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观察组予以直接前侧入路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但直接前侧入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外侧小切口入路;临床疗效
临床对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骨折以及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准确定位并安装假体,手术过程中需要切开以及剥离髋关节周围肌群,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也较多。随着外科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创伤较小,可促进其术后快速恢复[1]。本次研究主要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区间40~79岁,平均年龄(59.5±8.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41~80岁,平均年龄(60.5±8.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研究资料一致性较好。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取患者符合的假体型号以及种类,术前2d开始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
1.2.1对照组予以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全麻后取侧卧位,将大转子尖作为解剖标志,在转子尖上2cm处进行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阔筋膜,将大转子滑囊切除后显露股外侧肌以及臀中肌,然后切断臀小肌并剥离股外侧肌反折头,将关节囊暴露并切开,显露出股骨头以及股骨颈,截断股骨颈后取出股骨头,将外旋髋关节内收,充分暴露股骨近端并使用开口器开口,使用髓腔锉逐级扩髓。将股骨头圆韧带、马蹄窝脂肪组织以及髋臼边缘盂唇进行清理,使用髋臼锉修整髋臼满意后植入假体以及内衬,安装合适的人工股骨头以及生物型假体柄。完整后复位髋关节并检查髋关节稳定性以及活动度,冲洗干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常规应用抗生素。
1.2.2观察组予以直接前侧入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全麻后取仰卧位,在自髂前上棘向下向外3cm处向远端进行约8cm的切口,逐层分离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并牵开股外侧皮神经。将股直肌以及阔筋膜张肌之间的筋膜切开后将股直肌牵向内侧,显露并切开关节囊,使用钝性拉钩环抱股骨颈,平行截骨后取出股骨头以及截骨块,然后清理股骨头圆韧带、马蹄窝脂肪组织以及髋臼边缘盂唇,磨锉髋臼后植入假体以及内衬。降低手术床远端约30°后内收患肢,显露股骨近端,逐级扩髓并安装合适的人工股骨头以及生物型假体柄。复位髋关节并检查稳定性,彻底冲洗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常规应用抗生素[2]。
1.3疗效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为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均以 表示,采用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主要是依靠关节内外韧带、关节囊以及髋关节周围肌张力进行平衡,在术中若过度损伤肌肉以及软组织,就会导致平衡失调,增加术后并发症,所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极为重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外侧小切口入路属于传统切口微型化入路,术中可将髋臼充分显露,有助于安置髋臼假体,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较低,但手术时需要自大转子尖切断患者部分臀小肌臀中肌,极易损伤臀上神经,导致出现肌腱炎以及外展肌无力现象,术后患者易发生患肢跛行等并发症。另外,该种手术方式在进行股骨假体侧操作时暴露较差,拉钩时极易挫伤皮肤。②直接前侧入路属于单切口肌肉间隙入路,主要是从阔筋膜张肌以及股直肌的间隙进入,术中不需要切断任何髋周肌肉组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促使患者快速康复,但该种手术方式时间较长,主要是需要从肌肉间隙进入髋关节入路,剥离髋周肌肉软组织较少,进而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另外,人工髋关节脱位率较低,直接前侧入路术中患者取仰卧位,有助于判断髋臼外展角以及前倾角,可获取理想的假体位置[3]。
综上所述,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但直接前侧入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龙,范亚楠,张蕾蕾,等.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的对比研究[J].中医正骨,2016,28(3):24-29.
[2]邱淳烈.小切口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101-102.
[3]杨春林.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6,29(15):8-9.
论文作者:唐耀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置换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微创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