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论文_周媛

湖南省人民医院 410016

【摘 要】目的:剖析脑卒中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86例脑卒中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原理,将所选病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予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两组的急救效果,比较致残率与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致残率为32.56%、病死率为6.98%,对照组分别为51.16%、16.28%。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17.56±9.84)min、准运回院接受治疗时间为(31.34±12.67)min,对照组分别为(23.05±11.62)min、(40.13±13.45)min。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合理用于脑卒中患者中,能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抢救时间,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

【关键字】应用效果;脑卒中;对症治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86例病例都选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7月期间纳入且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经MRI或CT检查确诊的脑卒中患者。依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原理,将86例病例分成实验与对照两组,各组均有43例病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37~75岁,平均(54.7±6.8)岁;发病至呼救时间为15~40min,平均(28.1±4.6)min;缺血性脑卒中者,27例;出血性脑卒中者,16例;平均GCS评分为(6.48±2.27)分。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36~77岁,平均(54.9±6.7)岁;发病至呼救时间为10~40min,平均(27.5±4.9)min;缺血性脑卒中者,28例;出血性脑卒中者,15例;平均GCS评分(6.47±2.19)分。两组文化水平、卒中类型、GC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尿失禁者。(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3)老年痴呆者。(4)恶性肿瘤者。(5)造血系统异常者。(6)合并帕金森综合症者。(7)贫血者。(8)病历资料不全者。(9)急性IC/IA亦或者是外科手术治疗者。

1.3 方法

实验组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3],详细如下:(1)接到紧急呼救电话后,于1min内安排出车,最迟不得<3min。于救护车上,和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联系,以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如:病史;意识;用药情况;发病时间;肢体活动状况。根据家属的描述,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实施家庭急救,譬如:严禁随意搬动患者;适当垫高患者头部;让患者保持静卧位;及时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异物。若患者佩戴有假牙,需立即摘除。(2)抵达病发现场后,立即观察患者神志与瞳孔变化,给予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并利于GCS评分法[4]对其病情作出准确的评估,以明确抢救措施及转运方式,具体为:

① GCS<8分且处于昏迷状态、基础生命体征不稳者,应立即给予如下处理:彻底清除呼吸道中残留着的异物;开放气道并予以吸痰和吸氧治疗;松解裤袋与衣领;若患者有舌后坠症状,需立即留置口咽通气管;降颅内压(静滴甘露醇);构建静脉通道;若血压>220/120mmHg,需行降压处理,并待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将其转运回院。

② GCS≧8分者,需立即将其转运回院。

(3)转运时,若患者意识清醒,需指导其取静卧位,并将头部稍微抬高。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需协助取去枕平卧位,同时将头偏向一侧。针对疑似脑出血者,需将其头部适当抬高约30°,以减轻脑水肿,避免窒息。以患者头部和车头呈反方向的方式摆放患者,避免因紧急刹车引发血流再灌注,同时安排专人对患者的头部进行良好的固定与保护。持续监测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和呼吸频率。

(4)回院前,打电话通知急诊科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并将患者的病情简单告诉急救医师,便于急救方案与急救物品的准备。联系MRI与CT室,并邀请神经内外科医师与专家进行会诊。待患者进入急诊科后,随行的急救人员需将患者的病情状况与基本信息详细告知急诊科医师与护士,以为患者取得最佳的抢救时间。

对照组 予以常规急救护理,具体为:接到求救电话后,随机安排救护车出诊;待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然后再予以对症处理(如,清除呼吸道异常;构建静脉通道;基础生命体征监测);最后再将患者安全准运回院。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的相关急救护理指标,包括: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转运回院接受治疗时间。(2)仔细观察两组病情变化,统计致残以及死亡者例数,并作相应的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急救护理指标的分析

如表1,实验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者之比为:(17.56±9.84)min vs.(23.05±11.62)min。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转运回院接受治疗时间上看,实验组为(31.34±12.67)min,对照组为(40.13±13.45)min。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三高”特征,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有资料显示[5],我国每年新增的脑卒中患者约有200万人次,病死率在75%左右的范围内,针对致残者,其中约有66.67%的患者为永久残疾。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6],脑卒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缺血性;出血性。前者较常见,且其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后者,因该种类型的脑卒中病例具有治疗时间窗短(通常为3~6h)这一特征,所以患者在发病后需接受早期的护理干预。如此,方可降低致残与病死率。除此之外,脑卒中还具备发病急、进展快与病情凶险等特点,故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乃现代化的一种急救护理方法,可通过救护车抵达现场前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的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对其病情作出评估,然后再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家庭急救,以确保患者人身安全[7]。此外,利用GCS评分法[8]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可为其急救方案的选取提供临床依据。现代研究发现[9],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积极用于脑卒中患者中,可缩短患者呼救至转运回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以为其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转运回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致残率与病死率分别是32.56%、6.98%,对照组是51.16%、16.28%。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脑卒中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缩短患者病发至接受对症治疗的时间,以利于其病情的良好控制,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10]。

参考文献:

[1]陈峥嵘.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49-250.

[2]夏亚琴.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30):285-286.

[3]董奕君.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0-13.

[4]蒋大琼.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50):103.

[5]石玉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6):181-182.

[6]刘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4):145-145,147.

[7]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88-89.

[8]白滋.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6):182.

[9]白燕玲.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175.

[10]冯建梅.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运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0):188-190.

论文作者:周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论文_周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