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 重视实验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命题思路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省论文,夯实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以《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山西省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为指导。试题立足基础,坚持能力立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对初中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为评价学生的初中化学学业水平和高一级学校选拔测试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一、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基本情况
2011年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的化学部分,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共四大题,18小题。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20分。第Ⅱ卷包括三、四、五大题,为非选择题,共50分。总体来看,2011年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略低于2010年的难度,难度系数大约在0.65。试题覆盖了《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五个一级主题下的18个二级主题的全部内容,初中化学主干知识的覆盖率达到了100%。每个大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的比例为5∶3∶2。试题具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可满足“两考合一考”的需要。
二、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总体设想
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设置既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的思路和意图表现在:
第一,选取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并将其融于具体的现实问题中,以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并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第二,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化学对社会的作用,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知道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
第三,突出学科特点,关注过程和方法,强调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使实验的考查贯穿试题始终。
第四,考查学生的微粒观、元素观、能量观,识图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设置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
第五,引导研究性学习,设置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题,以考查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和变化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基本特点。从题型、题量、知识点的覆盖面、试卷结构等方面来看,均与2010年相似。但由于在具体命题思路与意图和所选素材上的不同,试题在某些方面有别于往年。具体特点如下:
(一)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的情境素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第1题,从学生熟悉的“冰雪融化”、“粮食酿酒”到“工业炼铁”以及“火箭点火”,考查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第3题,借助生活中“汽油除油污”、“铜、铝作导线”、“医疗急救”、“人工降雨”等问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理解。第10题,以学生熟知的蜡烛燃烧现象为背景,不仅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而且考查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如第22题:
22.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关注社会问题。
(1)近来,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等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馒头、牛奶中富含的营养素分别是______、______。下列有关食品报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B.出售海产品时,为了延长保鲜时间可以用甲醛水溶液浸泡
C.霉变的大米,可经过处理后出售食用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这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如氢能、核能、______(填一种)等。但日本大地震后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为人类安全使用核能再次敲响了警钟。
(3)中国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某特许商品标签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TPU——中文名称为聚氨酯弹性体。
可推测七彩弹力球所用材料属于______。
该题考查了《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化学物质与健康”、“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三个二级主题,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为社会带来的两面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第24题的(1)题,抓住当前酒驾这一热点话题,借“酒精检测仪”的使用原理,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考查,引导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考虑到“两考合一考”之“毕业”的要求,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十分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21题:
21.如右上图是二氧化碳的知识网络图(反应条件已略)。
(1)用化学符号填空:
碳元素______;甲烷______;
碳酸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碳酸钠中所含阴离子______;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题考查基本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第3题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第6题以常见化肥尿素为背景,要求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7题、第8题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第28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要求学生能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化学,并能规范解答。这些试题都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考查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后应必备的化学知识。
(三)关注过程,培养能力
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在重点考查核心主干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8题分别从四个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实验操作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和人身安全,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又如,第9题:
9.如下图所示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对应的试剂组可能是
该题考查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和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为所给装置带来的压强变化,进一步综合分析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能量观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再如,第21题和第26题间接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网络化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在初中各单元学习了某一主题的点点滴滴知识后,可以对它进一步进行整理和整合,使知识体系更加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23题、第27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图给信息进一步加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已知M、N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如图所示。
(1)M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反应过程中,老师取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不测定溶液pH,用其他实验方法对三种溶液进行探究。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______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是a处溶液。
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_。结论: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和用不同方法确定溶液成分。
