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储蓄与资本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基本的公平和人道,是为了使人们在风险出现后能够得到基本的补偿、在退休后有基本的最低收入水平。然而,任何影响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的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储蓄的安排和资本的形成,因此在考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时,应力求减少其制度对资本形成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改革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已逐渐解体,新的制度尚在探索。在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之际,研究社会保障不同的模式及其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将首先描述社会保障体制的三种类型,接着将分析三种类型对资本形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将提出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种观念和类型
1.最早的观念和制度。
关于社会保障的最早的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应是指导私人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的来源应通过工薪税筹集,筹集的数量应使未来支出的数量的现值与现时征收的数量相等。这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应类似一种封闭式的信托基金。保障制度在财力上应独立于政府的财政,应自求平衡。西方国家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是在这种思想体系上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同私人(或保险公司)的保险制度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种保险制度可称为“完全基金式”或“年金式”社会保障制度。在初期,这种保障制度似乎运行正常,政府代管的基金帐户上保留了大量的储备以备在未来的年份里履行支付义务。美国在1958年以前,各年从就业税征集的基金超过当年的支付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从1958年后,社会保障的支会就开始超过就业税的收入,形成了“寅吃卯粮”的状况。
2.交叠世代模型的观念。
第二种关于社会保障的观点实际上是在第一种理论和保障模式出现困难时,作为一种对现实进行解释的理论而出现的。第一种观点的理论模型以莫迪里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本模型安排基金的征收和收益的支出。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阿莱斯(Allais,1947)、萨缪尔森(Samuelson,P.A,1958)和戴蒙德(Diamond,P.A,1965)发展了交叠世代模型〔1〕,将不同代的交易纳入了分析之中。 该观点认为现期工作者所支付的工薪税应是为那些已退休的人的养老所筹集的资金。由于后代的收入水平通常高于前代的收入水平,在相同的税率下,后代的工薪税总会高于前代以前支付的工薪税的现值,因此,社会保障的现期支出可以而且应该大于从工薪中所收取的部分。在第二种思想观念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基金收入的专款专用原则不那么重要了,基金的使用可以大于基金的收入,政府的一些其它收入要用来垫支当前的超额支出。这种保障制度可称为“代间基金式”保障。很显然“代间基金式”保障与纯粹的保险公司保障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但是,这种保障制度也保留了“保险”的特点,“代间基金式”保障要求第一代所取得的收入与第二代的现期付出平衡。如果考虑到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那么使工薪税收入和现期支出相对称的原则还应予以遵守,国家基金只是作为弥补收入和支出间的短期不平衡的缓冲器。
3.第三种观念和模式。
社会保障的第三种观念及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社会保障模型可以称为“税收等价观念”和“税收等价模型”。这种观念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与国家所必须进行的其它支出没有什么差别,国家完全应按照某种普遍认可的标准来安排社会保障的支出,无需将它和特别的税收联系起来,社会保障税收和其它的税收是等价的,国家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支出规模。在“税收等价观念”下,“年金”保障制度和“代间基金”保障制度均保留的量入为出的观点被打破了,社会保障完全摒弃了“保险”方面的内容,而与政府一般性的经常支出等同起来。
4.发展的历史。
上述的社会保障模型在现代西方国家均曾出现过。在早期,“年金式”的保障制度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这种制度在货币工资收入增长快于物价水平增长时,是完全具有财政上的可行性的。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工薪税的税基也会增大,这种增长足以为未来社会保障支付的名义增长提供资金。但是在社会保障观念上的转变特别是“社会公正”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中所谓“劫富济贫原则”的流行〔2〕, 使“年金式”保障制度逐渐被放弃〔3〕,出现了人不敷出状况,“代间基金式”的制度开始被普遍接受。它是一种复杂的保障模式,其理论基础的精巧似乎对支出略高于收入的既成事实作出了有力的辩解。但是,这种模式很快又遇到了麻烦: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给未来的社会保障筹资带来了困难:如果继续依赖量入为出的筹资原则,正在工作的人员的税收负担不得不大幅度增加。在这种困难和背景下,近20年来关于社会保障的“税收等价”思想和模型逐渐被西方国家所接受。用一般税收筹资资金,并将资金按需要用于社会保障的保障制度在实行的范围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4〕。 近年来西方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的不断提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税收等价式”社会保障的推行。
