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之二论文,对策论文,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一般而言,矿产资源丰裕度低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高;矿产资源丰裕度高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高(见表5)。
表5 各地区知识与矿产资源丰裕程度类型(1998年)
知识资源丰裕程度
低水平中下水平 中上水平 高水平
丰富 山西(中下)
内蒙古(中下)
宁夏(低)
青海(低)
矿四川(低)
产云南(低)
资新疆(中上)黑龙江(中上)辽宁(中上)
源贵州(极低)
丰 一般 甘肃(低)
陕西(低)
裕 不足 安徽(低)
河北(中上)
程河南(低)
山东(中上)
度湖南(中下) 吉林(中下)
江西(低)
西藏(低)
匮乏 广西(低)
湖北(中下) 海南(中下)
浙江(高) 北京(高)
天津(高)
广东(高)
江苏(高)
福建(高)
上海(极高)
注:括号中为各地区的人均收入类型,极低收入组人均GDP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低收入组在50%~75%之间;中下等收入组在75%~100%之间;中上收入组在100%~150%之间; 高收入组在150 %~300%之间;极高收入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0%。矿产资源的丰富地区是指45种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的人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地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100%; 不足地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75%;匮乏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
相当部分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山西的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9倍,内蒙古为4.7倍,宁夏和青海为3.2倍,四川为2.5倍,云南为1.4倍,黑龙江为1.3倍。而东部沿海地区除辽宁以外均属于资源匮乏地区(9个省市)和资源不足地区(2个省市),其中福建、浙江和上海人均矿产资源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0%。除山东、广西外的东部沿海地区知识资源十分丰富。
各地区对不同的资源丰裕程度有较强的依赖性。一般而言,矿产匮乏的省份更多依赖于开发利用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开放程度高,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能力强;而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则更多地依赖于开发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开放程度低,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贸易的能力低下。因而,矿产资源匮乏而知识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属于高收入组;相反,资源丰富而知识资源匮乏的地区大多属于低收入组或中下收入组。在计划经济条件之下,矿产资源丰富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市场需求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之下,矿产资源丰富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
西部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对现有的知识资源利用能力低下。因而,西部开发的未来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西部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同时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要素。
第四,一些决定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性知识能力指标的地区差距更为显著,中西部地区面临在新的知识时代和信息革命中大大落伍的危险。
综合知识发展的三类指标中,恰恰是在最为核心的获取知识能力上差距最大。这其中又以国际收录论文指标差距最大,相对差异系数达到279%,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超过2300。
1994年开始商业使用的国际互联网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网络经济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克服区位上的不利局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西部在新的一轮信息革命中明显落后。在交流知识能力指标中,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指标上差距最大,相对差异系数为187%,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之比为259。199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676755户,其中东部515741户,占全国总数的76.24%; 中部合计127741户,占全国总数的18.88%,比广东一个省数量(128323户, 占全国总数的18.96%)还低;西部合计33061户,同北京(33002户, 占全国总数的4.88%)的数量相当,仅占全国总数的4.89%(注:引自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邮电统计资料(1998年12月)》,1999年1 月10日。)。
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全国平均水平为5.42,东部平均水平为10.17,中部为2.90,西部为1.16。东部为中部的3.5倍,为西部的8.8 倍。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0 %的省份全部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海南、江苏、福建和浙江。从各个省份来看,差距更大。全国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最多的是上海,达到每万人口69.95户,最少的是贵州,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仅为0.27, 前者为后者的259倍! 这一差距也大于东部和中西部在报纸和电话等信息交流途径上的差距。说明新的信息技术固然给后来者追赶先行者提供了机遇,但是,如果后来者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这种机遇,结果将会造成知识差距进一步拉大。
