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跨世纪产业布局展望_城市经济论文

浙江省跨世纪产业布局展望_城市经济论文

浙江省产业布局跨世纪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跨世纪论文,产业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前,浙江省工农业生产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宁绍和温黄平原地区①。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建设的骨干项目主要集中在从杭州到衢州的浙赣铁路沿线地区的城镇,全省建设的54个大中型工业项目中,有44个项目集中于此②。1975年以后,以镇海石化总厂和北仑港的兴建为转折点,全省新建的大中型项目逐渐转向靠近港口的滨海地区。八十年代以来普遍兴起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深刻地改变了浙江的产业布局。

1 产业布局的现状与资源条件分析

1.1 产业布局的区域分析

在研究浙江省产业跨世纪区域布局趋势时,从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实际工作的指导方面,可将浙江省划为三大片,即: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市;温台沿海地区,包括温州市和台州地区的沿海县(市);浙赣铁路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它包括金华、衢州两市和丽水地区,温州市的文成、泰顺、永嘉,台州地区的仙居、天台。划分依据主要是:①杭甬高速公路已进入施工高潮阶段,杭沪高速公路也于1994年年初动工,2000年前,沪杭甬高速公路将把沿线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4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舟山、湖州虽然不处于高速公路沿线上,但根据区划的无“飞地”原则,应与上述4市划归同一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6个市199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在3000元以上,大大高于其它地区,产业增长以集体经济为主体。②改革开放以来,温台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沿海区位和港口优势,以私营经济为增长动力,经济高速增长,它与浙西南其它地区的增长动力和模式截然不同,也有别于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温台地区的西部山区县在地缘上与浙南山区密不可分,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丽水地区更为相近,因此,划至金温铁路沿线地区。③浙赣铁路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是我省的“内陆”,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活水平、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层次大大低于上述两个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将有所不同。这里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三大区域作进一步定量分析比较(见表1)。

表1 1992年三大区域占全省比重之比较 单位:%

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温台沿海 浙赣与金温铁路

土地面积

44 12 44

年末总人口 50.9

22.23 26.85

国内生产总值

68.4

17.03 14.7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076.56 54.28

产业结构

18.4:55.5"26.1

26.1:48.5:25.4 28.3:47.1:24.6

1.1.1 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该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4%和51%,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等经济指标占全省的7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是全省平均的1.3倍。本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8.4:55.5:26.1。第二产业比重较全省平均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1个百分点。

1.1.2 温台沿海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12%,在三大区域中面积最小。本区产业发展水平居中,较发达的市场机制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它突出的特点。1990年,温台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占全省15%左右,1992年,其比重上升到17%左右,显示出产业集聚的势头。与沪杭甬高度公路沿线地区相比,本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1992年)中,第二产业比重低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高7.7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1.1.3 浙赣铁路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44%,1992年末人口占全省26.85%。相对前面两大区域来说,本区是我省次发达的内陆经济区域。199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仅占全省14.6%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也低于前两个地区。

1.2 产业布局的资源条件

从工业化角度看,浙江省缺铁(矿石)少煤和油,属资源小省。铁矿、煤、石油是当代工业消耗最多的原料,而浙江省的铁矿保有储量为0.75亿t,仅占我国总量的0.15%,居全国第27位;煤炭保有储量为1.29亿t,占全国总量的0.01%,仅仅高于没有煤炭资源的上海市③。浙江省陆地上缺少工业用油气资源已成定论。

1990年,浙江省煤炭消费量为2486万t,实际生产量136万t,生产量居全国倒数第四位,自给率为5.5%,1992年,煤炭消费和生产量分别为3219和144万t,自给率下降至4.5%,绝大部分煤炭需从北方输入。浙江省所需钢材的70%、铸铁生铁的56%是靠外部市场交换取得的;④全省石油年消费量300万t左右,全部自外省输入。

浙江省的一些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如叶蜡石和萤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硅藻土居全国第三位,但是,由于这些非金属矿产主要用于添加剂、生产辅料,消耗量有限,因此,矿山开发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在以石油、钢铁为主要基础原材料的工业体系中,浙江省无法依靠自身陆上矿产资源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

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两大优势在于区位条件和港口资源。首先,面临大海,有利于与国外交往,北临上海,有利于利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便于与长江流域各省、市联合发展;其次,浙江省海岸线长达6141km,占全国22%,可利用岸线总长240km,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口共26处,可利用岸线长173km,约占全国1/3。在海运费用大大低于陆地运输费用、大吨位船舶运费远低于小吨位船舶的今天,优越的港口资源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国外或我国沿海港口输入工业发展的原材料资源,经系列加工后再输出,是浙江省工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而也决定了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工业沿海集中布局的趋势。

2 产业跨世纪布局的总体思路

根据浙江省产业布局现状、资源条件和各区经济的地理特点,产业跨世纪布局的总体原则是:突出重点,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建设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2.1 实行点轴开发,促进产业带的形成

