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银行零售业务论文

中国内地市场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模式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内地论文,外资银行论文,启示论文,零售业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地域及其他限制,向其开放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从2007年4月2日首批4家外资法人银行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有17家外资法人银行获银监会批准。

一年多时间来,外资银行加速了对国内零售市场的渗透力度,对我国公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本外币零售业务,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业务发展模式。提炼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上零售业务拓展的特征和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

一、外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客户拓展——高度倚重公司业务

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网点数量和客户基础方面暂处于落后状态。但在对公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开展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进入初期,倚重对公业务拓展零售业务,成为外资银行重要的发展策略。据中国零售网的调查统计显示,外资银行发展个人客户的各种方式中,公司与银行有业务联系的客户来源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老客户推荐的比重达到15%,二者合计近50%(如图1所示)。

图1

外资银行发展个人客户的方式

外资银行主要关注的中资企业客户,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大型国企,此类客户管理和风险控制较好,资金透明度较高,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是沿海及周边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此类企业和外资银行已有长期往来,业务合作有所深化;三是一些资信良好的民营企业,以及在外资银行有外汇存款的民营企业。从外资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目标来看,资产在3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的个人客户是其重点发展的客户。而上述三类企业客户的管理层、核心员工是符合要求的客户群。与企业客户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成为外资银行拓展零售业务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城市富裕阶层,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员工及中小企业主,比重超过50%。

(二)业务发展模式之一:富裕区域设立社区银行

在中资银行看来,由于绝大多数客户都需在工作日上班,社区的业务量不会很大,商业密集区是中资商业银行的网点集中地。

而花旗银行的观点恰恰相反,花旗认为,由于中国富有阶层及其理财需求非常分散,开在繁华商业地带的服务网点,并不一定方便客户,把服务网点开到高档社区,到距离目标消费者最近、最契合目标客户的市场区域拓展服务网络,不仅能提供各种产品和贴身服务,还有品牌建设的功效。这也是花旗选择以社区银行方式进驻中国零售市场的初衷。

2006年4月,花旗银行在上海境外商人最为集中的古北小区推出第一家社区银行。一年之后,花旗银行在北京富人集中的阳光上东小区开办了第二家社区银行。从选址看,这两个社区都是涉外人士居住集中的区域,属于国际化居住区,业主以外籍人士、有海外背景的人士及内地富裕人士居多。其中,阳光上东小区位于燕莎与丽都商圈之间交汇的区域,紧邻第三、第四使馆区。

花旗银行进驻社区后,举办了大量的社区活动,成功地吸引了目标客户的参与。以阳光上东小区的社区银行为例,仅仅一年时间,社区银行在顾客数量、存款量等几个关键指标上都远远超出预期。目前,花旗社区银行约70%的顾客来自燕莎和丽都两大商圈,其中40%是阳光上东的住户,并辐射到周边的丽都水岸、滨河花园、瞰都等高档小区,花旗社区银行的潜力正在慢慢释放。

(三)业务发展模式之二:中心城市设立私人银行

从2005年开始,中国银监会开始批准外资私人银行业务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开启了外资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截至2007年底,共有7家知名外资银行介入到中国私人银行领域的竞争,2008年,提出设立申请的外资银行还包括东亚银行、瑞银、瑞士信贷、星展银行、摩根大通等。从设立区域看,上述外资银行均将业务中心设立在中国内地金融业最集中的北京或上海。

外资银行目前推出的私人业务,主要包括境外投资、向客户推荐一些信托和基金组合,或是帮助子女留学移民和设立离岸公司以及投资账户等。相比中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上的优势,外资银行则加重外汇理财产品的力度。以巴黎银行中国私人银行中心为例,2007年其帮助客户理财的重点产品为外汇期权交易,年化收益在20%至30%。2007年,外资银行下半年力推的QDII产品,由于受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影响,这类产品收益并不出色。据理财周报调查统计发现,综合来看,2007年私人银行各大理财产品综合收益率达20%。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前景扑朔迷离,尤其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幅震荡,对私人银行来说是一个开拓市场的绝好机会。经历过震荡市之后,客户普遍认可专业团队为其打理财富,富人对财富保值与升值更青睐托付专业人士,私人银行市场扩大的同时,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业务发展模式之三:设立村镇银行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出零售转型战略之后,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断从效益欠佳的农村市场撤出,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年7月被叫停前,也在悄悄撤出部分县域。国有银行悄然撤退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却逆流而上。

继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准入以来,众多的外资银行都在积极行动,继2007年8月汇丰银行获准在湖北随州曾都区设立村镇银行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目前均已递交设立村镇银行的申请。

外资银行进驻中国村镇市场,主要采取两种投资方式:一是直接投资,如汇丰银行在湖北随州曾都设立的村镇银行是汇丰全资的子分行,注册资金1000万。二是向当地农信社进行股权投资。除澳新银行斥资3.18亿澳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权外,荷兰合作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已收购了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5%的股份。