二、社会保障与资本形成:分类型的考察
针对社会保障会不会减少个人储蓄,从而相应地减少经济中的投资和资本形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居民在面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时,其预防性储蓄的动机会增强。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会减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保障会减弱为防备未来不确定性而进行的储蓄〔5〕。有些学者甚至认为, 预防性储蓄几乎占了生命周期储蓄的大部分,社会保障的引入会使这部分储蓄大大下降,从而使居民储蓄明显下降〔6〕。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学者则认为, 社会保障会促使个人对工作期的长短进行选择〔7〕, 引入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居民选择更短的工作期和更长的退休期,当人们缩短工作期时,个人的储蓄就需要增加以备退休后更多年份的支出。社会保障的引入不仅不会使居民减少储蓄,反而会使储蓄增加。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可能是中性的。如布坎南就认为:“社会保障即使使私人储蓄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政府从工薪税收入中储蓄和投资了一笔足够的数量的资金来抵消私人部门储蓄的任何下降的话,总储蓄和资本形成是不会缩减的。”〔8〕
笔者认为在分析社会保障对储蓄和资本形成的影响时,应结合不同的保障模型进行分析。有的模型可能对储蓄和资本形成没有影响,有的可能有负面影响,有的则可能有积极的影响。下面将对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1.生命周期中的一般储蓄。
设在生命周期中,个人生存两期,个人只在寿命的第一期中工作,并得到实际工资W。他们消费掉第一期中的部分收入, 剩余部分的储蓄用作第二期退休时的消费支出。在第二期中个人消费掉所有的储蓄和储蓄的利息。在第一期的消费为C[,1],在第二期的消费为C[,2],在第一期的储蓄为St,r是时期1到时期2对所有储蓄适用的利率。
假设资本全部由个人储蓄形成,生产函数是Y=F(K,N )(在此生产函数Y是净生产函数,折旧已经扣除),每个工人净生产为Y/N(其中N为在工作期的工作人数)。其净产出函数为y=f(k[,1]),其中k 是资本—劳动比。企业行为是竞争性的,因此企业雇佣工人时,雇佣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工人的工资,租用资本直到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租用价格。
这样在上述假设下有如下关系式:
U[,max]=U(C[,1])+(1+θ)[-1]U(C[,2])……………(1)
其中θ为贴现率
C[,1]+S[,t]=W …………………………………………………(2)
C[,2]=S[,t]+rS[,t]=(1+r)S[,t]……………………… (3)
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U’[,max]=0,所以有:U’(C[,1])-(1+θ)[-1](1+r)U’(C[,2])=0,将(2)和(3)代入,有:
U’(W-S[,t])=(1+θ)[-1](1+r)U’〔(1+r)S[,t]〕……………………………………………………………………………(4)
W=f(k[,1])-kf’(k[,1])…………………………………(5)
r=f’(k[,1])………………………………………………… (6)
由于储蓄等于总投资,则有储蓄函数S[,t]为〔9〕:
S[,t]=(1+n)K[,2]……………………………………………(7)
方程(4)、(5)、(6)和(7)描述了不包含社会保障的最大化效用的条件,以及资本存量和储蓄之间的关系
S〔W(k[,1]),r(k)〕
K[,2]=──────────………………………………… (8)
(1+n)
S〔f(k[,1](-kf'(k[,1]),f'(k[,1])〕
或有:K[,2]=─────────────────────
1+n
这几个方程可以视为完全竞争经济下,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均衡时的均衡特征。
2.“年金式”保障与储蓄
现在考察引入社会保险后上述的均衡条件如何变化。设d 是在工作期个人向保障基金的缴款,此缴款被投资为资本,政府在第二期向其支付b=(1+r)d,于是,方程(4)和方程(7)会发生如下变化:
U'〔W-(S[,t]+d)〕=(1+θ)[-1]U'〔(1+r)(S[,t]+d )〕…………………………………………………………………(9)
S[,t]+d=(1+n)k[,2]………………………………………(10)
S〔W(k[,1])+r(k)〕
此时,资本形成方程:K[,2]=────────────的解为:
1+n
S〔f([,k1])-kf’([,k1]),f’([,k])〕
K[,2]=─────────────────…………… (11)
1+n
从方程(11)来看其解的形式与不存在社会保障的解的形式完全相同。这就可以证明:“年金式”社会保障对总储蓄和资本形成没有影响,社会保险既不减少已存在的储蓄量,也不超过已另外存在的储蓄量。
“年金式”的保障制度下,社会保障对储蓄与投资没有影响。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年金式”保障实质上等同于私人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政策。在这种制度下,个人将工作期储蓄一部分交与保险公司与交于政府没有什么差别。现期储蓄在未来的回报取决于贴现率的高低,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保险公司的贴现率和政府“年金式”基金的贴现率并没有差别,因此政府执行的“年金式”社会保障只是等量地替代了私人保险或保险公司的作用。居民部门的总储蓄并没有因为谁来提供收入的跨期安排而有所增加或减少。因此,在此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即:“年金式”的保障不会对个人的储蓄和总储蓄产生影响,而且既然不会影响总储蓄,那么也不会影响总投资。
