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上海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上海图书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图论文,为例论文,书馆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数字资源增长及互联网发展,促使公共图书馆转型

       1.1 全球数字出版发展迅猛,数字阅读上升趋势明显

       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着从纸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数字出版成为各大出版商的重要发展战略。数字资源的增长对阅读方式的影响明显,有成为主流阅读媒体的可能。

       2009年12月25日,亚马逊网站电子书销量第一次超过纸质书。2011年1月28日,亚马逊在发布财报时表示,该公司销售的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金额比例为115∶100。[1]美国电子书出版拉动出版业从2008年到2010年三年内实现了5.6%的营收增长,2012年电子书销售额达12.51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了42%,销量达图书总销量的50%以上。[2]截至2013年9月,美国大约35%的成年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24%的成年人拥有一台电子书阅读器(见图1)。[3]

       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40.47%,其中电子书及其他网络出版物达31亿元。另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40.3%,较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从2009年的0.73本增加到2.35本,人均阅读时长66.23分钟。

      

       图1 2010-2013年美国拥有平板或电子阅读器人数情况

       1.2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优势受到挑战

       近十年来,网络、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获取途径经历了从传统纸质查阅到存储介质读取,再到PC、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相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的获取更加即时便利,其存储和检索优势历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人群占比提升至81.0%。高流量手机应用发展加快,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4]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搜索、发布和共享,而不必再过分依赖某个特定场所或载体,原本借助公共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少读者已转向网络。《图书终结场景——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The Bookends Scenarios—Alternative Futures for the Public Library)报告中预测,至2030年,85%的图书馆将是虚拟的,原先的物理图书馆仅作存书之用。[5]据OCLC 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当人们需要获取信息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图书馆而是搜索引擎。[6]32而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日,我们感觉人们对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见图2)。

      

       图2 美国用户搜索信息的第一选择

       而以上海图书馆为例,2011年至2013年到上海图书馆借阅纸质书刊的读者数有所下降,到馆读者中自带电脑、利用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使用移动应用APP的读者数涨幅最为明显(见图3)。

       1.3 多媒体和信息服务“遍在化”促进公共图书馆积极转型

       为了应对数字出版及阅读方式转变的影响,各类型图书馆相应调整了信息资源配置策略,纷纷加大数字资源采购力度。世界知名出版商Wiley 2013年对全球525家图书馆进行了调查,在采购预算中,数字资源的比例逐年上升,占总预算的36%,并且还将上升(见图4)。[7]2012年,我国各类型图书馆使用数字资源的数量也明显提高,电子书的总销量年增加25%[8](见图5)。

       除了调整采购政策,公共图书馆还顺势而为努力打造新的服务空间和功能。20世纪90年代,北美大学图书馆为改善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纷纷尝试建立“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及尔后推出的“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等,试图从空间改造入手,或匹配读者对图书馆提出的新需求,或引领新的服务格局。近几年里,一些图书馆还尝试引入新的设备和工具充实图书馆的功能。譬如纽约的费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Fayetteville Free Library,FFL)是第一个建立创客空间“FFL Fab Lab”的图书馆,赫尔辛基市第10区图书馆(Library 10)将自己定位为“免费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倡“用户既是生产者也是组织者”。这些都是图书馆提供新颖服务功能,打造新技术平台、社交平台的成功案例。

      

       图3 2011-2013年上海图书馆纸质及数字资源使用人次统计

      

       图4 Wiley调研的图书馆采购经费分配情况

      

       图5 中国2011-2012年数字图书馆用户增长情况

       2 上海图书馆近年的转型探索

       多种载体并在,多途径资源、多种服务方式长期共存,是转型期间的一个显著特征。上海图书馆在转型探索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及读者需求。从纸质书—电子书—BYOD,从一卡通—e卡通(VPN)—移动应用(APP),从阵地咨询—VRD—社交互动平台(微博微信)服务,从提供文献—提供网络信息—提供工具,这些服务的转型发展不是简单地替代,而是通过增添新的服务内容和手段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履行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社会职责,完成新任务。其中,图书馆的服务朝数字化、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方向延伸的趋势备受瞩目。

