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行为理论解读的新进展_代理理论论文

跨国公司行为理论解读的新进展_代理理论论文

跨国公司行为理论阐释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新进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6]08—060411—0345

跨国公司的研究始于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跨国公司。早期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如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 Kindeberger,1969)、内部化理论(Buckley & Casson,1976)以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77)等。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跨国公司理论的主流框架,并有助于分析和指导一个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当今跨国经营活动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经典理论难以对当今世界的跨国经营实践作出充分的解释,也已不能对企业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进行理论上的指导①。因此,对跨国经营行为作新的阐释,需要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战略、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不但要解决企业如何向海外迈出第一步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在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网络体系中,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和协调,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问题。于是,关于跨国公司行为的一些新的理论阐释出现了。这些理论主要有程序公正性、寻求反馈性行为、网络理论、内部市场理论、资源基础论和代理理论。本文论述了这6种理论在跨国公司中的运用,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几种理论的发展中总结出了跨国公司研究的变化趋势。

一、程序公正性理论

程序公正性(procedural justice)的研究起源于Thibaut和Walker两位学者。Thibaut和Walker 首先试图在法律与司法的背景下建立起程序公正性的理论观点。他们发现:如果作出裁决的程序是公平的,那么个体即使得到了不利的结果,他对这项结果也会持比较肯定的评价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欧美学者对员工对晋职提薪决策、冲突解决程序、人事管理程序、员工投诉处理制度、员工解聘程序的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员工非常重视管理决策程序公正性。学者们发现,传统的组织层级力量正在慢慢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如承诺、信任与和谐)正逐渐展现其重要性,他们的态度甚至对全球战略的效率产生了关键的作用力③。这种现象促使很多研究跨国公司的学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程序公正性在全球战略的决策过程中,是否也具有重大影响力。为此,他们将程序公正性观点运用于跨国公司的研究,逐渐为程序公正性理论开辟了又一新的研究领域。

最著名的当属Kim和Mauborgne的研究,他们将程序公正性的概念运用到了母子公司战略计划过程中。Kim和Mauborgne认为,程序公正性是指跨国公司动态战略决策过程能被子公司高层管理者判断为公正的程度。并且指出,在实施全球战略时,跨国公司实行程序公正性可以增加子公司对于最终战略决策的顺从度,提升其收集、解释和整合战略性信息的能力,以及改善母子公司的组织绩效。他们还指出,全球战略的实施要求跨国公司全球网络各节点进行有效率、有效果的交流,以全球协调的方式快速行动,并且还要求子公司为整个跨国公司作出贡献④。国内学者元利兴和宣国良也在程序公正性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战略关系,并构建了基于程序公正性和战略自主性的子公司战略分类模型⑤。

虽然目前在研究跨国公司的文献中涉及程序公正性的并不多,但诚如Prahalad和Doz所言,正当的程序在未来可视为全球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因素。因此,程序公正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更可以预见,未来相关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二、寻求反馈性行为理论

绩效反馈作为组织中一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个体通常是主动地从其他人那里(同伴、下级或上级等)去寻求,而不是消极地坐等。这里我们把个体主动地获得反馈信息的行为称为寻求反馈行为(feedback seeking behavior,简称FSB)⑥。通过寻求反馈,个体能够获得信息去增进他们的绩效,减少他们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并且能学习新的工作中的规则。Ashford和Cummings提出,对寻求反馈成本的感知是寻求反馈行为决策中的首要决定因素。寻求反馈的成本主要有三种:努力的成本、面子丢失的成本和推论成本。并且,Ashford和Cummings还提出个体寻求反馈的动机有竞争、自我评估、减少不确定性和校正误差等。个体的动机因素越多,就越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求反馈信息。依据不同的动机因素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寻求策略:一种策略是监控(观察环境和其他人来获得反馈信息);另一种策略是询问(直接请求其他人给予反馈信息)⑦。

首先把寻求反馈性行为理论和跨国公司联系在一起的是Gupta。他指出,尽管学者们都很关心跨国公司内部的控制机制,但他们都忽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可作为跨国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互补现象——子公司自我调整行为。他提出并测试了子公司自我调整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寻求反馈行为的绩效导向的决定性。通过控制和询问两种寻求反馈策略,Gupta等人分析了组织情景(Organization context)对子公司高层经理寻求反馈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得出:被研究的子公司同跨国公司内部的其余网络整合的越多,子公司高层经理参与公司社会化机制就越多,寻求反馈行为的两种形式就越频繁。并且,当子公司高层经理同母公司经理交流更频繁时,通过控制策略的寻求反馈性行为就越常见⑧。Wilhelm Barner-Rasmussen在Gupta研究的基础上,对子公司高层经理的寻求反馈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又作了补充,指出信任和金钱激励也是其寻求反馈行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并且Wilhelm Barner-Rasmussen认为,随着子公司资源和能力的积累,子公司在整个跨国公司中日益活跃和积极,寻求反馈性行为理论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受到重视⑨。