外资银行入主农村市场,其目的在于拓展零售业务:

第一,农村个人小额贷款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满足率只有60%。中国35173个村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是为6.7%,即还有2500个村镇是处于空白状态,尤其小额贷款的需求很大。汇丰在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均实现了良好的风险收益。

第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2006年,汇丰银行资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万元组建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的项目组。项目组先后对青海、新疆、甘肃、河北、东北、江西、湖南、湖北共15个省区近60个县的金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给出的结论是: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众多的出口型企业在农村及周边地区。这些企业依托村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获得的金融服务较少,更多的情况下依赖于民间资金融通,资金成本较高。

第三,二线城市的零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多家外资银行村镇银行申请还没有最后批准,但在去村镇布局的同时,外资银行已将投资移向内地的二线城市,如渣打银行已经开始涉足农村贷款业务,并计划将小企业、财富管理等服务向二线城市拓展。在农村金融门槛降低的监管环境下,依托村镇银行,向二线城市渗透,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方式。

(五)产品定位模式: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

2007年以来,我国信贷从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限制,外资银行纷纷加大了信贷投放。以上海为例,目前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总数已达17家,占全国的58.6%。至2007年末,上海市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占到全市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的10.7%,全年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832.7亿元,占全市人民币信贷增量的31.8%。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是主要的业务种类。

1.量身定做的中小企业贷款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其通过北京和上海的分支机构,针对企业在不同经营环节的资金流特点和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订制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及独具一格的顾问式服务和多种高品质的金融产品,拟将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概念及模式在中国进行应用和推广。渣打银行也根据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量身设计产品,其推出的“快捷贸易通”包含20多种银行产品,提供提货担保、进口融资、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保兑等产品,配合企业在不同经营环节的资金流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融资解决方案。目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渣打中国业务中的比重已超过50%,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外资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业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融资难题始终困扰其快速发展。虽然中资银行最近两年也开始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下工夫,但出于风险考虑,起色并不大。而外资正瞅准机会,借助其全方位的优势,加速杀入,其完善的服务链条正好切中中资银行的短板。

第二,很多高端零售客户本身就是一些中小企业主。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资金上的需求,通过中小企业业务带动高端零售业务的发展,是外资银行适应中国市场的新路径。

2.灵活的个人贷款

2007年一批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推出各种灵活的个人贷款产品,据统计,2007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量的80%投向了房地产、个人消费等热点领域。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个贷产品在贷款期限、抵押物、贷款金额等方面有明显创新。比如,外资银行相继推出的无担保个人信用贷款就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2007年7月,渣打银行推出“现贷派”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市场反响热烈。这是国内市场上首款仅凭个人信用便可以申请的个人贷款产品,面向所有大众客户。根据产品设计,该项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无需借款人提供任何担保或抵押,最高贷款金额可达20万元人民币,最长贷款期限达4年。消费者只需具备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可以向渣打银行提出申请。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最快4个工作日贷款即可发放。为了帮助消费者以零成本锁定利率风险,该产品贷款执行固定利率,利率水平在7.9%到9.9%之间,而且提供从6个月到4年的多种贷款期限选择。继渣打之后,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信用贷款产品。

(六)网点拓展模式——最好城市的最好区域及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城市和区域

从外资银行设立网点的模式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集中三大经济圈。从区位来看,外资银行的网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而且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是外资银行高端客户资源最充裕的地区。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内地25个城市设立总分支机构364家,比年初增加95家。其中,上海由100家增至121家,深圳由42家增至49家,北京由37家增至39家,广州由28家增至34家,天津由17家增至20家。综合来看,这五个城市网点所占比例由年初的60%增加到72%,集中趋势非常明显。

第二,集中中心城市的中心区域。从城市内部来看,外资银行的网点集中在外资客户集中地、金融中心所在地、商业中心及高档住宅区。以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上海来看,外国人较为集中的虹桥古北社区、新天地区域,以及商业中心徐家汇、金融中心陆家嘴是目前外资银行布局最为集中的四大区域。

第三,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在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中心区域的布点的同时,外资银行开始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并抢先占领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综合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前沿阵地,外资银行对网点的整体布局战略可以归结为——最好城市的最好区域,或者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城市和区域。

二、外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和成功之处

(一)外资银行已形成一整套战略——战术的支撑体系

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起步早,经历了转型——变革——快速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了既有战略指导,又有战术配合,同时内部组织制度相协调的业务发展体系。

首先,从战略上看,零售业务一直居于战略地位,并成为外资银行外部市场扩张的最基础动因。以中国市场为例,在正式开放国内零售市场之前,外资银行为绕开监管限制,纷纷采用大手笔的股权投资,参股中资银行,提前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在监管放松之后,便纷纷成立法人银行,直接开展各项零售业务,零售业务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从战术上看,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技术发展成熟,以客户细分、客户分层管理、客户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各项业务管理技术调用自如,推动了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外部扩张。尤其,外资银行在高端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强。