吸收能力指标中反映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情况的万人口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为关键。但吸收知识能力指标中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差距最大。1997年,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中部和西部分别只相当于东部的72%和64%。最高是北京,为每万人口155.6 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是最低的贵州(10.82)的14.4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 %的地区有贵州、青海、云南和西藏,全部为西部落后地区。东部发达省份(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江苏和浙江)每万人口成人高校在校人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每万人口有167.4人就读于成人高校, 为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22人)的7.6倍,为最低的西藏(每万人口0.9人)的182倍。 这一数值要高于这两个地区在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平均在校人数上相差的倍数(约12)。
四、知识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形成各地区知识发展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极为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原因。知识发展战略是一项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一个地区的投资能力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然造成知识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见,知识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计算表明,综合知识能力指数同人均GDP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2。例如,福建在1978年人均GDP居全国倒数第7位,1998年上升至第6位,同年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第5位; 青海在1978年人均GDP大大高于福建,在全国居第7位,到1998年下降至第24位,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29位。
我们以教育为例更明确地证实了这一点。以各地区教育总经费占当地GDP的比例来衡量其投入的意愿,以GDP总量来衡量其投入的能力。显然,中西部地区投资教育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1997年,中西部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4%和3.88%,高于东部3.12%的水平。 但是由于其经济总量水平所限,中西部的人均教育经费只有165.29 元和147.97元,分别只相当于东部(276.20元)的60%和54%。这种投入上的巨大差距必然导致各地区吸收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
此外,分析知识发展指数同人均GDP指数的弹性也发现, 如果两个地区1998年的人均GDP指数相差1个百分点,则1998年的知识发展指数就会相差1.22个百分点。
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途径发现,人均地方政府支出、人均投资和人均消费中,后两者同知识发展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见表6)。其中又以人均消费对知识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 知识发展指数同人均消费指数的弹性系数达0.85~1.18,意味着如果两个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指数每相差1个百分点,则知识发展指数将相差0.85到1.18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通过增加人均消费, 提高人们对同知识发展相关的货物和服务的购买能力,增加人们对提高知识能力的需求,从而提高知识发展水平。
表6 各地区知识发展指数方程(1998年)
协议投资
1979~1997 1991~199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3.26.3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1.3
10.0
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 60.3
70.2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12.4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01.0
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 0.30.9
其他行业
22.89.2
第三产业合计 100.0 100.0
实际投资
199719981997199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17.014.813.712.2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2.0 8.511.6 8.7
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 57.962.359.469.3
房地产业40.542.942.947.4
社会服务业 17.419.416.521.9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0.9 0.9 1.6 0.7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0.5 0.1 0.6 0.5
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
其他行业11.813.313.1 8.5
第三产业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注:方程1~4均为线性方程:开放度指标为FDI占GDP比重,其余各变量都取自然对数。括号中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显著性水平为90%;#表示显著性水平为95%;其他小于90%。
