从此结束了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和低档次小规模生产的历史,成为与美国、意大利比肩的世界PTFE三大生产基地之一。2万吨四氟乙烯及其聚合物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

东岳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的全氟离子交换膜技术项目,作为氯碱行业和未来能源的尖端技术,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的技术垄断,对我国氯碱行业、燃料电池和未来新能源革命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化工程示范项目。两院院士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姚福生等接连到东岳现场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东岳集团先后通过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体系以及美国UL产品安全体系四个认证,成为我国同行业第一个集四证于一身的企业。其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产品40%以上销往国外,出口销售收入几乎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直线递增。

从"老乡玩老虎"起步

东岳集团与其他乡镇企业的起步没有区别,缺技术、缺人才,没有国家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当初两台年产1200吨的无水氟化氢小转炉,技术工艺落后。在拉回这两台设备前,对无水氟化氢这一产品稍有了解的领导都反对上这个项目,因为其操作难度、管理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当时被形象地称为"老乡玩老虎"。

为管好这两只"老虎",张建宏带领最初的38名后来被称为"东岳黄埔一期"的子弟兵,到一家国有企业学习了三个月。他们挤在简陋的小旅馆里,白天没命地干活,晚上由他组织没命地学原理、研究工艺技术。

改变落后的工艺技术,是东岳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张建宏认为,当年日本制造业的成功来自于技术跟踪。东岳的发展之路,也要这样走。于是,他们靠着技术整合,每年都对这一基础产品进行规模和技术、工艺的改造,从单体600吨到3000吨,到6000吨,到7000吨,直到万吨和1.5万吨。

企业在逐渐做大做强,张建宏清醒地意识到,技术跟踪固然投资小、风险小,但永远居于人后,亦步亦趋,是没有前途的。东岳要想立足于国内外企业之林,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打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999年初,臭氧层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张建宏从报纸上捕捉到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明善教授在制冷剂替代品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信息。拿着报纸,张建宏如获至宝,一个大胆的决定浮上脑海:买断这一技术,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发绿色环保制冷剂。

一个乡企出身的老乡,想结亲全国著名高校,跻身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当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反常之举。然而张建宏却铁了心,对此孜孜以求并充满信心。

当时,东岳制冷剂产品已坐上全国同行业第一把交椅,市场占有率高达30%。抱着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张建宏一年往返北京30余次。30余次往返,捧心捧胆,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清华大学蜚声国际的专业泰斗,就这样一步步认识了张建宏,也认识了东岳这匹制冷剂行业杀出来的"黑马"。终于,他们答应到东岳进行实地考察。

这是值得东岳人大书特书的日子,是东岳历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清华专家组来到了东岳。一个只有十几年历史,却已走过了国有企业几十年道路的崭新企业!一群身居小镇,却为国家环保事业和经济发展而壮志凌云的民族之魂!这些巨儒学子,从此一见钟情,把心交给了东岳。这年年底,双方共同组建的东岳-清华绿色新技术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省长李春亭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同时出席了签字仪式。

东岳巨额资金,迅速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东岳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系列产品,不到一年时间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2001年2月19日,是张建宏又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和东岳清华绿冷技术发明人朱明善教授一起出席了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联合国环保组织在纽约、北京、埃及召开的环保缔约国大会,先后多次邀请张建宏参加,他的身份是中国政府观察员。

2001年,东岳开始进军氟化工下游产品--被称作"塑料王"的聚四氟乙烯(PTFE)。这一产品的最先进技术长期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垄断,国内企业单体规模稍大一些的,都是全套引进国外技术。而东岳提出自己搞,并且一期工程就是单体全国最大--3000吨装置。在行业内征求意见时,几乎没有一位专家支持。大家出于好心为东岳负责:你们干不了。

但张建宏坚信东岳干得了。在行业内一片怀疑声中,2001年5月,东岳付诸行动。国内数十名行业内的权威专家被张建宏和东岳人的豪气所感动,聚集东岳。张建宏动情地对他们说:"大家放心大胆地干,大胆创新,成功了算大家的,失败了算东岳的!"

破釜沉舟,势如破竹,"塑料王"这座化工高峰,很快就被东岳人踏在了脚下。时隔一年半,2002年11月,在中国东岳PTFE产品推介会上,氟化工专家任伟成向大家倾吐肺腑之言:"东岳只用了11个月,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时间,把3000吨PTFE搞上去了,其中有多达六项专利技术。在他们要上这个项目时,我是第一个反对者。有人曾对我说,东岳能干成聚四氟乙烯是因为你们这些老专家全都在帮他们。我对他说:你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张建宏董事长、刘传奇总经理这样的带头人,如果没有象张恒这样的东岳人的那股拼劲,东岳PTFE是绝不会成功的。"

从跟踪技术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东岳正在走一条高精尖的发展之路。前不久,他们与上海交大合作兴建的山东东岳上海交大氟硅材料研究中心又传出喜讯,在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上,他们又一次取得了世界性的技术突破。一个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东岳,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奇迹。