该试题很好地将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如酸、碱的性质、酸碱之间的重要的中和反应及反应过程中溶液实质上的变化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答题时,学生需要理解化学反应实质,要能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提示学生在学习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事物的实质。
(四)试题的开放性进一步得以体现
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答题方面也更能体现其思维品质。所以,2011年的中考化学开放性试题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第22题,就目前我国能源短缺的现状和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提出研究开发______新能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第24(3)题,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其原因是______。由小西发现在“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小于燃烧前镁条的质量”这一表面事实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的情况出发,要求学生从另一个侧面去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27题,考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对碱的检验可以使用酚酞、硫酸铜溶液两种方法,若要检验酸,可以选用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或碳酸盐等。第28(3)题中,由题给信息对实际生活中“黄铜制品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引发思考,学生答出“避免与酸接触”或“避免与稀硫酸接触”等均可得分。这些题目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四、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对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和引领
第一,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试题更多地以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第10题:
10.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的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D.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
该题的B选项研究石蜡的物理性质。A、D选项中,蜡烛用不同的方式熄灭,研究燃烧所要具备的条件。C选项中,通过燃烧时生成物的检验研究蜡烛的组成成分。这都是学生曾经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实验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试题旨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第二,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质疑。“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因为中国人顺从,中国的学生听话,不敢提问,不善反思,不会创新。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打破了传统格局,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如第26题考查有关金属铁的性质实验:
(1)某同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做A实验,在引燃的火柴快燃尽时将细铁丝插入集气瓶中,未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一条)。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曾经陶醉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虽然常常有实验失败的经历,但对实验失败的原因未必会进行更多的思考。该题正好抓住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平时也都做实验,但为什么做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却不一定去思考。因此,第26题最后一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进行归纳和概括,应该说,这是对学习高一层次的思考。第27题也是先给学生呈现实验的结论,再倒过来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需多角度去思考,反应后所得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去验证,设计怎样的方案更合理,最后根据事实给出结论,体现了实验探究过程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三,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对日常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考: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希望不同的课堂形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中考学生的答题上能有所体现。所以,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从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强化研究性学习。如24(3)题,有关镁条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做此实验,仅凭分析、验证性应用结论,那么学生头脑中就只有一个结论——即反应前后反应物和各生成物总质量相等或镁条的质量小于所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从而难以完成本题。但如果教师在这一内容的新授课上,或自己演示镁带的燃烧或学生分组进行了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比较,自然就能得出燃烧所得氧化镁的质量大于、等于或小于镁带质量三种情况,学生讨论后自然能给出相应的解释,再来回答这一问题必然应答如流。所以,这个问题能否得分,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今后中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五、2011年山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存在的问题、困惑和反思
第一,受分值和题量的影响,知识点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如空气、水、水的净化、燃料及其利用、工业炼铁等内容涉及不够;有些内容是点到为止,不能拓展,如二氧化碳、氧气的有关知识,有了第21题、第25题的涉及,不可能进行更广泛的考查。
第二,考虑到“两考合一考”,部分考生必须毕业的需求使得试题的设置不能深化。这种考试的局限直接影响初中教学,使得初中化学教学对高中学习的铺垫或衔接做得不是很好。典型例子是复分解反应讲解得不透彻,影响高一离子反应的教学;C、CO、的还原性没有归纳,影响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因此,试题对这些内容也不能过多涉及。
第三,受纸笔测试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
第四,部分市在评卷中存在着的问题,误将参考答案当做标准答案,影响学生得分,影响教学,也影响试题的开放程度。而参考答案不可能给出开放性试题的所有答案,有些学生特殊的正确答案可能会由于评卷教师误评而不能得分。比如,2009年山西中考化学试题第17题有关干燥剂成分中是否含有碳酸钙这一问题的猜想,本身就存在两种可能,或者有,或者没有,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只要合理都可以给分,而有些市对考生答案中没有碳酸钙的一律不给分。又如,2010年山西中考化学试题第28题有关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考生将二氧化锰的作用写成“加快反应速率”没能得分,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这样的结果导致教师平时的教学教得太死,只怕让学生丢了分;学生学习只能循规蹈矩,只怕所写答案评卷教师不理解,使一些见解独特的优秀学生不能脱颖而出,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评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致使试题呈现的开放程度不敢很大。
第五,纵观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其化学试题比山西省的试题考查范围广、难度大、灵活性强,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难道降低试题难度,山西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能减轻?就能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种考试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了不必要的更大困难?今后中考试题能否适当增大深度和广度?
六、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第一,中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规范化训练。如化学用语的书写、实验基本操作要规范化,实验设计要严谨、科学,化学计算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意义,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运用化学物质教学时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注重总结方法规律,注意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
第二,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今开放性试题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那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第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教学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思维的教育,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例如,有关、制取的信息试题,题目设置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不是像有些教师所理解的将高中知识放到初中提前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不能单纯的考什么教什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发挥初中化学教育特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