资料来源:同附表1。
人均投资水平的知识发展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知识发展指数同人均投资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26到0.53。它主要通过投资于知识创新和投资于同知识发展相关的货物和服务的供给(包括教育和通信基础设施),从而提高一个地区的知识发展能力。此外,投资于先进的生产设备,也由于其技术外溢性,有利于知识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同人均消费指数的影响相比其作用要小些。原因可能是目前的投资主要还是用于对“硬件”的投资,如厂房、设备,而不是用于增加对提供知识发展相关的软件投资,如R&D、技术引进、教育和通信基础设施等等。
政府地方支出同知识发展的相互关系不显著,甚至有可能为负作用。说明目前经济发展对知识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个人消费支出和扩大投资两种途径,现有的政府支出对于促进知识发展没有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可能是因为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相当于人均GDP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致。
第二,知识发展模式。不同的知识发展路径直接影响知识发展的效率。不同的模式决定了发展的路径。以各地区的知识生产能力为例,明显地表现出以北京为代表的以创造国际收录论文为中心的“追求国际领先”型知识生产模式和以广东为代表的以创造专利特别是实用新型专利为中心的“直接创造财富”型知识生产模式。
知识生产的导向同知识生产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一个地区将主要的知识资源用于“追求国际领先”型知识生产,还是“直接创造财富”型知识生产,对于其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后一种知识生产导向更注重知识的市场价值,注重通过技术创新,使得知识生产能够直接地转化为企业的市场利润。广东在专利上,特别是在外观设计上的巨大的优势,正是这种知识资源配置的结果。相比之下,一些省份,如辽宁、吉林和陕西,知识生产的人力资源强于广东,但是生产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要弱于广东,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有效地配置知识生产资源,没有将有限的知识资源主要用于“直接创造财富”型的知识生产,致使知识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低。这一点再一次说明TFP 的结构效应和知识效应共同作用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分析各省份1978~1998年期间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也证实了这种联系。20 年中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两位数的5个省份: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和浙江, 除江苏两种类型的知识生产水平相差不大外,其余4 个省份都是专利生产能力远大于国际收录论文的生产能力。较快的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知识发展,这样就形成知识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有利于知识发展。
第三,开放程度。政府在发展知识能力的进程当中并不需要时时充当投入者的角色,它可以建立一种更为广泛的参与机制,增加知识发展进程的开放度。这种开放不仅是对外国的开放,还包括对国内不同主体的开放,如对外地区、对民间组织、对私人的开放。东部在知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开放程度都大于中西部地区,从而吸纳了更多主体的参与。在知识生产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大于中西部。以科技经费投入为例,东部省份企业科技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为34.3%,高于中部30.6%和西部25.8%的比重。在教育中,东部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1.58%)也要高于中西部的比重(分别为0.77%和0.63%)。
事实上,东部知识发展水平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较高的对外开放度。以FDI为例,1998年,中国各地区吸引FDI的能力是东部远远高于中西部,全国FDI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东部省份获得的FDI占全国总量的87.2%,中西部分别只有9.8%和3.0%。广东省吸收的FDI 占全国总量的1/4以上,相当于中西部19个省份的总和的2倍多。广东、 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占全国总量的63.3%,排名最后的5 个省份仅占全国的0.18%。
东部地区人均FDI为77.83美元,中西部分别为10.04美元和4.83 美元。中西部省份人均FDI全部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东部省份人均FDI全部高于中西部省份水平(见附表1)。
我们以FDI占GDP的比重衡量的对外开放度代人回归方程发现它对知识发展指数有很强解释力,知识发展指数对开放度(单位为%)的弹性系数达到0.04,意味着如果两个地区的开放度相差1个百分点, 其知识发展指数将相差0.04,即4个百分点(见表6)。这进一步证实了上面的论述。
此外,对外贸易也有类似的效应。增加对国外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无疑可以从其中学习到最新的知识。通过对外出口也可以使国内企业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和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它必须增加其知识能力。
第四,政府作用。从上面对知识发展同经济水平的相关性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地方政府支出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同知识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可见地方政府通过支出缩小知识发展差距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不仅如此,中央政府的一些宏观政策还造成知识能力发展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也导致知识发展差距。如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差异系数为92.8%,而每万人口地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相对差异系数为42.9%。说明各地区部属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的差异大于地方高等院校。此外,分析地方院校在校学生数占当地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的比重也有同样问题:越是万人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少的地区,地方高等院校学生比重越高。