3.“代间基金式”制度与储蓄及资本形成。
“代间基金式”制度的特点是政府把当前工作者(年轻人)的保障缴款直接转移给当前的退休者(老年人)。假设人口增长率n,d[,t+1]为第二期时的年轻人向社会保障的缴款,这部分缴款将转移给第一期 年轻人,作为社会保障支出,因此在第二期时,个人从政府得到b=(1+n)d[,t+1]。这样,方程(4)和方程(7)就变成:
U'〔W-(S[,t]-d)〕=(1+θ)[-1]U'〔(1+r)S[,t]+(1+n)d[,t+1]〕…………………………………………………… (12)
S[,t]=(1+n)k[,2]…………………………………………(13)
从每个个人的观点来看,由于各期中有许多在工作期的人向社会保障系统缴款,社会保障的收益率是n而不是r。又由于在“代间基金式”制度下当期的缴款全部转移给当期已退休者,政府并没有从缴款中保留有储蓄。并且有d=d[,t+1],考察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可对方程(13)求偏导:
аS[,t] U[,1]”+(1+θ)[-1](1+n)U[,2]”────=-───────────────────〈0…(14)
аdU[,1]”+(1+θ)[-1](1+r)U[,2]”
从方程(14)看,“代间基金式”制度使居民储蓄减少。减少储蓄的多少取决于利率r和人口增长率n的关系。当n〉r时,有аS[,t]
│────│〉1
аd,这说明减少的部分大于政府支出(或转移)的社会保障:当n〈r时,储蓄减少的部分小于政府支出的社会保障。
导致产生“代间基金式”保障制度有上述影响的原因也并不复杂,这里因为该种保障制度下个人会预期到: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未来经济的增长,下一代的工作者将会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的来源,现期支付的保障基金在将来会有更高的回报或具有更高的效用,为了使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将是更合理的行为。
4.“税收等价式”保障制度与储蓄。
在“税收等价式”制度下,政府可以以任何征税的方式取得社会保障的资金。在确定保障的支出规模时,政府完全可以不将支出与某种税收或与某几种税收相挂钩。因此,税收对于居民储蓄影响即为这种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由于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有的使储蓄不变,有的使储蓄波动。因此,关于“税收等价式”的制度的具体作用,可以取得的结论就是:不确定。其原因主要有:(1)社会保障可 能使人们选择更多的闲暇或更早地退休,那么个人在退休之后的总收入就有可能减少,为了安排更长的退休期的消费,居民会增加当期的储蓄;(2)在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的情况下,许多人宁愿自己增加储蓄以 自主安排生活;(3 )如果居民不能确定政府是否将收入支付于他们所期望的保障支出,或者认为支付的收益较低,那么居民储蓄减少的程度可能不大,这将导致储蓄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于保障不确定性结果的结论,是在纯粹的“税收等价式”制度上得出的结论,如果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刚性,而且福利支出的范围较广,则“税收等价式”制度就可能会有减少储蓄的作用。
三、建立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
在从传统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发生变化,新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渐的形成中,在此将根据以上对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形式的分析及国外实证研究的分析成果,简单地谈一些建立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公平与效益问题,与私人保险相类似的“年金式”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不会对储蓄产生影响,但却不能照顾社会公平问题。“年金式”保障使保障的利益与个人的收直接挂钩,因此并不能使低收入者获得超过其收入的保障利益。“代间基金式”的保障虽然不再遵守严格的量入为出的准则,它可以使当代人的保障收益大于其对保障的贡献,也即产生了一定程度上更加照顾公平的基础,但却会使社会的总储蓄下降,使资本形成的规模下降,并有可能减少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它虽比“年金式”保障更多地照顾了公平问题却可能会使社会的总效益下降。“税收等价式”保障中政府可以起较大的作用来权衡公平与效益;政府可以将一部分一般性的税收用于低收入者的基本保障而无须将低收入者的收入与其未来所能享受的保障利益直接挂钩;同时,如果政府严格控制社会保障的支出,并使支出不具有增长的刚性,则不会引起居民预防性动机的减弱,储蓄不会下降,效益仍能够保全。因此,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角度来看建立社会保障问题,“税收等价式”的保障模式,能使国家有更多的主动权。
2.专户管理还是统一管理〔10〕。
当前几乎所有的正在转轨的国家〔11〕,都在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与健康有关的保障、与失业有关的保障、以及与贫困救济有关的保障。而大多数的转轨国家(除了捷克以外)通常采用以工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并将社会保障从国家预算中分离出来,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并加强基金的自立管理〔12〕。
实行专户管理实际上是“年金式”保障制度和“代间基金式”保障制度的具体实行办法,这种办法与“税收等价式”保障制度是相抵触的。因此选择专户管理还是统一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问题。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管理体制时应与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相结合。
3.选择何种模式?
