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中国人口迁移论文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口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主要由此所决定的人口出生、死亡与自然增长渐显稳定,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其区域差异变动、政府人口迁移及户籍等控制政策的逐步调整与缓和,却激发和促动着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区域差异变动的深刻“反作用”,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分析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收入水平及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

1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及其参数的意义

1.1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空间相互作用,是当今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最受重视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英国地理学家威尔逊(A.G.Wilson)等人以牛顿引力定律为基础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族[(1)],是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人口迁移是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因此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也被应用于人口迁移研究。作者也曾根据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人口规模为主要说明变量对中国80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进行了一些探讨[(2)]。考虑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重要作用,本文再以经济因素为主要说明变量,试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族中的无制约引力模型,对中国80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以下进一步分析。

因为经济收入通常被认为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指标,而且对人口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将首先分析区域经济收入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所使用的空间相互作用无制约引力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V[,i]表示迁出地i省的人均国民收入,W[,j]表示迁入地j省的人均国民收入,M[,ij]为从i省迁向j省的人口数,d[,ij]为i省与j省之间的距离,k、a[,1]、a[,2]、b为参数。其中,b为距离参数,a[,1]、a[,2]为经济收入参数。

经济规模也被认为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所以我们再将上述仅引入经济收入一个变量的空间相互作用无制约引力模型加以扩展,增加迁出地i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规模E[,i]和迁入地j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规模E[,j]两个变量,具体表示为下式:

式中,M[,ij]、V[,i]、W[,j]、d[,ij]、k、a[,1]、a[,2]、b的定义与(1)式相同,β[,1]、β[,2]分别为经济规模参数。

1.2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参数及其意义

在式(1)和式(2)所示的空间相互作用无制约引力模型中,共有距离参数b、经济参数a(a[,1]、a[,2])、β(β[,1]、β[,2])两类,共5个参数。关于其中的距离参数b的意义,作者已在另文作过分析[(3)],在此不再讨论。本文对区域经济收入、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模型中的经济参数a[,1]、a[,2]和β[,1]、β[,2],其意义如下所述。

经济收入参数a,是考察区域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的主要依据,其大小表示区域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强弱。a越大,说明区域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强;反之,a越小,说明影响越弱。因为一般来说,区域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出、入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迁入地的经济收入因素W[,j],将主要作为吸引人口迁入的引力发生作用,收入水平越高,吸引人口迁入的作用就越强,人口迁入越多,这时其参数a[,2]也就越大;而迁出地的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又形成两种作用机制:在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地区的人口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地区迁移的情况下,迁出地的经济收入因素将主要作为推排人口迁出的推力发生作用,迁出地收入水平越低,推排人口迁出的作用越强,人口迁出越多,这时参数a[,1]也越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通常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越高,其人口的流动性也将随之增大,如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人口迁出率也几乎都高于一般省区。在这种情况下,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出的作用就主要表现为激发作用。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迁移,都可以看作主要是受迁出地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激发作用所致。这时经济收入参数a[,1]往往表现为负值(意为负的或反向的推排作用)。所以,对迁出地来说,即使同一经济收入因素,有时也要对人口迁出形成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关于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出的影响,是主要表现为推排作用还是主要表现为激发作用(即参数a[,1]是为正还是为负),其推排一激发作用是较强还是很弱,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同时这也反映了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的经济动力作用机制及特征。

考察区域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主要是依据模型中的经济规模参数β,其大小表示区域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强弱。因为区域经济规模往往对其人口抚养能力(或人口承载力)和劳动力就业容量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区域经济规模多与其人口规模具有密切关系。如迁入地的经济规模,往往对其吸纳人口迁入的容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再高,如果规模、容量有限,也难以吸纳更多的人口迁入。迁入地经济规模作为吸引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效应的大小由β[,2]表示。β[,2]越大,说明迁入地经济规模对吸引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效应越大;反之,β[,2]越小,说明吸纳效应越小。迁出地的经济规模,一般地与其人口规模具有比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若经济规模较大,其人口规模也大多比较大。所以迁出地的经济规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其作为供给和排放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效应,其大小由β[,1]表示。β[,1]越大,说明迁出地经济规模对供给、排放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效应越大;反之,β[,1]越小,说明供排潜力效应越小。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收入参数a[,1]、a[,2]及经济规模参数β[,1]、β[,2],不仅各自本身可以比较大小,而且彼此之间也具有一定相对可比性。如若a[,2]大于a[,1],说明迁入地经济收入对人口迁移的吸引作用大于迁出地经济收入对人口迁移的推排—激发作用;若β大于a,则说明经济规模对人口迁移的作用大于经济收入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收入关系之分析