五、缩小各地区知识差距的战略
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战略性的发展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反之,战略性的发展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注:胡鞍钢,《知识与发展:中国新的追赶策略》,《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为推动知识促进发展的进程,国家必须制定知识发展战略,并且应当把缩小地区之间的知识差距,进而利用知识促进地区发展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全球化条件之下我们所面临的战略挑战和战略机遇。而且,如前面所论述的知识要素只是TFP中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 还必须注重知识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资源作用。因而,我们提出的知识发展战略框架是:利用全球化的知识溢出效应,发挥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效应,体现政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服务者职能,缩小知识发展差距,以知识促进发展。
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在制定和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中:
确立本地区知识发展目标。知识资源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发展瓶颈是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各地区政府应当确立知识战略目标,以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发本地区最大的发展资源或者打破本地区最大的资源瓶颈。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制定缩小知识差距所需的基本服务(包括基础研究、教育、信息等)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人民均等化地提供获得这些服务的机会,保证公民能够得到这些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应像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基本发展目标一样,将保证本地区公民获得必需的知识能力作为基本发展目标。
促进更多参与。政府作为知识发展战略的推动者,一方面要推动对知识发展的需求,同时必须推动与知识发展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在推动同知识发展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上,并非要求政府包打天下,而是必须通过开放,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市场化的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上的引导,吸收公民个人、国内民间部门和国外组织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保证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更有效地满足公民的需要,更大范围地增进公民的福利。除了有巨大外溢性的公共物品,如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基础信息网等国家必须增加投资或通过财政转移对落后地方提供这些基本服务给予支持外,许多竞争性的同知识发展相关的商品的提供应当向社会开放,包括应用R&D、高等教育、 竞争信息产业部门,促进国内民间部门以及外资的进入。事实上,随着知识转化的加速,一些原来视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如基础R&D 也变得有利可图,私人部门越来越愿意在这些方面投资。
加强监督和管理。政府必须保证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为在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性。政府对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交易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并不一定总是需要政府亲自去实施监测和评估。在制定标准、加强监督和执行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社会的参与:授权民间组织对增进知识发展的商品和服务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提供者自己披露有关的信息。
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
第一,改革R&D体制,提高生产知识的能力;开放市场, 增加从外国或外地获取的能力。中西部必须调整国有R&D研究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R&D体制,增加全社会对R&D的投入,提高R&D机构生产知识的效率。 保留和资助一小批精干的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R&D机构,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等竞争方式对这些研究进行投资;鼓励民营R&D机构发展; 鼓励外资兴办R&D研究中心,从而增加本地区生产知识的投入总量。 鼓励一批技术创新R&D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或者公司化改组, 或者形成新型科技企业,或者与企业集团结盟,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各类R&D 机构公开竞争国家或地区科学基金、政府资助高新技术开发项目、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科技三项费用。
