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论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论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谈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新时期论文,体系建设论文,道德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期道德体系建设之理论审视

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道德体系的建设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我们的道德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就实践而言,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特别是扩大对外开放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一系列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神州大地生发开来。效益观念、契约观念、自主意识、务实精神、民主要求等,成为当代中国道德理论体系中的可贵成分,充实、改变着既有的道德体系。“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类出自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经验、源自群众自觉实践的新经济伦理,便是新时期道德实践的典型例子。就理论方面而言,对西方伦理观的再审视,对于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再认识,对于传统道德的再评价,以及对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的理论分析和境界提升,都反映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为新道德体系建设而做出的新贡献和新探索。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倡,中国公民意识的灌输,以“五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的倡导,等等,都日益深化着道德理论的研究,改善着新时期的道德理论建设。因此,新时期的道德理论建设,在总体上讲,充满着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具有立足现实而又古今结合、以我为主而又放眼世界、融贯中外的特征。

然而,无可讳言,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新时期道德理论建设存在着值得加以克服的倾向,存在着必须从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高度进行反思、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加以改进的弱点和缺点。

新时期道德理论建设应当加以克服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西方伦理思想重介绍而轻分析,尚褒扬而少批评;对中国传统道德,前期(80年代前中期)是失之片面否定,后期(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则流于盲目颂扬;对当代中国的道德现状,表象描述和浅层分析居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导向和“应景”文章不少,特别是把道德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或者说以精神文明建设取代独立的道德体系建设,更是令人忧思。之所以出现这些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界、思想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方面,缺少应有的理论自觉,缺少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

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培养、确立一种理论自觉,即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战略高度,进行道德建设。而要进行这样一种道德体系建设,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就道德谈道德,而必须从国家长治久安、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战略高度,进行理性的探讨。

二、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建设的问题,要进行自觉而理性的道德体系建设,必须正确把握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表明,道德体系的建设,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已经迫在眉睫;而新型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则已刻不容缓。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显然应当在理论上明辨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对道德体系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文化是一个内涵复杂、包容甚广的概念。从广义上讲,道德本身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就严格的学科划界而言,文化和道德毕竟不是同等概念,它们属于不同的层级。概略而论,文化和道德之间,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完善的道德应该是一个严整的体系,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中国传统道德有着十分严密的范畴体系和行为规范系统,曾经对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传统道德体系产生了空前的冲击;而封建生产方式的痼疾,决定了封建道德在近代的必然解体。建国以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新型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我们长期而艰巨的探索。

关于道德体系的构成,学术界、实际工作部门和有关领导部门尽管十分关注,但迄今没有一套公认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操作规范。实际上,由于对象的复杂和操作的多元,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种种不同的设想,作出不同的规定。从道德涉及的对象和价值内涵讨论,道德可以分为公德和私德;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讨论,道德可以分为一般性道德和特殊性道德;从历时性的一面看,道德可以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从民族和地域的方面看,道德可以分为中国道德、外国道德……其中,上述各个方面又都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和演绎。例如,中国传统道德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等,便是具体的德目。不言而喻,中国传统道德的这些德目,就其整体性和思想实质而言,不能作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素材。但是,它在为那个时代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论辩、服务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对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方面的关注,对价值取向的规整,对社会和谐的倾心,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道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无意也不可能对当代中国的道德体系勾勒出详细的图景,但为了比较具体地说明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换言之,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建设中如何看待道德体系的建设,我们还是要概略地对道德体系问题略抒己见。

在我们看来,如果从普适性和特定性的角度考察,道德体系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层次。第一,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指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种“五爱”道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人人应当遵循的最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与“五爱”相联系,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道德,还包括政治道德、经济道德、文化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等。这个层次的道德,具有普遍性,任何公民都应当自觉遵守。第二,作为特殊领域的道德。特殊领域的道德比较集中地表现于职业道德方面。职业道德中的具体对象不同,要求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也不同。教师道德、公务员道德、企业家道德、工人道德、商人道德等,都属于特殊领域的道德。特殊领域的道德,与前述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道德,有相交的地方。一方面,职业道德行为一般的规范,要求任何具有一定职业的人,都必须遵守,都要有自觉的相应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作为特定领域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意识的时候,对于其他领域的人不具有约束力。例如,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汽车司机或商店店员就不具有约束力,反之也是如此。第三,介于普遍性道德和特殊性道德之间的社会公德。一般说来,社会公德应该属于普遍性道德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公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及其指涉的对象来看,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例如,见义勇为这类社会公德,对于小学生就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山林失火、强盗打劫,不应要求小学生承担救火、御盗的义务。同样,尊重妇女、爱护儿童这类社会公德,主要的指涉对象是男子和成人,而不是妇女儿童自身。

