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要素及其在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参与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资源要素及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收益分配论文,资源论文,科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4)01-0083-05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技术是指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在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科学与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科学进入生产领域,是通过技术革新、技术中介而进入的;技术的功能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明显的效益,但它一般是一定的科学理论的转化,所以科学与技术一般是放在一起而讨论的。从资源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资源,技术是一种直接的资源。

一、科技资源要素的特征

(一)科技资源要素的价值创造具有高风险性

科技资源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寻求确定性因素,在非模式化的活动中确定相对稳定的模式,因此,它的成功只能是一种概率。其失败的概率往往高于成功的比例。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最终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短,产品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第一个是成功者,第二个及其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美国硅谷中平均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二)科技资源要素的使用效应具有高收益性和价值评估的复杂性

在经济活动中,高风险与高收益总是同时并存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科技创新有20%的成功率就可以回收科技创新的全部投入并取得相应的利润。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相继成立了风险投资银行,向技术创新提供风险性贷款,促进技术创新。但是,现实中一般又常常出现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关系,这样就使科技资源的价值评估具有相对复杂性,因为技术成果的生产是以智力为主的创造劳动,是信息的构建活动,投入的是庞杂而散乱的信息,生产出来的却是新颖的可以用于明确目的并能与一定物质条件相结合、能产生巨大效益的信息,它与投入的劳动及时间、资金并不具有对称关系。科技成果能否研制成功或能否生产更多的技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研究集体的智力结构等。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三)科技资源使用上一般具有相对超前性或先进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与创造性。飞跃式的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与无形的服务)的开发与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势,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1)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工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提高,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成本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成本几乎为零。(2)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其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其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四)科技资源在外观形态表现上具有潜在性或无形性

科学也是一种无形的知识理论,技术虽然是科学物化后的成果,但技术也只是通过一些物化载体来表现技术本身,技术实际是隐藏在产品背后的一种能力,体现在产品设计、加工以及提供、服务之中,所以从本质上说,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实际上都常常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一种能力或研究的结果,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是一个人头脑中的一个创意等,因此它是无形的形态。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形性,才使得科技资源一方面具有无限扩张性即任何一个科技型企业和持续掌握科技资源的企业都具有无限扩张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具有充分的共享性,即科技资源的无形性使得科技资源不像一般物质资源那样,只能是物理空间上实行换位,而是能够像公共产品一样,被很多人所共享,同时并不减少其中任何一个人可以得到的数量,从而它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使更多的人或组织同时享用科技资源的好处。

(五)科技资源具有集聚社会资源高度粘吸性

科技创新劳动,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具有强大的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往往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动机和粘合剂,处于资源组合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功能及其特征,强有力地吸引着其他的社会经济资源与之结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呈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所特有的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出现了当代的“创业革命”即创业职能的职业化现象与趋势。在当代创业企业中,出资者不仅与经营管理者实现了分离,而且与创业者也实现了分离。事实上,当代计算机、因特网、通信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者在风险资本支撑下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像康柏电脑、美国在线、E-Bay、雅虎等这些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正是创业革命进程的产物与见证。原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克拉克先后成功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担任经营层职务。他不仅不介入企业成立后的营运管理,甚至对技术开发本身,也是只讲创意而不问实施。这样,克拉克成了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他的职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优势,即在于对技术发展方向做出敏锐的判断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创意。

二、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可用增长函数法来测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采用增长函数法,按不同时段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了考察整体趋势,先将整段时区划分为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两个时段,1980~199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2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1.9%。1990~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76%,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6.7%。再具体分析一下各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具体情况。“六五”时期,中国经济刚刚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由此而获得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又促成了乡镇企业的成长。这段时期产出年均增长率达10.71%,其中科技进步率为2.9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5%。“七五”时期,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此国家实行了硬着陆,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经济增长率在1988年后出现迅猛下降,1990年达到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最低点3.8%。“七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7.87%,但是这段时期科技进步率基本与“六五”时期持平,年均增长达2.98%,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9%。这与国家科委自1986年起组织全国实施“七五”星火计划是分不开的。该计划通过国家自主一批引导性、示范性项目,逐步提高了地方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闯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七五”过后,国家加大力度稳定经济,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八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2%,科技进步率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年均增长为4.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1%的水平。“九五”期间,科技进步贡献率更是达到了44.48%,[1](p.44-45)见表1。