充分发挥中西部现有科技人员的潜力和作用,提高技术人员生产知识的效率。鼓励本地区科学家与外地或外国科学家合著科技论文;鼓励科技人员与外地科技人员合作申请专利,提高专利发明人的私人收益比例;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合研究与开发,加速成果转化。
确定R&D投资优先领域,增加生产“创造财富”型知识的导向性。政府对知识创新R&D应集中于在那些具有社会与经济效益的领域。 本地R&D机构的知识生产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应集中于电子产业、软件产业、通讯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和中药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充分利用海外或外地的人才资源。鼓励外地的原籍院士、教授、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海外的原籍侨民、投资家、留学人员不定期返回本地传播知识、转让技术、交流信息,提供各种获取外地或外国知识的机会。
实施更加开放的策略,增加对外经济交往,创造优势,吸引外地和外国资金,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中西部地区除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在投资服务和环境上同国际惯例接轨,对外地和外国企业实施国民待遇,进而吸引外地和外国投资。通过与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的企业的合作,加强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二,加速发展教育,提高中西部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的提高。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援助,迅速普及基础教育,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应进一步增加对中西部的教育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可以吸收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妇联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直接补助落后地区的孩子的受教育费用。鼓励东部初等教育能力过剩的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在保证基础教育入学率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提升教育质量,小学严重存在“入学率很高,但所学甚少”的现象(注:World Bank,The Vision:Quality-Education for All,1999.), 必须保证落后地区教育质量。
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加速发展中西部中等教育一方面是要迅速打破高等教育规模偏小这个制约中等教育大发展的瓶颈,提高普通中等学校入学率。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毕业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此外,在农村地区开办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学校,提升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使之能够以一技之长获得增加收入的能力。
放开高等教育市场,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打破国有部门垄断高等教育市场的局面,发展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学校模式,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吸收民间力量和外国资金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改变现行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允许不同类型学校公开、公平招标竞争。
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跨区域“开放式”大学。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局应优先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开放式大学所需的条件,包括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大学,利用卫星和因特网来传播教育内容,使得分散的中西部地区的学习者可以享受东部教育资源的外溢效应。
第三,加快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扩大公民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知识交流途径。国家和地方应当增加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村村有条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国家和地方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应当增加各类知识特别是对当地适用的生产和生活技术知识的节目,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知识的应用。
加快电信产业开放,引入竞争,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发展的“蛙跳效应”。国内外利用新技术的经验都证明,在技术发展历史中,新技术从开始采用到普及的周期越来越短,落后的地区可以利用其没有沉没成本的优势,采用最新的技术迅速实现对先行地区的追赶,我们称之为“蛙跳效应”。广东在电话的发展上就成功地实现了对北京、上海和天津的追赶。国家信息产业部应当优先帮助中西部地区制定电信发展规划,特别是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并增加投资。在实施的过程之中,引入竞争,采用最新的技术,实现在知识交流途径上的追赶。特别是加快中西部社区或公共部门入网,使得中西部更多人口能够分享使用网络的机会。中小学校应当迅速提高网络普及率,培养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增加利用网络知识和吸收知识的能力。
为贫困地区和穷人提供更为方便的通讯系统。政府对小城镇、边远地区、山区提供电话网络安装、各类学校电脑网络、无线通讯技术提供专项补助资金,提高这些地区人口电话普及率和各类学校电脑普及率。
地 区 地区编号 百万人口专利数 百万人口国际论文数[a] 人均FDI
(件/百万人口) (篇/百万人口) (美元/人)
北京1 304.98438.20 174.00
天津2 108.88 73.04 220.86
河北3 31.82 2.56 21.75
山西4 20.30 4.32
7.71
内蒙古 5 22.30 1.24