三、网络理论

将跨国公司视为网络组织的观点可以追溯到Perlmutter(1969)的全球观点(Geocentric)、Hedlund(1986,1993)的非正统结构(Heterarchy)观点,以及最著名的Bartlett和Ghoshal(1989)跨国公司的网络观点⑩。Bartlett和Ghoshal对大量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后认为,跨国公司可定义为不同组织单元之间的一个交互关系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公司总部和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它们共同根植于包括与跨国公司的不同运营单元必须相互作用的所有单元,如顾客、供应商、监管者与竞争者等所组成的外部网络(11)。在这一结构中,分布在全球的更加专业化的组织单位被联结在一个经营的组织网络中,帮助公司实现效率、地方响应性和学习能力的多重战略目标。跨国公司网络是介于公平交易市场与层级制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市场与层级制的结合,是一种中间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通过能力互补与知识加强,以降低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企业之间当然也存在竞争,但竞争在这里更多的是寻求在网络中的定位。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管理者或企业家可通过它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定位(12)。

大部分的子公司领域的研究都倾向于采用网络理论。在过去十年里,网络理论被很明确地运用到跨国公司的研究中,例如Gupta 利用网络理论探讨了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流动(13),Birkinshaw的名作《跨国公司的进化和子公司的发展》也是运用网络理论,他强调了子公司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子公司地位和角色的演进(14)。子公司运用网络理论的优势就在于,它从一个附属的实体转到了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同外部和内部的参与者相联系,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等等。对于那些研究子公司如何进化和子公司同其他参与者的关系的学者来说,网络理论占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它经常作为单纯的描述性的方法使用,这使它缺少了可信度,作为一种理论就降低了它的说服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研究中,为了挖掘出网络理论的潜力,就需要按照更正确的方法使用它。Birkinshaw认为,如果把它跟现在流行的社会资本理论联系起来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15)。

四、内部市场理论

企业内部市场化就是在企业内部各个单位能够像在外部市场上一样进行买、卖,开发新产品或劳务。所有单位都必须对自己使用的资源负责。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来完成目标不受限制。在理想情况下,企业内的每一单位都被看作是小型的、分立的公司,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它们集合组成父母公司。所有的单位都有从事企业内部交易或企业外部交易的自由,这一点是内部市场与传统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16)。William E.Halal认为,内部市场是一种新的管理基础,尤其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他指出了内部市场化具备的三个原则:(1)组织从层级制到内部企业单位的转变。内部市场把组织单位重新定义为企业的等价物——内部企业,他们服务于内部和外部的客户,并接受组织的绩效控制;(2)注重战略计划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内部组织单位通过市场的力量作出决策,但在组织内部要建立一个绩效测量、财务激励、交流系统、企业文化和其他大范围的公司框架,使得组织的行为可以被调节、控制,当内部市场失效时,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3)领导阶层致力于培养内部的协同。在内部市场里,CEO可以放弃他们大部分正式的权力,但他们要引导组织,例如确保责任,解决冲突,鼓励合作,组建联盟,提供灵感和其他的战略引导形式,以使这个内部市场成为更多产的团体(17)。

在跨国公司领域首先在这方面作出尝试的是Birkinshaw,Birkinshaw 在子公司自治和主动性的研究中就运用了内部市场的理论框架(18)。他认为,公司的企业家精神在大型的跨国公司的商业发展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角色。他尤其指出了子公司在内部的主动性,他把跨国公司看作一个网络组织,而网络组织的成长跟子公司的主动性有关,他提出了一个内部市场的理论框架来理解网络组织如何运作。为了提高内部市场的效率,获得网络绩效最大化,他评估了内部主动性的成本和收益,指出被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接受的子公司适度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而不是全部决策都要由母公司指令。在《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战略》中,Birkinshaw也把跨国公司设计为一个内部市场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子公司之间为了特权而相互竞争,但他也指出,内部市场理论是否会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尚不可知(19)。

五、资源基础论

资源基础论目前是战略管理领域占有主导地位的概念范式,对于跨国公司的研究同样也具有巨大的潜力。资源基础论的学者们认为,企业是“在行政协调下的一束资源”,而其中两项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尤为重要:一是知识的学习和创造,这是通过专业化、团队作业、R&D等活动,在企业运营中不断总结、积累而获得的, 对它的有效运用就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家精神,包含冒险、创新、进取等精神,它渗透在骨干队伍中,并非企业主一个人的。企业的成长和扩展,直至走向国际化,都是上述内生资源优势作用的结果,企业跨国经营的产生是由企业内在的成长机制决定的(20)。