在产业总体布局上,要以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先行规划,先行发展,拓展开发开放格局,充分发挥杭、嘉、湖、绍、甬、舟地区现有的经济优势,利用浙北地区接轨浦东的地域条件,逐步形成外向度和技术层次较高的经济带;加强杭州、宁波两个中心城市的建设,尽快形成以金融、信息、贸易等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型杭州,以及以外贸和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中心的宁波;进一步开发利用宁波、舟山深水海域,逐步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大型国际中转港。温台沿海地区要加快台州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挥温州对外开放城市的作用,沿海沿路拓展产业空间,逐步形成以“轻、小、精”为特色优势的产业区。浙赣铁路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要以交通线为依托,加快开发利用相对富集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发展加工工业,开发农业和服务业;积极开发边界经济,加强金、衢、丽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增强浙江西大门的辐射作用,逐步形成贯穿金衢丽、连通沿海的经济走廊。

2.2 加快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优先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城镇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和其它乡镇企业要加速向小城镇适当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小城镇建设中心要放在基础设施上,重点依靠广大农民,走“农民城镇农民建”的道路。集中力量把县城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中,少数有条件的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分层次扶植发展一批较大的城镇,扩大管理权限,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和辐射功能。

2.3 开发海洋产业,扶持贫困山区

把海岛建设和海洋开发结合起来,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环境意识,逐步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胆利用国内外资金,划出一些岛屿成片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海洋开发和海岛基础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海岛、海洋开发运行机制。对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居住人员较少的离散海岛,要实行移民政策。鼓励他们到条件较好的岛屿定居和发展,既可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和规模效益。

拓宽扶贫工作的思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力争提前稳定地解决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以及库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和小康生活问题,达到共同富裕。除了落实山区建设的各项政策,继续实行部门地区挂钩扶贫、科技扶贫、资金扶贫、横向经济联合、产业区域转移和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新观念,拓展思路,从协调人地关系入手,在根本上逐步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3 三大区域的产业布局方向和重点

3.1 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

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平原面积广阔。更加突出的是拥有150多km的深水岸线,其中,宁波北仑港—舟山深水海域水深港阔,风平浪静,建港条件得天独厚,又位居我国海岸线的中部,可开发利用岸线长达110km,建成后规模效益显著:位于杭州湾北岸的乍浦—独山岸线长约40多km,紧邻上海,开发利用条件也比较优越。

本地区产业布局的总体框架是沿线(交通线)、沿海集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建成为产业、城镇密集带;主要依托宁波深水大港,开发杭州湾北岸港口资源,建设滨海重化工业基地。

3.1.1 全面推进区域产业升级,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内部结构。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要采用现代技术,大力改造提高机电、化工、轻纺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微电子、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商业服务、运输邮电业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对外贸易、房地产和旅游服务等产业,积极建设和发展全国和地区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到2020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争取超过50%。要继续稳定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开发农业、城郊农业和海洋农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使本区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城郊商品供应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

各市要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结合体:杭州要以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综合发展纺织丝绸、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水平和产品档次,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微机、计算机外部设备、移动通讯、水处理、生物技术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和竞争规模的企业;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交通、邮电等基础性产业和金融、保险、证券、期货、信息、咨询等产业。宁波市在重点建设深水大港和滨海重化工业基地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后延深度加工行业,加快石油化工配套和延伸产业发展,提高石化后续产品的加工能力,促进整个化学工业以及轻纺工业的发展,依托港口发展港口机械、集装箱制造工业和大型修造船工业,积极发展汽车工业。

嘉兴、湖州、绍兴三市要切实抓好丝绸、纺织、食品、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加速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和出口创汇比重,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嘉兴、湖州两市紧靠上海,是浙江省接轨浦东和接受辐射的前沿地带,要充分利用有利区位和传统联系,搞好接轨配合,积极开设窗口,主动参与产业分工。绍兴市要继续发挥乡镇企业优势,促进产业的地域集聚,加快企业集团发展,逐步提高产品档次和外向度,并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舟山市要充分发挥“渔、港、景”的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争取建设一批石油、矿石、煤炭、木材等中转储运基地,为我国沿海沿江大宗物资进出口和国际中转贸易服务,把舟山港建成西太平洋水水中转枢纽港。在建设水水中转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拆、洗)工业、港口机械、石油化工以及新型的海洋工业;调整海洋捕捞结构,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水产资源,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海水养殖业,实现“海洋牧场化”;继续实行开发、建设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吃、住、行、购、娱配套的群岛旅游网络。在建设海岛基础方面,重点放在岛屿面积大、居民较多的大岛上,实施“大岛建、小岛迁”的战略方针。

3.1.2 依托深水大港重点建设滨海重化工业基地。近年来,国内石油开采工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石化工业的发展。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已势在必然。镇海石化总厂自1989年就开始了来料加工业务,到1993年,进口原油304万t,占总加工量3/4左右。利用进口原油在沿海港口附近加工再出口,可大大减少原料、成品运输费用,如镇海石化总厂人均创税利在同行30多家直属企业中名列前茅。同样,国内铁矿开采量也赶不上钢铁工业的发展,矿石品位也偏低,目前,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已日益提高进口资源的比重。1993年,北仑港中转至沿江各钢厂和北方主要钢铁企业的铁矿石已超过1000万t。