表1 增长函数法分析结果表

另外,技术在商品价值创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芯片的价值中,3%属于原材料价值,5%属于设备转移价值,6%属于基本投入,85%以上归设计者、创造者专利。因此,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第一位的核心要素,而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变成了“从属的要素”,与此相适应,技术要素特别是高科技在现代生产力中已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在要素贡献率日益增强、稀缺程度日益上升的情况下,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持续的经济增长将是不可能的,综合国力提升也是空话。

科技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创造的财富价值迅猛上涨,理所当然应该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以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由于科技资源要素作用不断增强,贡献率不断提高,其参与收益分配,从而将会使原有分配要素的作用和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综上所述,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质,就是要将科技资源要素转化为社会财富,并从中获得应有份额。如果说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一种结果的话,那么财富创造则是科技资源要素可以或能够参与收入分配的首要前提,是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主要环节,是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的现有形式及评价

从目前情况来看,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践正处于探索之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科技奖励。企业根据科技项目或科技成果完成情况,对科技人员进行现金或住房等物资奖励,以及非货币奖励(如旅游、休假、各种特殊荣誉等)。这种分配方式较早采用,且采用的范围较广,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在沿用。

2.岗位技能工资。这是根据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大小、责任轻重、技术水平高低在经济报酬上有所倾斜的分配形式。这种分配形式比较普遍,并且在实施中具有固定化倾向。

3.科技项目承包奖励。由企业根据生产与产品开发的要求提出科技研究项目,提供科研经费,并提出相应要求,与科技人员签定科技项目承包合同。科技人员按合同规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技术成果实施转化后,从每年产生的新增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科技人员。

4.技术成果转让。通过一次性支付报酬或分期支付报酬,购买技术成果使用权或买断技术成果使用权。

5.收益分享。在技术成果使用期内逐年按其创造收益分成支付,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6.技术入股。技术成果拥有者将技术作价入股,参与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红利分配。[2](P.87-91)

相比较而言,上述前三种分配形式采用较早,比较简单和粗放。如科技奖励随意性较大,实施对象狭窄,而且由于实行一次性奖励,往往属于政府行为,不利于科技人员对所获奖项目的改进和创新;岗位技能工资在操作上缺少严密的标准,定量较难,同一职称的科技人员往往获得同等报酬待遇,在分配上不能拉开差距;项目承包往往因为项目新增效益较迟,导致科技人才获取奖励上的滞后性,对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上效果不是很直接。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它们不宜作为主导性的分配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尽管这些分配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可以作为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补充辅助形式,并由于其操作成本较低,宜于实施,仍有较大的适用性。

总体上讲,后三种分配形式比较科学规范,也是国外较通行的方法。特别是采取技术入股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其表现出来的成效比较明显,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在技术入股中既得到定性考虑,也得到定量体现,科技人员与企业成为利益捆绑的统一整体,有利于科技人员获取与自身价值较为接近的报酬,有利于科技人员扎根企业,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因此,它们应该成为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今后发展和推广的方向。但技术入股方式比较复杂,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有较大的困难,实施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3](P.160-198)

四、推进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对策思路及其措施

在总结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扫除障碍,努力探索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有效方式,创造有利于实施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和外部环境。

1.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为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配套进行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为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创造良好条件。根据不同劳动岗位的特点,采用和实行各自不同的劳动分配形式,如联产计酬、责任承包、买断承包、项目指标承包、岗位技能工资制等,使企业分配形式体现出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

2.培育完善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技术特点和要求的技术要素分配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相配套的技术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和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尤其要率先建立技术评估机构,为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供配套服务。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技术成果价值评估的基本框架,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评估技术手段的采用及标准、实施评估的主体、评估收费标准、评估结论的法律效用等。在这一基本框架内,做好各种科技资源要素的评估,使技术象资本那样进行入股投资,参与利益分配。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利制度。科技资源要素之所以能参与分配,是因为其本身作为一种财产权而存在,即具有知识产权。例如根据授予专利的国家法律,专利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禁止他人实施被授予专利内容的独占权。这种独占的财产权必须受到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其权益的实现。因此,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纳入法制化轨道。

4.加快事业单位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分配体制改革。将科研单位直接转体为不同形式的股份制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旧的分配机制,实现科技资源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突破。企业要区别不同情况,根据自身技术特点与发展要求,根据技术研究、开发、转化及实施中的难易程度、贡献大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分配制度。

收稿日期:2003-06-28

标签:;  ;  ;  ;  

科技资源要素及其在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参与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