       2.1 纸质书—电子书—BYOD

       信息载体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我们认为: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社会职责没有变化。顺应潮流,让读者体验各种载体的特点和精彩是我们在转型期间的一个任务。2009年2月,上海图书馆率先推出电子书外借服务,适时成立“新阅读体验中心”,邀约国内电子书、各类数字移动阅读器供应商在此展示各种产品,通过阅览、外借服务收集读者的体验感受,反馈供应商以改进产品、改善体验效果。并且采购读者喜好的电子书,促进流通,使电子书存储量大、携带方便、能自主借还的优势展露无遗。我们的调查表明,66%的读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外借数字移动阅读器符合新潮流,72%的读者认为数字移动阅读器服务有方便读者借阅之效,55%读者认为数字移动阅读器应该推广。当然,读者对相关技术标准不一、一种阅读器不能方便阅读多种文字格式的内容表示遗憾。

       五年来,随着我们逐渐加大电子书等新颖载体的采购力度,其外借量也不断递升,目前,上海图书馆拥有各类数字移动阅读器达34个品牌、86种型号,提供流通的数量为1337台,年流通量近10000人次(见表1)。我们还在去年成立了评测小组,对其进行测评,形成《上海图书馆手持数字阅读终端用户评价报告》。由此,“新阅读体验中心”对数字移动阅读器的展示、服务和评价功能初露端倪。

      

       2013年11月,我们又推出“市民数字阅读APP”,不断改善用户界面,提高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同时研制数字阅读自助机,使读者不仅可以直接搜索、浏览和试读电子图书,还可以通过“扫一扫”、“摇一摇”等功能,将电子书快捷地添加到自持的移动终端上(如iPad,mini iPad,智能手机),“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服务模式”的应用大大节省了购置设备的经费,为公共图书馆数字移动阅读服务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2.2 一卡通—e卡通—移动应用(APP)

       2001年6月,我们开始在公共图书馆中尝试一卡通服务,至2010底实现上海市所有市、区(县)和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全覆盖。目前有252家图书馆实施这项服务,2013年全市流通量约4400万册次。“一卡通”服务是基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互联网的连接,它使读者能更方便地利用全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做到一卡通借通还。那么,如何利用互联网更方便地直接阅读上海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和其他数字资源呢?e卡通便应运而生。2007年9月,我们推出e卡通数字资源远程服务。通过VPN接入,持证读者经身份认证后,可使用上海图书馆购置的并获供应商授权的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由此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资源服务,而且是全年每天24小时无边界的服务。但是,e卡通在使用便利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使用e卡通的读者需要有一定的IT知识和能力,需要安装VPN软件;e卡通中的各个数据库是各自独立的,无法统一检索,这对一般读者的使用造成了不便。于是,我们便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改进e卡通服务。2009年我们推出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网站1.0版。提供书目检索、一卡通服务信息检索、中心图书馆服务导引、阅读馆藏电子书以及预订图书馆讲座在内的5项服务功能。2011年手机图书馆网站升级为2.0版,跟新了服务界面,增加了具备语音识别的书目检索服务,以及通过二维码和条码扫描,可获取上海中心图书馆各分馆地理位置、阅览室楼层及馆藏书籍。手机图书馆服务平台获得2011年上海市文广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12月,上海图书馆正式推出市民数字阅读网站(http://e.library.sh.cn),提供读者最常用的中文图书、期刊和报纸。该项服务在技术上做到了读者一次登录就可以在各数据库通行,实现了统一检索,可以揭示图书、期刊、报纸的封面,使读者一目了然,直接点击便可阅读内容。并且,采用瀑布流技术,便于读者快速查阅。其中,在2012年5月,我们与“盛大文学”公司合作,使读者通过市民数字阅读网站不仅能阅读到5200多种网络小说,而且能阅读正在网上连载的最受欢迎的前50种(Top 50)网络读物,弥补了我国数字读物数量不多、内容陈旧的缺陷,使网站的关注度和使用量总体处攀升之态。2013年市民数字阅读网站月均浏览量(PV)较上年增长25.97%,访客数(UV)增长56.02%,IP数上升146.91%。