2.1 人口迁出与经济收入的关系

如果仅限定讨论某一地区的人口迁出,即把人口的迁出地看作是固定的,这时其经济收入水平对人口迁出的影响也可以认为是稳定不变的,即有V[a,i]1=常数。因此,式(1)所示模型又可简单表示为:

将式(3)两边取常用对数,可得:

logM[,ij]=logk+a[,2]logW[,j]-blogd[,ij] (4)

式中的参数a[,2],即表示迁入地经济收入因素吸引该迁出地人口迁入本地的吸引作用效应。如果象现在这样从人口迁出地来看,也可以把这种效应看作是迁出地i省的迁出人口受到的来自迁入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吸引效应”。

根据以上模型对各省人口迁出的分析结果,如表1左边部分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该模型对各省人口迁出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合性,约有63%(19省)的省复相关系数R大于0.7;复相关系数R大于0.8、模型说明率在60%以上的省达11个。

第二,表示各省迁出人口受到的“被吸引效应”的a[,2]都大于0,说明各迁入地的经济收入因素对迁出地人口的迁出都形成正向吸引作用。换言之,各省的迁出人口基本都是选择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迁入目的地。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口从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基本流向。

第三,表示各省迁出人口受到的“被吸引效应”的a[,2]大致变化在0.60~2.12之间,绝大部分省都在1左右摆动,平均值为1.37。这既体现了上述人口从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基本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各迁入地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已对人口迁移形成比较明显的吸引作用。

第四,从省别来看,海南省的a[,2]最大,说明其迁出人口受到来自迁入地的“被吸引效应”最大。分析指出,海南省近邻广东省的较高的经济收入,对其迁出人口形成巨大的吸引力,竟使海南省约有75%以上的迁出人口选择迁入到广东省;显示受迁入地经济收入因素“被吸引效应”的a[,2]最小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因为该区面积辽阔,东西狭长,显然其迁出人口选择的各迁入目的地,都难以对该区的迁出人口形成比较集中、较强的吸引作用。

表1 中国人口迁移量与经济收入水平关系的模型分析

资料来源:各省迁移数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人均国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距离b为在地图上量算的各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之间的直线距离。

2.2 人口迁入与经济收入的关系

同样,如果仅限定讨论某一地区的人口迁入,即把人口的迁入地看作是固定的,则这时各省迁出人口向该迁入地的迁移受其经济收入因素的吸引作用也可以看作是稳定不变的,即有W[,j]=常数。因此,式(1)所示的模型亦可简单表示为:

将式(5)两边取常用对数,可得:

logM[,ij]=logk"+a[,1]logV[,i]-blogd[ij] (6)

式中的参数a[,1],表示各省迁出人口受其经济收入因素作用而迁入其他地区的推排—激发效应。而对迁入地的迁入人口来说,也可以把这种效应看作是受到的来自迁出地i省经济收入因素的“被推排—激发效应”。这里的“被推排—激发效应”,包括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对其人口迁出的推排作用和激发作用的综合效应。

对各省的人口迁入用式(6)所示模型分析的结果,如表1右边部分所示。可以看出:

第一,与用式(4)所示模型对各省人口迁出的分析比较,以式(6)所示模型对各省人口迁入的分析,适合性相对要差一些,复相关系数R大于0.7的省仅有8个,占27%;其中大于0.8、模型说明率在60%以上的省只有4个。

第二,在30个省中,表示其人口迁入受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被推排—激发效应”的a[,1],约有三分之一的省为负,三分之二的省为正。a[,1]为负的省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带,说明这些省的迁入人口,主要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其迁入人口所受来自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推排—激发作用以激发作用为主;a[,1]为正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带,说明这两大地带大多数省区的迁入人口,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比较多,其迁入人口所受来自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推排—激发作用以推排作用为主。

第三,表示各省人口迁入所受来自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被推排—激发效应”的a[,1]大致在-0.60~0.96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18,明显小于人口迁出所受迁入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吸引效应”。这说明,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推排吸引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吸引作用为主,而推排—激发作用则比较小。

第四,从省别来看,北京、海南、宁夏等省的人口迁入受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推排—激发效应”a[,1]都为正值且比较大,说明其人口迁入主要是受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较大的推排作用,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比较多;四川、内蒙古、河北等省的a[,1]都为负值,说明这些省的迁入人口主要是受其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较大激发作用,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比较多。

3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关系之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单纯以一项经济收入指标(人均国民收入)进行模型分析,对人口迁移、特别是对人口迁入的说明率还不是很高,所以再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经济规模因素作以下分析。参考上面的方法,在分析人口的迁出时,把迁出地i省的国民生产总值E[,i]和人均国民收入V[,i]看作不变,将式(2)所示模型表示为:

