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历史与中华文明(笔谈)——论《周易》的“和合”生态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生态论文,笔谈论文,伦理论文,现实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12-0109-04
自从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等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这种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给我们带来的繁荣发展的方面。但是,这种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之间怎样利用、分配环境及资源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正面临并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与解决都与生态伦理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生态伦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一些指导。生态伦理是指协调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间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现象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罗移山《论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包括协调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生态伦理思想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和合”精神,这种“和合”的生态伦理观对于处理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万物一体观
在《周易》看来,整个宇宙自然界,包括天地万物及人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个完整的整体中,各个事物尽管各不相同,但它们是和谐相处的。但是,在这个完整的整体中,各个事物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有层次的。按照《周易》的卦来说,乾坤两卦是其根本,八卦或者六十四卦中的其他的卦都是由乾坤两卦所衍生出来的,并且都可以归结为乾坤两卦,这正如它所说的“乾坤,其易之门邪?”(《周易·系辞上传》以下凡引该书,均只注篇名)。“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周易》本身是对整个宇宙自然的一种反映,因此,它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天地即乾坤所衍生出来的。“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传》)《周易》非常强调天地化生万物及人类的功能,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种功能。八卦所表述的是自然界八种最常见的事物,这八种常见的事物既化生出整个生物及人类,也是整个生物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周易》认为,在八卦中,乾卦是父亲,坤卦是母亲,震卦是长子,巽卦是长女,坎卦是次子,离卦是次女,艮卦是少子,兑卦是少女。由此进一步的结合及推演就衍生出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及人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彖》)天地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事物只有互相接触、产生感应才能化生出万事万物。
天地化生万物的这种情况,《周易》又进一步把它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传》)天地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就化生出了万物,并且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各不相同的事物还需要保住自己所应有的本性,并且不断向前发展,正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周易》认为,整个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和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处于和谐、祥和的氛围之中。万事万物只要以正道聚集起来就会如此。如果能够看到事物间的这种聚集状态就能透彻地了解万事万物的本真情况,“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翠·彖》)
在天地、万物、人类这个系统中,天地化生出万物及人类,而人类是其中的主体、主导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因为有人类,天地万物及整个自然、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才有其价值和意义,它们形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要素的规律和功效也是各不相同的,“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天地人三者的规律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其中人之道的仁与义表明人在天地之中,即人在自然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协助天、协助自然的存在与发展,使之朝着更有利于其自身及人的目的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下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易》看来,天地生养了万物,万物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本性,万物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它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天人是合一的。在这个和谐的统一体中,人是得其气而灵者,人是主体,是主导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具有“辅相天地之宜”、(《泰·彖》)“曲成万物”(《系辞上传》)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然即天达成并保持长久的和谐,即天人之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也要达成并保持长久的和谐,即达到人我之和。
二、天人之和:人与自然之和谐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中孚·九二爻辞》)在《周易》看来,整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一幅和谐、安详的生态美景。但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的活动及其他的一些因素,使得本来和谐的生态环境添加了一些不该有的不和谐音符。对此,《周易》的作者也是深感忧虑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九五爻辞》)但是,作者也认为,只要我们能够谨慎从事,这种不和谐是能够克服的,毕竟在整个世界中人是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人具有“辅相天地之宜”而“曲成万物”的能力。
万物的本性各不相同,只有先了解万物的本性,了解万物的基本情况,了解万物的规律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够对万物作出合理的安排,使万物及人类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君子以类族辨物”,(《同人·象》)“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未济·象》)人类应该让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按照它们的本性去生存、去发展,这样生态才能够保持平衡,人类也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并且,作为人,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一些更好的条件与环境以使万物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象》)因此,古代帝王打猎都用“三驱”法,网开一面而不对猎物赶尽杀绝。他们认为这样做最终是会有好处的,“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九五爻辞》)相反,如果自己没有德行,又不能够协调好和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田无禽”。(《恒·九四爻辞》)
总之,《周易》认为,人和天、人和自然本来是一体的,只有运用好人类的智慧,“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艮·彖》)协调好人和天、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前景才会是光明的。
《周易》这种“天人之和”的生态伦理观对于现在日益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人类一直以来都把自己当作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更是如此。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与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霸权主义是有密切关系的。人类一方面拼命向自然索取各种资源,使地球上的很多资源近乎枯竭;另一方面,又向地球排出大量的工业废物,使空气、水、土地受到污染,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到空前的威胁。被誉为‘物种宝库’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20万km[2]的速度锐减,天然草场以每年10万km[2]的速度沙漠化,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消失和破碎化现象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在地球上的生命发展史中,物种的灭绝时间和形成速度是大致相等的。可是,目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无可争辩的是,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丧失。近100年来,地球上已有150种鸟类、近百种兽类和80多种两栖类动物灭绝。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再也不会重现。”(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这虽然不能完全归罪于人类,但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将《周易》中“天人之和”的这种伦理精神贯彻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那么,诸如此类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音符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三、人我之和: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夫《易》者,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易》看来,天和人是合一的,是一体的,天人是同元、同构、同序的,因此,从《周易》的天道中就可以推出应该怎么去处理人事。天道即自然之道,既然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并育不害、协调发展的,那么,与此相应,人之道即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尊重。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周易》认为不管是利益一致还是不一致的集团和个人,都应该和谐相处,“君子以同而异”。(《睽·象》)特别是领导者应该协调好民众之间的关系,“君子以容民畜众”。(《师·象》)不同利益的人或集团在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惩忿窒欲”,(《损·象》)抱着平和的心态去处理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处于“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的安宁、祥和的状态。
现在世界上国家和地区的利己主义可以说非常普遍、非常严重。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富国对穷国在环境上、资源上、经济上、人力上进行着形形色色的侵略与掠夺。发达国家一方面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及廉价劳动力,供自己穷奢极欲地享乐。另一方面,他们又把大量的工业污染物输送到发展中国家去,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如果大国能够“匪其彭”,(《大有·九四爻辞》)那么就会“无咎”。
四、久于其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彖》)《周易》认为,天地及天地中的万物,包括人类是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扰,但是,假如我们能够变通的话,那么天地之道还是能够持续地、不断地向前发展,“《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这就要求我们在困扰未出现之前,就应该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而困扰一旦出现,就应该设法去改变它,使天地之道,使事物能够持续不断地顺利地向前发展。
现在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代际利己主义。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这代人无节制地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挥霍殆尽的话,那今后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无法生存发展下去。
如果我们能将《周易》中的这种“久于其道”的和谐发展观贯彻到处理我们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发展的矛盾中去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节制地开发、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彖》) “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节·六三爻辞》)当然,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节制资源外,还需要处理好其他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和谐既包括了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和谐。同时,我们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也应该是一种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既要考虑我们这代人的发展,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较好的空间。这些思想理念和《周易》的“和合”生态伦理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周易》的“和合”生态伦理观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而且,毫无疑问,《周易》的这种“和合”生态伦理观还可以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