葛京指出,以资源基础观分析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活动,可以认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本质不是为了克服市场缺陷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问题,而是为建立能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的企业网络体系所进行的主动的战略选择(21)。

传统的国际商务研究强调母公司如何发挥其所有权优势、企业专用资产优势,“自上而下”地给子公司提供能力。而现实中,子公司也可以在跨国公司专用资产优势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少有涉及。不过在资源基础论的推动下,这种情况近期已有很大改观。Birkinshaw研究发现,子公司自身形成的独特能力推动了子公司的成长,而这种独特优势来源于子公司的企业家管理资源,不是由母公司直接提供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子公司的能力仅局限于本地,而不是在全球充分运用的话,所谓的代表整个公司的利益,实际上只是代表了“一己之利”(22)。Gupta的研究认为, 子公司管理者促进对外知识转让的努力只有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才会成功:一是激励与转让相容;二是当目标单位(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有学习动机时。总体而言,资源基础论有关子公司能力形成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跨国公司内部能力的流动,并不一定是单向地从母公司开始的,子公司的主动性学习会促进更多的知识流动(23)。

很明显,资源基础论假设资源和能力能够在单一公司内部产生和拥有,但是在跨国公司内部,根据他们竞争优势的潜力,一些可能在母公司领域拥有,而另一些可能在子公司领域拥有,如此问题就不是单一的分析母公司或子公司层面了,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组合和影响他们。因此,这种方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六、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是过去20多年里契约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代理理论着眼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即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上市公司里,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CEO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不一致时,执行人员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可能会损害股东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在代理理论看来,人的有限理性和自利性使其具有天然的偷懒和机会主义动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Eunmi Chang认为代理理论也存在于跨国公司中。在跨国公司里, 代理关系存在于母公司(委托人)和子公司(代理人)之间,母公司在子公司投资资金和资源,子公司为母公司的利益工作。这一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代理成本包括子公司采取的任何可以提高其自身利益的决策对集团造成的损失。由于海外子公司在一个与母公司截然不同的文化、语言和政治及法律环境中经营,因此Eunmi Chang认为,这种代理成本更可能存在于跨国公司和他的国外子公司之间,且代理关系比纯粹的国内企业更为复杂,由此导致的控制问题也更复杂。Eunmi Chang运用代理理论和比较国家文化的框架,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在韩国的子公司被其母公司控制的类型和程度的决定因素,发现跨国公司的两个特征——跨国公司的所有权程度和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国籍——影响着它们所运用的控制:跨国公司的所有权程度影响了控制的程度,其国籍影响了控制的类型(24)。

代理理论实际上是从层级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委托—代理关系的,在跨国公司中是将总部—子公司视为简单的层级关系,但在如今子公司与其他实体之间存在广泛联系且相互依赖的网络中,这种理论基础就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六种新理论的比较

理论基础MNC领域研究侧重 主要贡献者主要贡献 评价

程序公正子公司经理对母公 Kim; 研究了母子公司经理层之间存在 MNC领域运用较少,

性 司战略决策的态Mauborgne的观念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战略 有待推广

度,母子公司关系

制定和母子公司关系的影响

寻求反馈子公司自我调节行 Gupta研究了子公司高层经理寻求反馈 适用范围较狭窄,有待

行为为 性行为的决定因素 开发

网络理论网络之间的联系、 Brtlett; 研究了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流动、

经常作为单纯的描述

子公司角色Gupta;

子公司的角色及其演进 性的方法使用,缺少可

Birkinshaw信度

内部市场MNC内部的自治和

Birkinshaw

研究了子公司的自治和主动性,内

跨国公司作为内部市

理论竞合研究

部子公司间的竞争 场不易管理,是有争议

的理论

资源基础MNC的全球战略、

Birkinshaw; 研究了子公司能力的形成和子公 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论 竞争优势、子公司 Gupta司的成长,MNC内部能力的流动

发展

代理理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 Eunmi;

