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港澳第三产业合作 形成特区产业结构新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特区论文,港澳论文,优势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及发展潜力正在减弱
回顾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体会到,广东三个特区能创造今日之辉煌,虽然各有各的优势、发展机遇和发展过程,但是分析原因,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央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所带来的政策优势;二是特区利用毗邻港澳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广东特区的政策优势及与港澳经济合作(如制造业合作)的潜力正在减弱。
现在,经济特区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政策优势正在削弱。中央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希望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因此为了支持特区最初的起步和发展,中央给予不少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经济特区已经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列,尤其是人均收入已超过了国内大部分地区。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收回、改变和调整了曾给予经济特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特区原来的新增财政收入留用政策,现在已改为全国统一的分税制;今年还停止实行特区半税市场物资政策及调整了对关税减免政策。这使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明显被削弱,有人为此惊呼“特区不特”。
在广东经济特区与港澳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同时,两地合作发展制造业的潜力却正在减弱。这几年经济特区的水价、电价、工资和土地价格上升较快,使投资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迅速增加,因而一部分外商开始把一般加工企业由特区迁往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或内地省份。在许多外商眼中,经济特区不再是投资的唯一首选。此外,港澳制造业经过十几年来不断向外迁移,现时留在港澳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大大减少。1995年底,香港制造业从业人数由1979年的超过90万下降至40万,制造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成,与1980年的24%实在无法相比。制造业曾是澳门经济的第一支柱,1984年澳门工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36.9%,但进入90年代后,制造业连续5年出现实质负增长,龙头地位被旅游博彩业所取代。因此,港澳容易向外转移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都已经转移了,留在当地的大都因为出口配额、技术、运输等条件所限而不可能再大举内迁。如此看来,特区与港澳在一般制造业上合作发展的潜力已经大大减弱,合作空间也所剩无多。
二、广东经济特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当前在政策优势及与港澳合作发展一般制造业的潜力逐渐削弱之时,广东经济特区再创新优势就成为特区经济能否继续高速增长的关键。江泽民总书记适时提出了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要求“九五”期间特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东经济特区与港澳加强第三产业合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新优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为加快特区第三产业发展,对特区实现二次创业和港澳保持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特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将会越来越强,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对经济推动力(或者称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中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表明,第一、二产业对经济推动力逐步减弱。第三产业的推动力增强,使经济走向优质、高效和低耗的更高层次。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第三产业对经济推动力就越大,因此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比发展中国家大。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经济推动力为0.7左右,其中意大利为0.86,法国为0.85,德国为0.73,美国为0.71,加拿大为0.7,日本为0.52,除日本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外,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为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推动力为0.5左右,其中印度为0.5,韩国为0.4,台湾为0.5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三个经济特区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力在不同阶段表现也不同,详见表1。
表1三市三次产业的经济推动力
时期 1979-1984年
1984-1989年
1989-1994年
产业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深圳市0.09 0.48 0.43 0.06 0.49 0.45 0.02 0.57 0.41
珠海市0.22 0.43 0.35 0.15 0.36 0.49 0.03 0.59 0.38
汕头市 0.09 0.37 0.54
数据来源:用《深圳统计年鉴1995》、《珠海统计年鉴1995》以及《广东统计年鉴》(1990~1995)中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注:此为1991~1994年的数据。因为1991年潮洲和揭阳从汕头市中
分出,使汕头市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故采用1991年后的数据。
表1的数据显示,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小。特区经济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三产业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好的特点,第三产业从投资到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较第一、二产业短,而且创造的税收多。1993年全国进行的第三产业普查结果显示:1992年广东财政收入共222.6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为114.2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1.33%。因此估计三个经济特区的财政收入也有一半左右是由第三产业的税收提供的。