       随着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加上许多公共场所提供Wifi服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移动阅读大潮乘势而上,仅仅实施数据库远程访问服务已不能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在此背景下,自2012年底起至今,上海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移动应用(APP)服务,如上海图书馆APP,上海图书馆市民数字阅读手机版、iPad版,馆长工作站等。此举受到广大读者追捧和好评,目前各移动应用APP共有70000多用户。

       2.3 阵地咨询—VRD—社交互动平台

       参考咨询一直是上海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从先前面对面的阵地咨询,到电话咨询、Email咨询,以及之后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VRD),一直受到读者青睐。但当搜索引擎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时,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深受其影响,数据表明2013年上海图书馆面对面阵地咨询数量较上一年减少19.86%,VRD服务平台的点击率比上一年度下跌了三分之一,VRD总提问量不及高峰年度的一半(见图6)。

      

       图6 2010-2013年上海图书馆VRD、微博参考咨询数量

       2010年是我国微博快速兴起的一年,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在7月顺势推出了微博服务(@上海图书馆信使)。微博的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等特点,成了参考咨询及其服务推广的重大“利好”,2013年7月粉丝数曾一度突破30万,全年回答读者询问达4021条,首次超过VRD的咨询量。2011年至2013年在微博上咨询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02%。如此,虚拟参考咨询总量仍处较高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的应用“盘活”了上海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

       2013年,因为微信大热而使微博渐冷,全国微博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大幅减少[9],“上海图书馆信使”粉丝数量在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滑。为此,2013年12月20日,“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号完成认证并正式运行,开始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见图7)。由于绑定读者证的用户还能获得个性化图书推荐、查询已借图书、借还清单、续借清单、逾期提醒等服务,所以,在几乎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仅6个月就获19000多读者关注,月咨询服务量逾800题,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微信将与微博一起在参考咨询等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7 上海图书馆微信服务内容

       2.4 提供文献—提供信息—提供工具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是以收藏和提供文献为主要内容的,随着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图书馆开始实施数字资源服务。而为了进一步吸引读者、强化互动和深化主题服务,受芬兰赫尔辛基第十区图书馆(Library 10)提供音乐设备让读者播放、录制和编辑作品的影响和启发,2013年5月,我们围绕设计、创新主题建设了“创·新空间”,除了提供文献阅览、网络查询服务外,还提供诸如“电子沙盘”、3D扫描仪和打印机等工具,并且腾出空间引入在本市最为活跃的创客群体“新车间”、“设计丰收”、美田艺术、上海设计中心等机构和专家,展现和讲解他们的设计、创新技术和产品等(参见图8),在社会专家和读者之间搭起桥梁,增加互动。让读者在观摩交流、自主设计、使用工具过程中学习知识、产生创新灵感。

       今年3月,我们针对“可穿戴设备”这一当下热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引进了“谷歌眼镜”,以专家坐堂形式,将此介绍给读者,希望在普及科学知识、引领新颖技术、介绍创新产品方面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这一系列的努力,赢得了业界关注和读者好评。“创·新空间”自2013年5月27日开放至2014年5月底,共开展各类活动78场,吸引参与者约8500人次。

      

       图8 “创·新空间”服务类型及内容

       3 对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一些思考

       3.1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着力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3.1.1 加大数字资源采购力度

       全球出版业从纸质向数字化转型,出版物载体多元化,图书馆资源的采访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在采购配置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调整与努力,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馆藏。以上海图书馆为例,2012年上海图书馆采购的外文期刊中,纸本刊转为纯数字版的种数较2010年增加87.5%,纸本刊转为纸本与数字版捆绑订购的增长31.73%,订购纸本刊免费附赠数字版的增长80.61%;2013年全年上海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从2009年的9.85%上升为15.17%,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比例从2009年的9.2∶1降低为6.2∶1。诚如《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指,“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因此,我们应当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围绕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力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了解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分布,及时调研读者的知识需求,科学制定数字资源采购配置方针,引领和满足读者新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出版—服务”供需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社会职能,以“下游”促进“上游”,呼吁社会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数字资源,创造良好的数字阅读环境。

