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5月到2018年1月。分析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结果:婴幼儿在接种1、2和3年后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分别为(120.01±10.27)mU/ml、(92.36±8.29)mU/ml和(49.26±7.29)mU/ml,三个时间段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但是不良反应症状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失。婴幼儿在首次接种第4、12、24周后的HBsAb转阳率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会显著降低,值得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抗体滴度;不良反应发生率;HBsAd转阳率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329-02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诱发的传染性病,其流行度较高。在我国,学龄前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较为多见,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但是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尚未发现[1-2]。本次研究探讨我院收治的100例接种乙肝疫苗的患者后的预防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1.1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收治时间为2016年5月到2018年1月。100例婴幼儿中包括56名男婴和44名女婴,年龄为6~18个月,平均年龄为(9.24±1.08)月。本次研究在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进行,且本次研究对象的监护人均已签署相关知情声明。
1.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的婴幼儿;(2)没有接种疫苗禁忌症的患儿。
排除标准:(1)具有免疫功能缺陷或者免疫抑制的婴幼儿;(2)因其他严重疾病中途转院无法随访。
1.2 方法
疫苗接种方法:选择上臂三角肌作为给药部位,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在婴幼儿出生后24小时内第一次接种乙肝疫苗,其剂量为10μg。如果婴幼儿的母亲HBsAg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还需要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时同一个肌注部位只能接种一次。在出生15天后,如果婴幼儿母亲HBsAg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还需要再次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婴幼儿出生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分别接种剂量为10μg的乙肝疫苗。
检测方法:在婴幼儿处于空腹的状态下,采集其不抗凝静脉血液,在分离血清后,采用SPRI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婴幼儿HBsAg(表面抗原)和HBsAd(表面抗体)的水平。采用Hollinger公式对婴幼儿的抗体滴度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
对婴幼儿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后不同年限的表面抗体反应结果、不同接种时间表面抗体的阳转情况以及乙肝抗体滴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加以分析。HBsAg的阳性检验标准为其含量超过2.1S/N,HBsAb水平≥10mU/ml为阳性;乙肝抗体浓度在2.1~9.9mU/ml之间为HBsAd低应答标准;乙肝抗体浓度水平低于2.1mU/ml为HBsAb无应答标准。
1.4 数据处理
将婴幼儿预防接种后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21.0 for Windows进行录入和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如果<0.05,则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2.1 婴幼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接种后,我院收治的100名婴幼儿中有3名婴幼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其中一名婴幼儿发生吐奶,一名婴幼儿发生硬结,一名婴幼儿的上臂三角肌出现局部红肿,上述三种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均自行消退。
2.2 婴幼儿免疫后不同年限的乙肝抗体滴度的变化情况
在接种一年后,婴幼儿机体内的乙肝抗体滴度水平为(120.01±10.27)mU/ml;接种两年后,乙肝抗体滴度为(92.36±8.29)mU/ml;接种三年后,乙肝抗体滴度水平为(49.26±7.29)mU/ml。三年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显著(P<0.05)。
2.3 婴幼儿不同接种时间的表面抗体阳转情况对比
与婴幼儿接种4周后的HBsAd转阳率相比,其接种12、24周的阳转率均显著较低,且接种24周的阳转率和接种12周的转阳率相比显著要高,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目前,主要是通过检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表面抗体的水平变化来对检验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在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其体内的相关抗体会转为阳性,其表明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感染,但是部分婴幼儿在及时检验了乙肝抗体滴度后,体内的表面抗体也会出现低应答或者无应答的情况,表明这部分婴幼儿仍然有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3]。
在本次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但是不良反应的症状在24小时内自行消失。婴幼儿在接种1、2、3年后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分别为(120.01±10.27)mU/ml、(92.36±8.29)mU/ml和(49.26±7.29)mU/ml,三个时间段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在首次接种第4、12、24周后的HBsAb转阳率和免疫后1、2和3年的表面抗体阳转率的比较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会显著降低,值得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和平.125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3):350-352.
[2]侯莹.乙肝疫苗接种后无/低应答原因分析及加强对策的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8):1123-1124.
[3]刘俊华.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3):1802-1803.
论文作者:林尚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婴幼儿论文; 抗体论文; 乙肝论文; 乙肝疫苗论文; 乙型肝炎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免疫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