第二,特区建立发达的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变特区在生产要素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的地位,为特区第一、二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机会,同时也促使特区第三产业向现代化、高层次和外向型发展,从而形成特区产业结构新优势,与其他地区建立梯度分工合作的关系。
特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本地生产要素价格也快速上升,与大陆其他地区相比已处于竞争劣势,因此在特区内,劳动力密度集、占地面积大及需要大量原材料的行业已难有发展潜力,而且已经开始向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内其他地区转移。这样看来,特区在不久的将来将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严峻考验。现在特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发达的第三产业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走向服务化,推动本地的第一、二产业向高增值、高技术和高层次发展,从而为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铺平道路。
若把第三产业细分,可以发觉其中四个层次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流通部门(第一层次)为第一、二产业的产品提供必要的销售渠道,有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二层次)犹如经济运作的润滑油,能使生产经营活动更为高效和低耗。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无疑更是第一、二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也能使社会以更高效率运作,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在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第三产业产值中,第一、二层次占了九成左右的比重,第三、四层次占一成左右,而且第三层次显得尤为不足,详见表2。
表2 三市第三产业的构成情况(1994年)
数据来源:用《广东统计年鉴1995》中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特区通过加强与港澳在第三产业的合作,不仅可以使特区服务业在量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的方面。从质的方面来看,与港澳两地相比,特区现有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而且以内向型、辐射范围小、现代化程度低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其中外向型、高增值、现代化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小。港澳第三产业之所以发达不仅在于其量大、更主要在于其质高,这才使服务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质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港澳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训练有素,专业水准很高。特区与港澳的服务业合作,首先是人的合作。通过两地之间专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培训,可以使特区的服务业人员在观念、专业技能、业务水准等方面逐渐改善提高。这些成长起来的人才将成为特区今后发展高层次、现代化和外向型服务业的坚实依靠和最宝贵的财富,它将使特区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始终比国内其他地区先行一步甚至几步。特区可以吸引利用港澳资本,合作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原有落后服务业和拓展新的服务项目;鼓励港澳商人投资第三产业,建立更多服务业企业,使特区内服务业的竞争更为激烈,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淘汰落后者与不适者,发展新兴者和适应者,使特区的第三产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一次质的飞跃,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今后,特区可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包括交通运输、资讯、人员素质、政府管理等方面,促使外资投向更高层次、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及高增值的服务行业、制造业和农业。这样的话,在吸引高层次的投资方面,特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就会具备更明显的优势,以吸引更多国际大公司、大财团来本区投资。
第三,通过加强特区与港澳在第三产业的合作,使港澳顺利实现经济转型,从而有利于港澳平稳过渡。
进入90年代后,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转型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不景、消费不足及失业率上升。但是现时港澳两地的第三产业已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3/4以上,因此发展一般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作用并不太大,出路在于提升两地现有第三产业的层次,向更专业、更集中、更国际化发展以及发展适量的高新科技制造业以维持经济的稳定性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比例。这样,加强港澳与特区在第三产业的合作就成为最现实、最经济的选择。
事实上,港澳的第三产业也正在向特区、珠江三角洲乃至更大的范围扩散、转移。如香港一些传呼台就把总部迁往深圳,在深圳招聘工作人员,面向港澳和珠江三角洲服务。香港已有19家银行、2家投资公司、4家保险公司、8家证券公司到内地20个城市设立分行及开设代表处、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目前还有许多香港银行计划到国内开设分行,扩大服务范围,这种潮流正方兴未艾,有人把此称为港澳的“第二次产业转移”。
港澳与广东特区加强第三产业上的合作,能使港澳与特区逐步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扩大辐射范围,使港澳经济产生更大的活力,保持繁荣,实现港澳平稳过渡。
第四,发展特区的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特区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九五”期间,我国将会更加重视内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特区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与港澳及海外的合作,可以帮助中西部地区建立更多的对外开放渠道,使更多中西部的产品可以出口海外,还可以帮助中西部地区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随着特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区企业也将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开拓内地市场,这将有助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从质的方面来看,若把特区与内地的第三产业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特区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发展程度还是现代化方面均领先于内地,而且这种差距短时期内不会消失,仍将保持较长时期,利用港澳提升特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助于发挥特区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今后,特区对内地的这种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体现出来。