       3.1.2 调整编目加工业务流程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信息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相比之下,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制于采访、采购、编目、加工等传统的业务流程,文献的上架、开放速度相对较慢,与当前社会的重时效、快节奏的趋势出现偏差,新书上架时间延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2013年上海图书馆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虽然86.03%的受访者对上海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表示满意,但其中仍有不少人认为“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不够,部分资料太过陈旧”。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图书馆尝试开辟了新华传媒物流基地中文图书现场编目,确立“人随书走”的理念,确保10个工作日配置图书。对一些影响力大、受读者欢迎的热门图书和数字资源开辟快速通道,实行当天发行、当天编目加工并上架,实现了外借、阅览与发行同步。事实证明,编目加工流程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3.1.3 打造特色主题资源库

       根据OCLC的调查报告,用户在比较搜索引擎和图书馆的信息来源方面,更加信赖图书馆。[6]40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不断努力,打造主题阅览室,建设特色主题资源库,致力于对各类文献的深层挖掘和研究。要将纸质资源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有效融合,在购买各类数字资源的同时注重自建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上海图书馆继《全国报刊索引》、“e卡通”、上海年华等重大数字化项目后,这些年陆续又推出“新阅读体验空间”、“创·新空间”、“产业图书馆”等空间再造工程,打破传统图书馆文献布局,根据不同的主题采购配置各类专题数据库,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组织并努力打造信息资源的深层揭示和研发服务。

       3.2 提供强有力的设备与技术支撑,着力搭建公共图书馆创新转型服务平台

       3.2.1 完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和方式,从数字资源导航建设,到VPN接入数字资源远程服务,再到手机图书馆,乃至支持各种移动设备的数字阅读平台,其中涉及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日益革新的设备与图书馆的服务如何无缝衔接,成为图书馆技术部门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譬如电子书、刊、报的借阅服务,目前就存在着多种格式、不同平台、各种设备造成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标准的业务模式,使得推广数字阅读服务面临重重困难。图书馆必须在平台的研发和实施过程中,与上游内容提供商和下游用户之间,对于内容接口规范、平台接口规范、服务接口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不断交流磨合,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3.2.2 加强移动数字服务能力

       从上海图书馆转型探索的四方面实践和发展趋向看,均是朝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型。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关注移动互联网,主动将有关服务嫁接在移动互联网,努力在此求生存、谋发展。由于移动应用(APP)安装简单,使用便捷,用户针对性强等优势,正逐渐取代WAP网站等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图书馆通过开发和不断升级具有特色的APP应用,让读者轻轻松松将海量数字资源“揣入手中”。

       3.2.3 利用大数据提高服务水平

       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公共图书馆应当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读者行为有关数据的监测、挖掘和收集,掌握其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使图书馆可以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优化读者体验过程,提高服务效能,避免用户流失。以上海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来看,读者对新技术、新产品也是充满了兴趣,对新的服务形式适应性强、黏合度高,使图书馆在促进全面阅读,促进文化、科技的传播,促进社会教育职能中达到新的服务效果。

       3.3 主动转变管理模式,着力推送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

       3.3.1 要加大数字阅读推广的密度和力度

       据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调查报告,当人们谈及什么是图书馆的第一标识时,答案为图书的仍是大多数。[6]38-39说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知晓度不够、宣传不够或者读者实际使用数字资源的量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上海图书馆前不久邀请第三方评测公众满意度的调查报告表明,有47.5%的被调查读者不知道有“市民数字阅读”服务,有36.2%的读者知道但从未体验过,说明数字资源及其使用远未达到我们的期待。鉴此,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要善于宣传所拥有的和能利用的数字资源,加强读者培训,提高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水平,以提供独特的服务、深度的参考咨询为“亮点”吸引读者。