3.87
辽宁6 76.06 19.85 52.69
吉林7 39.75 28.18 15.48
黑龙江 8 40.21 9.30 13.95
上海9 159.43157.38 246.00
江苏
10 52.73 26.16 92.34
浙江
11 100.31 15.64 29.58
安徽
12 15.09 10.69
4.47
福建
13 70.26 7.15 127.68
江西
14 18.25 1.19 11.09
山东
15 46.70 5.05 24.92
河南
16 19.35 1.71
6.62
湖北
17 21.42 15.93 16.47
湖南
18 24.96 7.94 12.58
广东
19 149.90 8.06 168.28
广西
20 18.25 0.73 18.95
海南
21 31.74 0.27 92.54
重庆
22 20.00 8.40 14.09
四川
23 23.21 8.42
4.39
贵州
24 11.43 0.66
1.24
云南
25 20.08 2.65
3.52
西藏
26
3.97 0.40
0.00
陕西
27 31.40 29.56
8.35
甘肃
28 13.85 18.54
1.53
青海
29 12.33 0.80
0.49
宁夏
30 17.84 0.19
3.45
新疆
31 26.45 1.20
1.24
全国
32 44.61 15.88 36.73
地 区 万人口高等学 万人口中等学 小学入学率[b] 人口平均受教
校在校学生数
校在校人数 (%)
育年限[c]
(人/万人口)
(人/万人口) (年)
北京
170.93674.89 99.95 9.50
天津82.18716.81 99.99 8.37
河北21.98737.80 99.79 7.17
山西24.00647.34 99.65 7.68
内蒙古 18.11628.22 99.40 7.18
辽宁47.92540.70 99.38 8.10
吉林44.59598.91 99.56 8.03
黑龙江 33.17635.42 98.82 7.86
上海
112.79667.05 99.97 8.89
江苏37.03550.34 99.84 6.91
浙江25.48586.29 99.88 6.81
安徽16.97623.99 99.72 6.56
福建25.81753.93 99.77 6.73
江西22.45632.86 99.56 7.05
山东20.46732.73 99.62 6.50
河南15.71650.41 99.60 7.10
湖北35.57606.01 99.62 7.22
湖南24.09594.12 98.55 7.22
广东25.91659.86 99.77 7.50
广西16.57600.77 98.54 6.61
海南17.97557.12 99.39 7.21
重庆27.19412.70 95.74 6.60
四川17.89393.63 96.19 6.57
贵州11.63398.69 97.38 5.85
云南15.05421.47 98.36 5.79
西藏13.68197.89 78.20 3.50
陕西41.40593.79 99.25 7.07
甘肃21.44475.33 97.68 6.13
青海17.28436.05 90.46 4.69
宁夏21.03587.62 96.70 6.45
新疆26.74625.15 96.58 7.51
全国27.65595.45 98.92 7.01
地 区人均订阅报纸 电话普及率 万人口互联网用
份数(份/人)
(%)户数(户/万人口)
北京113.06 25.1426.49
天津 26.46 17.3114.91
河北 14.12 6.14 2.54
山西 14.02 4.89 1.30
内蒙古
11.88 5.35 0.62
辽宁 13.28 11.47 5.55
吉林 17.18 9.10 2.39
黑龙江
12.78 9.04 2.93
上海 86.86 29.4569.95
江苏 26.29 10.44 9.73
浙江 21.57 11.26 8.47
安徽 11.09 4.45 1.06
福建 17.40 10.53 9.39
江西 11.93 4.59 1.84
山东 12.70 5.96 4.51
河南 10.98 4.75 4.63
湖北 20.75 6.88 5.71
湖南 14.81 4.86 2.09
广东 17.96 13.4117.96
广西 10.10 3.39 2.26
海南 18.67 5.7612.17
重庆 10.05 5.04 1.92
四川 9.71 3.30 0.29
贵州 8.54 2.18 0.27
云南 9.60 4.54 0.98
西藏 12.95 2.34 0.58
陕西 15.62 5.06 3.88
甘肃 11.62 3.78 1.26
青海 12.80 4.43 0.83
宁夏 8.54 6.97 1.14
新疆 18.66 6.84 0.80
全国 16.29 7.00 5.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
注:a.为1996年数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8年)》, 第188页。b.为1997年数据,《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1997年)》,教育部会计计划建设司,1998年,第73页。c.为1997年数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附表2 各地区人均矿产资源、人均GDP指数和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及排名
地区 矿产资源 人均GDP 知识发展
指数排名 指数位次指数位次
北京28.0 22 287.68 2
606.05 1
天津27.7 23 219.25 3
283.70 3
河北72.9 14 101.08 1175.69 15
山西
791.9 1 79.48 1764.27 18
内蒙古 467.8 2 79.70 1656.59 25
辽宁
127.7 7 143.29 8
126.69 8
吉林40.5 19 92.68 1499.53 10
黑龙江 126.7 8 117.47 1084.63 13
上海 0.5 31 440.91 1
529.03 2
江苏12.2 28 156.93 7
154.55 6
浙江 2.7 30 174.92 4
122.71 9
安徽70.4 15 71.75 2
257.69 24
福建 7.7 29 158.04 6
156.48 5
江西31.0 21 69.27 2361.04 21
山东58.5 16 126.92 982.05 14
河南51.0 17 73.02 2163.74 19
湖北14.3 26 98.20 1392.18 11
湖南41.9 18 77.34 1869.72 16
广东14.0 27 174.64 5
213.74 4
广西22.8 25 73.20 2050.88 22
海南25.3 24 91.65 15
127.64 7
重庆 NA NA 73.42 1963.71 20
四川
249.7 5 66.07 2751.49 27
贵州
103.4 10 36.27 3138.32 30
云南
139.3 6 67.97 2548.75 28
西藏37.7 20 56.50 2931.99 31
陕西87.5 13 61.48 2888.05 12
甘肃90.7 12 54.18 3058.32 23
青海
324.1 4 68.35 2444.18 29
宁夏
324.9 3 66.49 2654.70 26
新疆
126.2 9 100.48 1265.85 17
全国
100.0100.00 100.00
资料来源:同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