三、广东经济特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
1994年,深圳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4∶55.6∶42.0,珠海市为5.5∶54.8∶39.7,汕头市为14.2∶40.2∶45.6。三市中,除汕头市第三产业产值列于三次产业之首外,深圳、珠海两市均是第二产业居于龙头地位。新形势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确立其在经济体系中的支柱地位显得非常重要。在“九五”计划中,深圳市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确立第三产业的支柱地位;汕头市则提出发挥商贸优势,实施商贸富市的方针;珠海市为增创新优势,也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过去十几年,毗邻港澳的优势使广东特区(尤其是深圳和珠海)的制造业通过与港澳合作而取得了飞速发展,现在特区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可利用这个优势,通过与港澳增进合作来加快发展速度。
香港经济属于典型的服务型经济,服务业目前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3%,而且香港服务业具有高度竞争力,成绩之佳令全球商界瞩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公布的数字,1994年香港超过新加坡、瑞士、加拿大及南非,跃升为全球第十大商业服务出口地区,出口总值达316亿美元,首次超过商品贸易的本地区出口额。从1992年起,香港服务业以平均每年16%的速度增长,增幅远高于其他任何地区199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把香港评为第二大高度发展的服务型经济,地位仅次于美国。香港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服务型经济,其实力主要体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信息中心。
进入90年代后,澳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为0.5∶24.5∶75,第三产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4,而且旅游博彩业和金融业名列澳门经济四大支柱之中。澳门在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上虽不如香港那么发达,但也有其独特优势:由于历史文化、人缘、语言和法律等渊源,澳门与欧共体、拉美地区以及一些非洲国家有特殊联系,便于发展经贸关系,可以成为通往拉丁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
港澳地区发达的第三产业为广东经济特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广东特区与港澳既有地缘、人缘的优势,又兼具十多年来与港澳紧密合作的成功经验,因此,今后特区与港澳合作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乐观,关键问题在于双方如何加快衔接,如何成功合作,共求发展。
四、建议
第一,在第三产业中,选择商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房地产业为重点发展行业。
从历史和现状看,广东特区的商贸业基础好;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保险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较高;从发展趋势看,信息业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现时房地产业虽然问题较多、困难较大,但不能忽视其对特区建设和财政收入的巨大作用,更不能因噎废食,还应把其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行业来发展。香港和澳门在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房地产业均十分发达,经验丰富,方便特区“取经”。另外,这三个行业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作用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因此应重点加强特区与港澳在这些行业中的衔接,使特区成长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
第二,中央给予特区一些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担负着重要的“先行试验”作用。我国第三产业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大,特区在发展第三产业先行一步,创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产业发展道路,意义非常深远。为促进特区与港澳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中央可否考虑给予特区一些“试验性”、“先行性”的特殊政策,如在金融改革方面允许特区先行一步,在特区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中适度放宽对外资(尤其是港澳资本)的限制,并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政策,以便充分发挥特区的试验、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三,加快第三层次部门的发展。
从表2的数据显示,1994年深圳和珠海两市为提高科 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的产值分别仅占第三产业总值的3.4%和2.4%,也就是说仅占了两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1%和0.95%,汕头市的比例高些,达到9.3%和4.2%。总的来看,第三层次占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终究要靠人来实现,人员素质高低将最终决定经济竞赛的胜负。引进人才是特区发展的治标之计,培养人才更是冶本之方。目前特区对科技教育事业的综合投入仍然不足,增长缓慢,应当引起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基于目前或从将来长远的发展考虑,特区都应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使第三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第四,经济特区要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制定法律和法规的权力,加快第三产业各行业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充分的法律保障,确保其能顺利并健康地发展。
第五,特区政府可通过与港澳政府加强交流和协商,增进共识、减少分歧,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置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增加合作,促进两地的共同发展。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香港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港澳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