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胜

分子印迹技术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胜

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刑侦支队 445000

【摘 要】分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分离以及分子识别的技术,在毒品检测领域呈现出了显著性的优良效果。本文首先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随后简单介绍了共价法、非共价法、半共价法三种方法,并且着重阐述了在吗啡、咖啡因等毒品检测的相关实验以及具体应用情况。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识别;毒品检测;分子印迹聚合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毒品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威胁到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化学提纯技术的发展,毒品的种类、纯度以及市场普及程度都在相应的发展。毒品检测作为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已经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分子印迹技术凭借其高效、易操作、简便快捷、检测率准确等优点成为了毒品检测的常见方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以免疫学中“抗原-抗体”识别的理论为依据,发展出的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最先出现的原型是于1940年,当时诺贝尔奖获奖者Pauling就针对于模拟抗原和抗体进行研究,提出二者有相互作用,且论证了抗原为模板合成抗体的理论。Pauling提出的理论模型为后来分子印迹技术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1949年,Dickey在研究印迹理论时明确的提出了“分子印迹”的概念。人们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分子印迹技术是于1972年,那时德国的研究小组首次制作成功共价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可谓了印迹技术发展的里程碑。1993年,瑞典的Mosbach在Nature专栏上正式发表了关于茶碱MIP的研究报告,从此,MIT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MIT事实上是一种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技术,在交联剂的作用下,运用共价或是非共价的方法使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共聚来形成聚合物,之后用专门的化学溶剂将目标分子洗脱,而洗脱的过程中这个聚合物就会随之形成一定的空穴,由于这个空穴的形状、体积以及其他特征都与原来目标分子完全匹配,它就可以与目标分子进行可逆的特异性结合,从而我们就可以得到在空间结构、结合位点上与目标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我们将这个聚合物定义为MIP,将这个技术定义为MIT。

2分子印迹技术的方法

2.1共价法

共价法又名预组织法。这种方法是指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相结合时通过共价键进行结合,另外在添加交联剂后,也主要是运用断裂共价键的方法来去除目标分子。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在于共价键的作用力非常强,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可以发生完全作用,而且在二者聚合之后可以得到数据标准、配列固定、空间准确的结合基因,从而在识别过程中能够大大降低非特异性作用,最终形成结构稳定的复合物。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共价键的作用力过强,这种方法往往出现识别、结合、解离的速度很慢,不能快速识别目标分子,识别水平有待提高的缺点。

2.2非共价法

非共价法又名为自组织法。这种方法是目标分子和功能单体首先各自进行组织排列,运用非共价键先形成具有多重作用的分子复合物,随后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再相继出去目标分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快捷、过程简单,且在非共价法实施的时候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功能单体,能够识别多样的分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缺点在于这种方法形成的聚合物选择性较低。

2.3半共价法

半共价法介于共价法和非共价法之间,结合了二者的特点。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结合时利用共价键的作用力,随后使用交联剂洗脱目标分子,但在识别目标分子的过程中是运用非共价的作用。

3分子印迹技术在毒物毒品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作为毒品检测的常见应用,目前而言常见的应用有固相萃取、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吸附分析法、分子印迹传感器的高效运用、分子印迹色谱技术的应用等。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毒品检测的应用逐渐广泛、常见的现实应用有如下几项。

3.1分子印迹技术用于检测吗啡

1995年时,化学家Andersson明确提出制作吗啡MIPs的方法:将吗啡游离碱和516mg甲基丙烯酸的混合物充分搅拌后进行加热,直到形成了均匀的油状物,随后往油状物中加入4.76g乙二醇二酯、6ml已腈、56mg2,2-偶氮二异丁腈等物体,将混合物放置在六十摄氏度的氮气下反应十六小时,就可得到吗啡MIPs。

2005年,Yunhua He以Andersseon所提出的制作方法为依据再进行更新,按照以上方法制成MIPs后进行机械粉碎,然后选取标准粒度的颗粒装柱,运用这种颗粒装柱能够有效的吸附、收集吗啡,随后用化学发光的方法进行检测。目前运用这种方法对患有毒瘾者的尿液或血液进行检验取得了显著性的优良效果。

3.2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检测咖啡因

2004年时,我国化学家颜流水运用低温光来引发毛细管内原位聚合,从而制作出具有高选择性的咖啡因印迹毛细管整体柱,随后用于分离测定液体或是固体药品中的咖啡因含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实验过程如下:在熔硅毛细管内使用紫外线引发分子进行原位聚合,随后用8:2的比例的已腈-醋酸反复冲洗除去多余的混合物和印迹分子,整个实验过程控制在零下十五摄氏度的温度下。而分子进行分离要求在微型毛细管电色谱系统中进行,使用标准的紫外检测器进行柱上检测。实验能够观察到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最佳聚合时间,与此同时也能显现出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的摩尔比对印迹柱流通性能的影响,最终所做的实验表明,功能单体与印迹分子在聚合时间为90分钟、摩尔比为12比1的条件下所制作而成的印迹柱流通性效果最好。

3.3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毒物检验

2003年,左言军首次合成类分子印迹纳米膜,他使用的是电化学聚合法,形成的这种纳米膜对有机磷毒剂沙林能够快速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实验和实践表明,运用这种纳米膜制成的分子印迹膜传感器也有着很高的灵敏度,响应时间控制在2s之内,检测空气中的有机磷毒剂沙林的范围控制 0.7~ 50 uL/ L。

4结语

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在毒品检验方面展现出了显著性的优良效果,关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分子印迹技术的相关理论体系和相关实验也在日益完善,与之相关的检测装备也将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更多的运用分子印迹技术进行物质分离、吸附以及更加准确的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陈剑鸣,吕启蒙,吴光敏等.分子印迹型薄膜体声波谐振毒品检测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3,21(9):2272-2278.

[2]常靖,朱军,邸玉敏等.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在血中苯丙胺类毒品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1):22-25.

[3]孔令杰,潘明飞,方国臻等.分子印迹仿生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9):176-182.

论文作者:李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8

标签:;  ;  ;  ;  ;  ;  ;  ;  

分子印迹技术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