如果从道德境界实现的程度或者期望目标考察,则道德体系的建构可以分为低度伦理、中度伦理和高度伦理三个层面。所谓低度伦理,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须艰苦努力就可做到。例如,遵守公共秩序,尊老爱幼,讲究卫生,帮助他人,公私兼顾等。所谓高度伦理,就是社会提倡的理想道德,一般人较难做到,而要经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实现。例如,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救人,舍己为公等。这类道德,境界之高,要求之严,是别的任何道德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高度伦理的拥有者、实现者,是社会中的极少数,是社会的精英、人间的楷模,可谓“人伦之极”。所谓中度伦理,是相对于低度伦理和高度伦理而言的,它的境界和难度,介于二者之间。具体说来,中度伦理是经过一定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道德,绝大多数人可以拥有。例如,先公后私,见义勇为,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爱护环境,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公平竞争等。这类道德,只要引导得当,只要当事人具有一定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意识,只要有合适的社会环境,就不难实现。总的看来,低度伦理、中度伦理、高度伦理这三者中,中度伦理比较适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情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拥有、所实现;高度伦理由于其境界的超越性和要求的严格性,只能作为榜样提倡,号召人们学习,而不能期望大多数人能够拥有、能够实践;低度伦理由于近乎人性之本然,由于近乎下意识,故容易被具有文化价值追求的人们所超越、所摈弃。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不可能人人是雷锋,也不可能人人是“顺躯壳起念”,因此,中度伦理应当是我们在建构道德体系的时候,以及在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的实际工作中,所应当特别注意并下功夫完善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认为,道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结构层次:

1.日常(社会)生活道德 相互尊重,诚实守信,疾病相扶、守望相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己正人、推己及人,达己达人、立己立人,团结友爱,遵守秩序,见义勇为,礼貌和蔼,爱护自然,维护生态,热爱科学……

2.政治道德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维护安定统一,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3.经济道德 公平竞争,讲求效益,质量至上,质价相符,重视信誉……

4.文化道德 刻苦学习,提高素质,追求精神充实,参加文化活动……

5.家庭道德 夫妻平等,互敬互爱;尊老爱幼,提携晚辈;各尽所能,和衷共济……

6.职业道德 忠于职守,敬业乐群,团结协作,见贤思齐……

上述道德结构和层次,如果要排序,那么,应当以政治道德为先导,以日常(社会)生活道德为基础,以职业道德为目标。以政治道德为先导,则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昭然在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成为自觉信念;以日常(社会)生活道德为基础,则不尚空谈,着眼人伦实际,容易为人亲近、接受,为进一步提升道德境界提供条件;以职业道德为目标,则每个人有鲜明的角色意识,安于本职工作,敬业乐群,社会秩序自然和谐,运转自然协调。

如果从道德的品位考虑,则道德体系的建构和实践,应该以高度伦理为旗帜,以中度伦理为根据,以低度伦理为起点。换言之,要以高度伦理为社会行为规范的典范,通过对高度伦理的不断宣传和大力表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品味,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同时,以中度伦理为道德建设的现实根据,使一般人拥有、实现中度伦理,把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维持在中度伦理的范围内;还要不放弃对低度伦理的适度宣传,使少数道德水准较低的人,能够在社会上有安身立命之所,在心灵上有所安顿,而不至于在道德上自暴自弃。

道德体系的理论建构和实际运用,如果能够按照上述设想进行,则必然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超越“经济动物”的羁绊,使人们成为有远大理想、有高尚情操的人。

从广阔的视野审视,道德体系的建构,与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价值体系是一个文化系统的核心。我们知道,任何文化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另一民族,其根本点在于价值系统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伦理政治、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精神旨趣,与西方文化中的热衷探寻自然奥秘、伦理与政治分途发展、强调主客分离而倾心征服自然等思维路径,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正是基于政治上的家国一体、经济上的小农模式、情感上的血缘心理而建立起来的。崇圣宗经、一统政治、重义轻利、恋古情结、泛道德论等,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基本精神。正是这些基本精神的熏陶,培育出了传统的“中国人”。诚然,中国传统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对于价值系统的形成,对于“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使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关键因素,是传统的价值观。稍具中国文化常识的人,都不会否认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古代中国人道德情操的塑造作用。因此,我们今天在如何建设新文化体系的时候,万万不可轻视价值体系的建构。

建国以后,我们在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等等,都是长期坚持的教育内容。在人格榜样方面,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蒋筑英、张海迪、孔繁森,都是不同时期广泛宣传、大力提倡的英雄人物。毫无疑问,这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培养一代新人,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问题在于,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政治第一”被某些人歪曲成了“政治唯一”,政治道德等同、取代了其他道德。这种道德政治化、政治“化”道德的结果,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没有能够建立起来,以致一遇风浪,人们便觉得价值失落,心灵无所安顿。前些年西学重新涌入国门而引发的“西化”思潮,近年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而出现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姑且借用这种说法),这两年的所谓回归传统、盲目鼓吹儒学、侈谈“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等,都是明证。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种偏差,实质上是与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文化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可见,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决不可等闲视之。

