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道德是指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上层建筑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这一定义应该包含着三个含义: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第二,道德以善恶好坏等作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它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标准和规则;第三,道德在调整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时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而不是靠法律条文和行政命令维持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一定人生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就是道德观。
改革开放以来,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观同以个体为本位的道德观发生了冲突和碰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原则受到挑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既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困惑。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已成为当前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市场经济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市场经济将日益发展和完善,这就必然孕育着市场经济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在经济领域占据主动地位,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道德产生巨大影响。
1.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1)市场经济冲击了自然经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习惯, 我国现代社会是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单一、封闭的自然经济形成了调整社会生活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规范,有的今天仍在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有的则变得僵化、陈旧,成为消极的东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和官本位、特权等级思想等封建宗派色彩的陈腐道德观念,今天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和打破;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正在加强,这些,无疑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道德的更新与发展。
(2)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荣辱观。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社会行为主体在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认识了自我。从而摒弃了保守落后的观念,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时效观念,使行为主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勇于创新,以竞争、效益为中心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推动了全社会乃至全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
(3)市场经济促使道德规范的产生。市场经济的确立, 不仅发展了经济,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新的职业的产生,必然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关系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来调整。以保证这些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这就向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扩大了道德的范围,丰富了道德的内容,促使产生新的道德规范。
2.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这必然对人的理想、道德规范等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刻影响,形成一系列相关效应。除了对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外,也会带来负作用。
(1)道德价值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经济、 文化、思想交流幅度扩大和市场经济环境的熏陶,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理想呈功利化倾向。这种功利化倾向在大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时表现为:在报考入学求学的动机上,从原来的崇名到今天的崇实;在毕业分配的择业意识上,从原来服从国家需要到今天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学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上,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今天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
(2)道德评价标准多维化。长期以来, 我们一贯遵循的道德评价标准是:凡是对社会、对人民、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善,反之就是恶。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泾渭分明。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事物五彩纷呈,目不暇接,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也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种表面上道德评价多维化之下,许多青年学生思想困惑,选择为难,影响他们树立应有的主导道德标准。
(3)道德行为社会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社会现象总要在学校里反映出来。随着信息流通手段和文化手段的日益先进,学校的围墙已堵不住社会浪潮的冲击,通俗文化、社会时尚、经商热潮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校园文化的调色板上显示出来。这些情况,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有很大好处,但也容易使社会的消极因素和短期行为成为左右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如有一阶段在大学生中出现的经商热等现象就是一种反映。
总之,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双重影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限制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是高校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在具有与一般市场经济所共有的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在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这些特殊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使它严格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生活在我们这一时代,要爱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因此,在奉行等价交换原则的时候,必须同时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在鼓励竞争时,必须同时提倡友善的支持和真诚的合作精神,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三是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的等量劳动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收入分配的最一般、最基本的依据,是实现个人对利益的最大追求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统一的基础,收入的积累与流动在总体上应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这在道德上就要求全体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都树立勤劳诚实的劳动态度,努力为社会财富的积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个人的生活富裕辛勤劳动。
高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具体地讲,就是培养政治方向坚定、具有现代才能和品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将社会主义经济对道德的要求具体转化为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使之具有新人的道德素质。
1.具有坚定科学的道德信念。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的道德标准仍然是:以集体主义,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以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为内容的道德要求。处在高层次的大学生理应有更高的要求作为选择行为和分析道德现象的标准,不仅要对是非荣辱等作出正确判断,还应对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选择。
2.具有开拓进取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重视公平和机会均等,还要求人们真正具备现代商品意识,具备竞争、开拓进取和效益等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竞争精神能够塑造人的开拓进取的心理品格和行为模式。它一方面利用人们高尚、勇敢、胜利者的心理,形成一种鼓励拼搏和开拓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引导竞争者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积极主动地迎接现代经济、科学技术的挑战,参与竞争。开拓进取的道德行为方式将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驱动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知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强化服务观念。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包括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开放观念、增强地位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信息观念等,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具有自主自强的道德人格。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或重要功能,就是把人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独立性的人只有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它应具有顽强的道德意志和自主自强的人格,要有独立思考的思想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主地安排其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等。
5.具有“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念。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这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应是义利相统一,即树立功利原则与道义原则、外在功利价值与内在精神价值的统一观念。这种观念不仅超越了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而且坚持了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
6.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思维、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生,应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高尚的道德行为,要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点、选择、约束其活动,树立切实可行的理想目标,在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理想目标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深化。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才能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大学生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奋发努力,求知成人,才能真正成为跨世纪的有用之才,才能成为国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和自我道德修养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形成。
1.学校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不仅要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相一致,而且要成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必要手段和内容。要达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不仅要能“行”,而且要能“知”。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知识。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随意否定必要的道德课程教育,而且应当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别能力和行为的选择能力。
2.环境熏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按系统论观点,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场所及对它能够产生作用的一切条件。对高校而言,教育环境就是整个育人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和条件,是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个人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客观现象的总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养成教育者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校园环境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等硬环境;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貌。
3.社会实践
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从实际生活中养成的。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道德理性仅在课堂上是很难充分表现出来的,只有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完成学校提出的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才能全面综合评价。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军民共建、军训、参观、走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在表现自身道德面貌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的评价,好的得到肯定,不好的受到批评,逐步培养应有的道德素质。
4.自我道德修养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一个人的品行好与坏除了受教育、环境的熏陶和社会实践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修养”二字除了有修身养性、反省、检验的意思外,还包括举止、仪表多方面的陶冶,也包括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两种对立的道德观的斗争,是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等对立道德观念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双方同在一个人头脑中,并由一个主体来进行。道德修养特别强调自觉精神,有了自觉精神,就能严格要求,有了自觉精神,就能持之以恒,就能产生好的效果。因此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应当十分重视。这不仅需要社会大力支持,更需要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