东岳人才观

东岳集团有三大人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赛马不相马;高级人才无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借助外脑,进而逐渐把外脑变成自己的脑袋。这是东岳集团的一个高招。东岳集团坦言,把高级人才招到企业所在的镇上长期工作,并不具有可行性。然而,就具体的科研方向或项目与科研单位达成资本、技术、人才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携手攻关,却是他们屡试不爽的成功秘诀。近年来,东岳集团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他们先后与国内2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资本和技术合作关系,拥有近百名博士、硕士和专家队伍,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东岳清华绿色新技术研发中心、东岳上海交大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这是东岳集团最可靠的智慧来源。

更重要的是在东岳赛马不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下,一大批人才在实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岳发展的脊梁。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恒,今年只有36岁。这个出生在农村的穷孩子,只是一个"半拉子高中生"。靠着勤奋好学的一股钻劲,他从工艺员到副主任,到副总经理,2001年东岳高分子材料公司创建,他成了总经理。张恒带领大家苦干巧干,只用11个月便把投资2亿元的聚四氟乙烯项目干了上去。外聘专家对他在关键时刻设计的一次次大胆技术方案和创造惊叹:这哪是一个半拉子高中生,简直与行业专家不分仲伯。2002年,东岳集团掀起了学习煤气站长张银堂的活动。张银堂是向张建宏毛遂自荐四个月将煤气站干上去的年轻人,他以独特的严细管理模式,在全公司掀起了一场管理的革命。去年,东岳集团任命张银堂担任了投资数亿元的氯碱厂厂长。十几年时间里,东岳有上百名"土八路"成长为技术专家和优秀职业经理人。

张建宏以泰山不让寸土的胸怀广纳四海精英共同创业。他有一句名言:高级人才无政策,人才的要求就是东岳的政策。大批技术专家、职业经理人加盟东岳并被委以重任,每年上百名大学毕业生来到东岳。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4.1岁。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东岳的赵素芳,现已成为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岳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她带领的年龄在22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大学生队伍,年完成进出口额近10个亿。山西大学生孟章富和韩淑丽2001年双双来到东岳,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又双双走上了东岳高分子材料公司的中层领导岗位。

值得大写一笔的还有东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安排。作为乡镇企业的东岳集团,发展中也没有跳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的怪圈。当乡企改制刚刚浮出水面时,张建宏便敏锐地捕捉到了信息。经过艰难的周折甚至痛苦的磨难,东岳与马来西亚新华联集团走到了一起,成为合资企业。之后,企业进行了彻底了股份制改造,与政府彻底割断了产权脐带。他们以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先后创立了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等。至此,东岳已全面完成了它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安排,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企业。

财富的背后

东岳集团,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企业传奇。奇迹般崛起,跨越式发展,不可限量的潜力和后劲,让人赞叹。然而在这财富传奇的背后,东岳集团那绿色化工、造福人类的理念,更值得钦佩。走进厂区,一块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安全环保、劳动卫生是东岳的第一价值。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明善教授,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制冷空调热泵技术委员会委员,也是东岳清华绿冷产品的主要研制人。这位鹤发童颜的老教授,挤出宝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落在了保护臭氧层这个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上。

朱教授告诉记者,制冷空调行业过去广泛使用的制冷剂扩散至大气中后,会在紫外线照射下与臭氧发生连锁反应,破坏臭氧层。臭氧层的破坏,已经给地球生态和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灾难。

东岳清华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出现,为解开这一人类难题提供了圆满的答案。这些绿色环保制冷剂,综合环境性能好,不含破坏臭氧层物质,制冷性能好,冷量增大,能效一般可提高5%-15%,有的还超过15%以上,节能效果好。更为重要的是,东岳清华绿冷产品转轨性能好。制冷产品生产企业无需改动原制冷系统及主要部件,无需改动原生产线,无需更换相应的原材料,而且大多数还无需更换原冷冻油,便可"直接冲灌"这种绿色制冷剂。再加上产品安全性能好,无毒,不燃或不易燃等种种优势,这种产品风靡世界,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

全氟离子交换膜,是东岳集团又一项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核心技术。该产品主要用于氯碱工业和蓬勃发展的氢燃料电池行业。用于氯碱行业的离子膜,将使我国氯碱行业打破对国外离子膜的依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用于氢燃料电池的离子膜,是将氢气转化为电能的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该产品在东岳集团实现产业化生产,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垄断,而且为我国清洁能源生产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将对我国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的发展,乃至对我国的能源战略,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东岳集团的这一自主技术,是我国在绿色化工生产上的一大标志性突破。

臭氧层保护,清洁能源,绿色化工,社会、环境、生态等几副重担,与经济发展一样,都担在了东岳集团这个山东大汉一样的企业肩上。

标签:;  ;  ;  

东岳化学工业:站在绿色化工前沿_空调制冷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