根据当代中国的情况和文化学的一般原理,我们认为,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大致要有这样的思想原则:第一,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前提下,更新文化传统;第二,拓展价值领域,提高人民素质;第三,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不可偏废,而要共举并进;第四,既要反对传统的唯伦理思维,又要破除近现代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唯政治思维,使道德、政治、经济等分途发展,不要互相干扰,更不能互相等同、取代。

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文化价值体系大致可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政治价值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追求民主自由,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2.经济价值观 公平竞争,讲求效益,规模经营,农工商并举,以科技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

3.文化价值观 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反对民族文化国粹主义……

4.伦理价值观 反对泛道德论,反对泛政治论,人际平等,互相尊重,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5.科学价值观 尊重科学,提倡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是强国之路;反对唯科学主义……

6.职业价值观 适合你的就是好的,忠于职守,职业无贵贱……

7.自然价值观 保持生态平衡,爱护环境,适度开发资源……

8.人生价值观 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乐于奉献……

无疑,文化价值系统的内涵远比上述内容丰富,我们这里只是从大处着眼,提出一个粗略的看法而已。

从上述文化价值观的构成可以看出,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索取、自律与他律,始终贯穿于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德问题渗透于文化价值体系之中。任何道德都是某种价值观的表现,任何价值观都包蕴着一定的道德。

从理论思维的层面看,道德体系始终围绕着价值而展开,文化体系始终以价值为中心。就深层结构的文化——思想文化——而言,道德体系和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这个重大问题上相交,从而有了融合互补的可能。概而言之,道德体系属于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文化价值体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在致思趋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高尚其志,使人“文”化而不是“物”化。因此,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具有与其相互沟通、相互发明的作用。第二,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具有协调各层面关系,打通阻隔的作用。由于道德体系始终关注、引领价值取向,而文化价值体系涵括道德原则,渗透道德精神,故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可以起到贯通各个层面的作用。第三,道德体系在文化价值体系中具有提升精神境界、规范行为的作用。道德对物欲、对世俗的超越性,道德本身在精神境界方面的攀登,以及道德对人们行为的具体要求和约束,在客观上对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具有境界提升和行为规范的作用。

三、道德重建与价值重建

当代中国是经济多元的中国,也是价值多元的中国。经济多元导致价值多元,价值多元促进经济多元。价值多元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道德多元。无可讳言,当今中国的道德成分,既有封建道德的遗存和变种,也有资产阶级道德的沉渣,更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因。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条件下,如何重建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实践课题。

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都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科学地建设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必须先确立一个基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思想文化建设的思维坐标。

任何道德和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必然要受到相应的制约,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属于封建主义时代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它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即使是它们中的优良部分,在今天也不能“拿来就用”,而要经过批判性的改造,才能在新时代中发挥适当的作用。

任何道德和文化都是特定民族长期积累的结果,具有特殊的民族性。西方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是西方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西方民族自身而言,自有其合理性;甚至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广阔视野考察,它们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产生的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就对世界近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西方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毕竟是西方民族的精神产物,它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差距甚远,尽管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可能互补,但决不可能互相取代。因此,西方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基本精神信念。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但是,在如何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在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方面,存在着如何与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相适应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①]。因此,今天的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相结合。否则,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就会出现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关于市场经济建设的论说,强调市场经济就是按照市场需要而配置资源,使经济活动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论说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只强调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忽视道德资源、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质言之,是忽视了道德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在于不少论者只看到了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建设对思想文化的制约作用,而轻视了思想文化对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建设甚至对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对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的关系进行认真的探讨,更有必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价值系统的宏阔视野中,考察新时期道德体系建设的诸多理论问题。

总结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经验,我们感到,今天的道德建设和价值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实践经验。传统文化中的慎独主张,推己及人之道,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精神,整体为上的全局观念,见利思义的价值追求等;近代以来的平等独立、竞争协同、爱国主义等道德要求,建国以后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集体主义等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民主等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值得我们在建设新道德体系和新价值体系时认真总结、发掘升华。然而,仅仅依托传统是不够的。道德重建和价值重建工程的基础,应该是当代中国人民气象万千、丰富生动的实践。我们要批判继承并创造性地转化传统,要大胆吸收外国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崭新的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从本质上讲,我们要建设以人文精神为基本内核、与时俱进、涵摄经济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新型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在这种体系中,人文精神笼罩科学精神,引导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充实人文精神,深化人文精神。在这种体系中,道德不等同于价值,价值不等同于道德。它们之间尽管相通相融,互为助补,但又有明确的界限,不可混同。如果这样,则道德重建和价值重建就不是空言,而是可以实现的宏图。

注释:

①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标签:;  ;  ;  ;  ;  ;  ;  

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论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