研究了海外子公司被其母公司控 把母子公司视为层级

控制,母子公司关 Chang制的类型和程度的决定因素 关系,某种程度上缺乏

系 说服力

七、结论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跨国公司行为理论在最近几年的新进展。对于这几种新理论的出现,我们可以总结出跨国公司研究的一些新变化:(1)跨国公司的研究重点放到了子公司层面,尤其是母子公司关系(程序公正性、寻求反馈行为、代理理论)和子公司发展问题(网络理论、内部市场理论、资源基础论)。研究焦点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子公司成为母子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Ghoshal(1987)认为国家之间差异是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子公司可以对跨国公司作出积极贡献。此外,子公司所在区位特征对于提高母公司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子公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使其日益受到重视。(2)跨国公司结构从层级制到非正式机制的变化。在跨国公司研究的初始,子公司只被看作母公司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的决定权,子公司成立的目的,主要在于配合实现母公司的整体战略,节约交易费用,以确保跨国公司的生存及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但从最近几年跨国公司行为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MNC被视为松散组合个体间的网络, 而不是层级组织。这种松散的联结,给予了子公司自行发展自身独特资源和能力的自由,故企业的优势不一定是由母公司决定(Rugman & Verbeke,1992)。(3)子公司朝着更为自治的模式发展的变化。随着子公司逐渐成熟,累积了一定的资源与能力,子公司的角色由原来的从属地位,变得更为积极和主动,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这种自治和自主的行为越来越成为子公司发展和增长的动因,而其发展和增长又助长了其自治的欲望和行为(25)。

从上表几种理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程序公正性常用于母子公司经理层之间存在的观念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结果的研究,但这种理论还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运用得较少,还有待推广。寻求反馈行为作为子公司自我调节行为的构成因素,只能被间接地用于跨国公司的研究中,因此其运用范围较狭窄,还有待开发。内部市场理论侧重于内部组织单位自治和竞合的研究,但统一所有权下的内部市场不易管理,容易造成混乱,因此这是一种有争议的理论。网络理论多用于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资源的流动的研究,这种理论运用比较普遍,但其经常作为单纯的描述性的方法使用,缺少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如果能和社会资本理论结合运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6)。代理理论用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研究,但它把母子公司视为了简单的层级关系。资源基础论注重全球竞争优势的产生和整合,而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资源基础论对于跨国公司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其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总之,这些理论基础在跨国公司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早期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发展,弥补这个缺憾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资源基础论和网络资本理论(网络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结合)对于跨国公司尤其是子公司的研究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催生新的观点。

注释:

① 葛京:《跨国企业集团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元利兴、宣国良:“程序公正性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战略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期。

③⑤ 元利兴、宣国良:“程序公正性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战略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期。

④ Kim,W.C.,R.A.Mauborgne.“Implementng Global Strategies:The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pp.125~143.

⑥ 冯明:“组织中个体寻求反馈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7期。

⑦ Ashford S.J.Cummingss L.L..“Feedback as an individual resource:Personal strategies of creating informa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83,32:pp.370~398.

⑧ Gupta,A.K.,Govindarajan,V.& Malhotra,A..“Feedback-seeking behaviour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pp.205~222.

⑨ Wilhelm Barner-Rasmussen.“Determinants of the feedback-seeking behaviour of subsidiary top manager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3(12):pp.41~60.

⑩ 杨桂菊:“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角色演化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12) 逯明明:“浅析作为交互组织网络的跨国公司”, 《中国管理传播网》2004年第3期。

(13) Gupta,A.K.,Govindarajan,V..“Knowledge flow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pp.473~496.

(14)(15) Birkinshaw,J.,Hood,N..“Multinational corporate evolution and subsidiary development”.New York/London:Macmillan/St Martins Press.1998.

(16) 刘洪:“组织结构变革的复杂适应系统观”,《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7期。

(17) William E.Halal.“From hierarchy to enterprise:Internal markets are the new foundation of manag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4,8(4).

(18) Birkinshaw,J..“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Network Organizations:How Subsidiary Initiative Drives Internal Market Efficiency”.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16(3):pp.355~364.

(19) Birkinshaw,J.,Hood,N..“Multinational corporate evolution and subsidiary development”.New York/London:Macmillan/St Martins Press.1998.

(20) 王晓辉:“西方跨国经营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7期。

(21) 葛京:《跨国企业集团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2) Birkinshaw,J.,Hood,N..“Multinational subsidiary evolution:capability and charter change in foreign-owned subsidiary compan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pp.773~795.

(23) Gupta,A.K.,Govindarajan,V..“Knowledge flow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pp.473~496.

(24) Eunmi Chang.“Control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Case of Korean Manufacturing Subsidiaries”.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4):pp.541~565.

(25) 徐金发、张慧:“跨国公司子公司研究的演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

(26) Birkinshaw,J.,Hood,N..“Multinational corporate evolution and subsidiary development”.New York/London:Macmillan/St MartinsPress.1998.

标签:;  ;  

跨国公司行为理论解读的新进展_代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