       3.3.2 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转变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服务形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以“被动式”服务为主,接受读者咨询,接受读者借阅请求,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定题或推送服务,即便是在虚拟网络平台上,也通常是以“读者提问,馆员响应”的模式出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功能,如新书推荐、图书检索、续借、报名活动、参考咨询等,如今都能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微信微博平台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方便读者的同时,但也对馆员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为满足读者对微信微博咨询服务时效性的期待,应当安排专职脱产的馆员进行平台值班。以上海图书馆微博(@上海图书馆信使)为例,我们的微博服务团队采用“7+1”管理模式,每周七位馆员轮流值班,每月由一位轮值主编对当月信息进行收割并总结业务情况。图书馆借助微信公共平台,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互动更为紧密,但在实际应用中也要把握推广方式。如果过度营销,内容推送无质量无管理,反而会造成用户退订。今年4月微信调整了公共平台的规则,服务号的群发次数由原来的每月一次改为每月四次,这无疑是有利于增强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能力,图书馆如何调整好相应的管理手段,使用这四次权限将最精最优的服务信息传递给读者,是保障与读者黏合度的关键。

       3.4 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重塑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形象

       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甚至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共图书馆对此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要达成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馆员的观念转变、服务方式调整和服务技能提升。诚然,着力在职培训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工作,公共图书馆想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终身学校,图书馆员必须率先终身学习,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依上海图书馆的探索实践而言,以下三点颇有感受:其一,重视青年员工的培养。80后、90后员工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发展而成长的,他们对数字化、网络化作业等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学得快,用得好,应该把他们投放在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第一线。记得当年我们首次启动电子书外借服务时,起先特地遴选中老年资深馆员来操作,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这些员工本身对电子书的体验不够,难以回答使用电子书读者的众多问题。而重新调整、选择青年员工实施这项服务时,情形一下子得以转变。之后,我们在推出微博服务时,就“清一色”地选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已经是微博的个人注册者,熟悉网络语言,跟读者的沟通顺畅、互动默契,致使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其二,重视参考馆员队伍的建设。毋容讳言,相当数量的读者在做信息检索时首选搜索引擎,使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受到冲击。但是,我们发现,能够提供专业深度咨询服务的参考馆员依旧能依赖他们所提供服务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而获得读者的青睐,尤其是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服务更是能让读者长期黏合,这类深度咨询服务常常能和互联网的一般服务形成互补。这十多年来,上海图书馆建设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参考馆员队伍,在他们周围已经形成了一群读者。我们认为,他们的服务是搜索引擎难以替代的。其三,重视技术支撑型员工的一线服务。通常,在公共图书馆中属于技术支撑型的员工大多在“后台”工作。当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等至图书馆时,越来越多的咨询、解释、操作需要在“前台”即时完成。因此,技术支撑型员工应该从“后台”移至“前台”,提高读者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4 结语

       近二十年来,上海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之路,提供更多免费资源,提供各种服务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开辟公共阅览场地,引领阅读、开发民智,为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构筑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平台。2014年,我们再次推出外借增量服务,这是上海图书馆第五次服务“提速”,也是历史上最大幅度的一次,普通图书的外借册数从原来的6册,增加到10册。通过这一次次“提速”,发掘图书馆服务及借阅的潜力空间,更好地推动和提高整个城市居民的阅读量。

       经过这些年的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的建设,目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点已增加至290余家,文献总入藏量达12286225册,“一卡通”办证量也逐年上升,就2013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共办理“一卡通”读者证24余万张,同比增长近20%,本市持有“一卡通”的读者共有192万;“一卡通”文献总流通量共4432万册次,这相当于每位持有“一卡通”的读者年平均借书26.06册,一半以上的读者年外借量超过14册,外借量最多的读者全年共借阅了2846册图书。

       今年,上海图书馆还计划与上海市教委联手,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学生证在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系统,并联合部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分馆推出休闲类原版外文图书全市“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满足读者“一卡通”借阅原版外文文献的需求。总之,我们坚信,公共图书馆只有顺应形势,引入创新理念,打造新颖空间,推出新的服务,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找到新的增长点,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路径。

       (收稿日期:2014-06-30)

标签:;  ;  ;  

公共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上海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