前面已经论述过三种模式的特点及不同的模式对储蓄的影响。在进行选择时,应兼顾公平与效益原则,在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注重效益的选择,坚持量入为出为主要的原则。但为了使社会中的低收入者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也应有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但是,国家应将其社会保障任务与每个人根据其能力自主决定命运的天然义务严格区分开来,对于个人靠自己力量和能力能够办到的事情,国家不应将其转移到别人身上,更不应以牺牲社会效益(如储蓄率和投资率降低)为代价。
因此,在上述观点上,我认为应按社会保障的具体方面的内容确定社会保障的模式。对于养老保障应要求个人为其未来的一般生活支出作出安排,应选“年金式”的保险制度,并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这样可以在不降低储蓄的基础上确定基本的保障制度。对于医疗保障应按享受医疗服务的类型予以划分,对于一般性的医疗服务应全部由个人支付。对于住院医疗服务,则可以采用非完全保障的方式提供保障服务,资金应从工薪税中征集,保障制度的初期应实行专户专用的原则,在个人专户不足以支付医疗支出的情况下,可以动用共同基金,但个人应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这样的制度基本以“年金式”保障为基础,但部分地使个人获得的利益超过其对保障基金的贡献,因此也有“代间基金式”保障的特点。它首先考虑效益原则,在此基础上兼顾公平。因此,医疗保障的制度可以采用专户管理。由于医疗支出具有增长刚性,如果这些支出由政府财政来解决的话,将使居民产生完全保障的预期,这将减少居民的储蓄。
对于失业和贫困救济保障,应采取用一般税收征集的资金。对失业和贫困救济支出的需求通常随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府亦可用规定救济标准的方法调节支出,其支出水平的增长并非具有刚性特征。因此,政府可以采用“税收等价式‘的模式。为失业者和贫困线下的居民提供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资助。
社会保障制度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为国民提供社会保险和提高福利是保障制度的二个基本目标。但是,如果社会保障的规模和范围很大,一方面政府为筹集资金不得不提高税收,进而可能影响纳税人积极性;另一方面会使居民储蓄有所下降,影响资本形成,从而降低整体福利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每种模式对储蓄和资本形成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体制支出政策时,政府应权衡公平与效率问题,选择适当的具体保障模式。对于不同保障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具体模式。在进行选择时,应考虑到社会公平和效益问题,力求避免或者力求减少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形成的消极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模式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水平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时(也即投资的规模不再十分重要时),社会保障制度应可以转向以更多地照顾公平目标和提高福利为目的的体制。
注释:
〔1 〕交叠世代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不同代的人活着,并可以互相交易,每一代的人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的人产生交易关系。就个人来讲,他在工作期进行储蓄以筹措退休期的消费。
〔2 〕参见张泽荣等人:《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6页,第28—31页。
〔3〕60—70年代社会保障支出普遍大于其来源, 除了观念转变的原因之外,经济滞胀也造成了短期的冲击。
〔4 〕参见张泽荣等人:《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6页,第28—31页及布坎南(Buchanan,J.M,1987)《公共财政》(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205页。
〔5〕参见利兰德(Leland,H.E 1968)"Saving and Uncertainty: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Saving".Q.J.E.(August 1968)P465—473。
〔6〕参见斯基纳尔(Skinner,J,1988)Risky Income,Life Cyc-le Consumption,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J. Monetary.Econ.22(1988,September)P237—255。
〔7〕参见卡托纳(Katona,G.S.1965),"Private Pensions andIndividual Saving.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SurveyResearch Center".
〔8〕参见布坎南(Buchanan,J.M1987),《公共财政》(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10页。
〔9〕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则有K[,2]-K[,1]=N[,2]S(W,r )-K[,t]〔其中N[,2]第二期的人口数,S[,t](W,r)表示储蓄函数, 如果人口增长率为n,则有N[,2]=N[,1](1+n)〕整理上式, 将等式两边除以N,即可推得方程(7)。
〔10〕“专户管理”指社会保障基金专门征集、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统一管理”指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与国家预算相结合。
〔11〕此处所指的转轨国家是指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包括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也包括前苏联及南斯拉夫。
〔12〕参见维托·坦齐编《经济转轨中的财政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版,第287—311页。
标签:税收原则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