第三,从内部组织架构来看,国际先进银行的事业部制矩阵机构,能够很好地起到业务支撑作用。这一点和中资银行形成较为鲜明地对比(如表1所示)。

(二)具备可以复制的内部管理模式

从内部管理来看,外资银行形成了较为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模式,并高度重视技术管理对业务的支持作用,很容易将其成功经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复制。

以技术管理为例,正如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First Hawaiian Ban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沃特·道兹先生(Walter Dods,Jr.)所说:“银行最大的挑战是能否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可以使任何规模的银行用较少的投资购置最好的计算机系统,用最先进的银行应用软件连到客户家里,这样就可以直接同美国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和国家银行竞争,信息技术是任何规模银行都可采用的经营工具,并迫使银行转换机制,银行传统业务可以转到后台或信息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成为外资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三)积极融入本土文化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表现出了比中资银行更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看,外资银行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甚至高于中资商业银行。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外资银行不约而同地将村镇银行作为当前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在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逐步撤出的时候,外资银行缺逆流而上。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外资银行对中国本土文化和本土市场的高度渗透。

三、对中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应确实将零售业务的发展居于战略地位,加大资源的倾斜性投入

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事实表明,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是顺应金融环境深刻变迁的被动行为,更是丰厚回报的潜在动力支撑。

对中资银行来说,短期看,零售银行的转型是一个高成本的战略实施过程。但从长期看,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稳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业务规模和交叉销售率的提高,长期看零售业务的平均成本将呈下降态势。因此,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

1.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当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员不够的情况,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缺乏精细化中高端客户关系维护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如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财务顾问和投资顾问都较为缺乏,需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加大IT技术资源的投入。从内部管理看,外资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IT技术已贯穿到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渠道建设、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描一下,而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而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3.加强总分行以及分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和外资银行通行的矩阵式事业部制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这种组织结构下,条线的管理能力较弱,各分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当地同业之间的信息了解通常较为困难,个别分行的成功经验很难在其他分行之间传递、复制,加大了分行的学习成本和创新成本。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二)借鉴外资银行经验,尝试多种网点模式

西方零售银行业分支机构衰落——复兴的发展历程表明,分行网点在零售业务的发展中具有电子渠道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对现有网点的改造中,可以大胆借鉴外资银行网点建设的成功经验:

1.尝试社区银行。和外资银行主要依托涉外社区、富裕社区相区别,中资商业银行设置社区银行,应以社区覆盖面较大的中高端的社区为主,并针对社区进行营销活动宣传。另外,在监管部门的许可下,需结合社区客户的业务办理时间,灵活设置服务时间。

2.谨慎布点,进入农村市场。从网点分布和经营特长来看,除农行外,大部分中资银行缺乏服务农村金融的经验,因此,对于农村市场,要持审慎的态度。可考虑在发达地区农村,尤其是在边沿二线城市有网点的地区,选择产业集中度高、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和乡镇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以小额信贷和个人理财业务为主的零售业务。同时,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收购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前期的市场开拓成本和经营风险。

3.在中心城市,引入合作伙伴,设立超市网点、咖啡厅网点。这些商业地区或者人群密集,客流量较大,交易活跃;或者适合开发高端客户,已成为国外较为成功的新型网点形态。国际上一些银行自己经营咖啡厅,但多数银行都是寻找一个成熟品牌吸引客户和非客户,其中在世界各地有7000多家店的星巴克咖啡厅连锁吸引力最大,邀请星巴克的美国大银行有威尔斯法格,Charter One以及Riggs。

4.在繁华的商业区域和集中的社区,设立迷你银行网点。迷你银行具有所需场地小、服务人员少、业务灵活、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特点,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以智能化的风险管理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保证

外资银行内部管理的一大优势在于,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中大量使用IT技术,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成为零售业务大力拓展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完善的信息评估系统;(二)数据翔实的违约数据库,为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统保障;(三)智能化的风险预警系统。以荷兰银行为例,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中有一套比较开放的前、中、后台的处理程序。前台信贷业务操作人员所关心的3个数据是“信贷限额”、“违约率”、“已发生的违约率”。这些数据通过嵌入到相关的信贷操作软件,及时给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中、后台业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旦发现有风险苗头,系统就能自动发出风险预警,前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外资银行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是当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敢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和个人无担保信用贷款市场的最基本保证。

(四)加大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业务条线的联动

外资银行倚重公司客户拓展零售业务的经验表明,在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信托、租赁等业务条线,蕴含着大量的零售业务机会。条线之间的业务联动可将公司客户中蕴涵的零售银行的能量和资源转化出来,扩充基础客户,同时加大交叉营销力度,扩大高端的零售客户群体。

这种业务联动可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建立规范的、合理的内部转移定价,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办法,鼓励相关业务条线涉足零售业务。

第二,鼓励相关业务条线提供客户信息和公司信息,由零售条线的客户经理进行专项维护,并制定合理的利益转移方式。

标签:;  ;  ;  ;  ;  ;  ;  ;  

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银行零售业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