在分析人口的迁入时,把迁入地j省的国民生产总值E[,j]和人均国民收入W[,j]看做不变,将式(2)所示模型表示为:

分别对式(7)和式(8)两边取常用对数,可得:

根据式(9)和式(10)所示两个简化模型对各省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又可得知:

表2 中国人口迁移量与经济规模、经济收入水平关系的模型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1。

第一,多引入一个经济规模变量,式(9)和式(10)所示两个模型对人口迁出及人口迁入的说明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反映式(9)所示模型对人口迁出说明程度的复相关系数R大于0.7的省增加到24个,占80%;复相关系数大于0.8、模型说明率达60%以上的省达18个,占60%;大于0.9、模型说明率达80%以上的省有7个,约占到23%。式(10)所示模型对人口迁入分析的适合性虽然还是相对比较差,但复相关系数R大于0.7的省已增加到19个,约占66%;复相关系数R大于0.8、模型说明率达60%以上和复相关系数R大于0.9、模型说明率达80%以上的省也分别增加到13个和6个,所占比例达45%和21%。

第二,各省的人口迁出受来自迁入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吸引效应”a[,2]基本都大于0,平均值为0.48,而各省的人口迁入受来自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推排—激发效应”a[,1]几乎都小于0,平均值约为-0.42。这说明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差别作用大小是不同的,迁出地的人口迁出受迁入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吸引效应”比较大,迁入地的人口迁入受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被推排—激发效应”比较小。该差异也同样说明了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所受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以吸引作用为主的结论。

第三,由迁入地经济规模所决定的对各迁出地迁出人口的容量吸纳效应β[,2]和由迁出地经济规模(几乎等同于人口规模)所决定的对各迁入地迁入人口的供排潜力效应β[,1]都大于0,说明迁入地经济规模对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效应和迁出地经济规模对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效应都表示出正向作用关系。但迁入地经济规模所形成的对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效应β[,2]平均值为0.87,而迁出地经济规模所形成的对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效应β[,1]平均值为0.87,略大于前者。这又说明迁出地经济规模所形成的对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作用比较大,而迁入地经济规模形成的对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作用相对比较小。但二者差异不大,比较接近。

第四,比较反映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出、入量影响关系的β[,1]、β[,2]和反映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出、入量影响关系的a[,1]、a[,2]的大小,就其全国平均水平来看,β[,1]、β[,2]分别为0.87和0.78,a[,1]、a[,2]分别-0.42和0.48,β[,1]、β[,2]都明显大于a[,1]、a[,2]。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对中国80年代后半期即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来说,经济规模对人口迁移(迁出和迁入)量的影响,要明显大于经济收入水平。

4 主要结论

众所周知,早在19世纪末叶,英国统计学家、人口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在总结人口迁移规律时就指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4)]。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拉文斯坦总结的这一人口迁移规律仍然成立,经济因素还是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是不同的。本文在以上主要是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无制约引力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推排吸引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吸引作用为主,推排作用相对较小。这说明,中国80年代后半期中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主流,主要不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收入较低所致,而主要是受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的经济和较高收入水平的吸引作用形成的;经济较发达、收入较高地区的吸引作用对人口迁移的流向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或者换一句通俗的话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不是迁移人口由于在迁出地已生活不下去,而主要是为了谋求生活得更好而迁移的。

第二,从迁出地来看,高低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其人口的迁出将形成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相对来说,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人口迁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推排作用,较高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人口迁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作用。概观三大地带,中部地带的迁入人口,多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主要受来自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激发作用;东部和西部地带的迁入人口,多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主要是受来自迁出地经济收入因素的推排作用。

第三,经济规模象征着一种人口容量。迁出地的经济规模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作用,迁入地的经济规模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作用。在中国80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经济规模对人口迁出的供排潜力作用比较大,对人口迁入的容量吸纳作用相对较小。这说明经济(或人口)规模大省的人口迁出对中国80年代后半期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

第四,根据以上分析结论,进一步比较经济规模与经济收入两因素对人口迁移(迁出和迁入)的影响可知,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收稿时间1996-08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Bearing in mind that economic factors are invariably the important forces driving migration,this article has examined quantitatively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as specified by economicincome and economic scale,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or the 2ndhalf of 1980s in China,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influence with respect to volume,stream and distribution of migration are observed.

Wang Guixin,Born in 1953,is Ph.D.and Senior Researcher,PopulationResearch Institut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注释:

①王桂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发生制约模型分析.人口学刊,1993;第4期,p.22

②王桂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人口与经济.1993;第2期,p.3~8

③见注(2)文献

④大友笃.地域分析入门.东洋经济新报社,1989;5月,第12刷,p.134

标签:;  ;  ;  ;  ;  ;  ;  ;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中国人口迁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