宁波滨海地区和杭州湾北岸的滨海地区具有深水良港、宽敞陆域和比较便利的供水条件,是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的理想区位。特别是在我国原油、铁矿石资源开采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石化、钢铁工业发展,需要从国外进口资源的情况下,要重新布局我国的重化工业,在沿海优良港口地区建设一批基础原材料工业,尽快把杭州湾建设成为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已在筹备中的主要钢铁、石化工业项目有:依托镇海石化总厂兴建60万t蜡油催化裂解工程和30万t乙烯及北仑大型钢铁工业项目等。杭州湾北岸乍浦港等地也具有建设大型乙烯工程和大中型钢厂的前景。除嘉兴火电厂规划装机容量380万kW,秦山核电站规划装机容量270万kW、北仑港电厂规划240万kW,需在2020年以前基本建成发电外,象山港还有三处优良厂址可建240万kW的大电厂。

3.1.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及辐射功能。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地区不仅拥有特大城市杭州市、大城市宁波市以及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地级市,而且具有一大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和分布密集的小城镇,市镇分布密度达9个/km[2],城镇化水平较高。今后要继续加强沿线地区各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

杭州和宁波市区要按照国际大都市要求进行建设,加速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要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文化优势,不断增强辐射功能;宁波市周围乡镇集体企业相当发达,在重点向外吸引大型项目的同时,要不失时机的开放城门,集聚起周围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力,以此来加速城市建设和经济重心的形成。嘉兴、湖州、绍兴等市区也要按照大城市的目标来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至于杭州市城区面积过小、密度过大的问题,急需在杭州市城市规划修订过程中妥善解决。

3.2 温台沿海地区

温台沿海地区是浙江省黄金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浙南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以温州港、海门港两港和筹建中的沿海高速公路为依托,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辐射功能,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机制比较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比较灵敏的优势,沿海沿路拓展产业空间,努力加快产业升级,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以“轻、小、精”为主体的产业区。

3.2.1 培育经济中心,增强城市辐射功能。温州市历来是浙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西南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经济中心。要以温州港为依托,集中布局生产力,进一步增强市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办好龙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旧城区改造,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调动各方面资金,大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继续发挥股份合作经济的积极作用,探索运用股份制形式集聚民间资本搞重点建设的途径,增强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实力。

台州地区产业布局相当分散,经济中心尚未形成,极不利于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依托海门港的“椒(江)、路(桥)、黄(岩)”三角地带已初步形成了台州地区经济中心的雏形。要尽快在行政上确立椒、路,黄组合型城市或其它设市体制的中心地位,设立省辖市建制,加强联系三镇的道路交通、市话通讯及其它主要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实行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并举,适应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城市规模。

3.2.2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轻、小、精”特色优势产业区。温台沿海地带要继续发挥市场经济比重大的优势,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企业管理,加快机制转换,合理选择产业领域,发展一批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

温州市要依托机械、食品、纺织、鞋革、精细化工、建筑陶瓷等现有产业基础,以利用外资和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集中一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抓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联动性比较大的重大项目。逐步形成印刷包装机械、乳品罐头、针纺织品、服装鞋类、低压电器、家用电器、染料涂料,化学助剂、化学药品、玻璃钢制品、陶瓷面砖和明矾石综合利用系列产品等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台州地区要加快医药、精细化工、机械、电子、工艺美术、食品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改组联合,努力培育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化学药品、染料助剂、汽车配件、泵类、水晶、绣衣、节日灯、反光膜等一批拳头产品,在更高技术层次上发展“两水一加”产品。

温台沿海地区有许多优良港湾,适合建设大型的火电和核电站,特别是三门湾区域拥有两座大型核电厂址和两座大型火电厂址。要以华东电网的电力基地为目标,加快各厂址的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在三门湾地区形成以能源工业为主体的“电力城”。

3.2.3 以开拓对外通道为重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缺少陆上对外联系大通道,使温台沿海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深水港口和对外开放优势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集中资金建设对外联系大通道,除加快建设金温铁路外,要抓紧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和金温公路专用道,从长远发展看,还需建设北接宁波、南连福州的沿海铁路。港口建设要继续予以重视,温州港除做好龙湾港区万吨级外贸泊位的配套建设,继续新建件杂货和集装箱泊位外,要及时开拓七里港区,新建煤炭泊位,使之成为北煤南运的接卸港,建设件杂货和多用途泊位,把大麦屿深水岸线的开发纳入温州港的总体规划,统筹开发建设;海门港除要新建一些码头泊位外,还须重视口内外的航道整治。

3.3 浙赣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资源组合不同,区内差异十分明显。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出现赶超全省先进水平的好势头,而大部分山区,经济基础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为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开发战略。产业布局总的格局是:沿交通干线集中布局生产力,有重点地加强沿线中心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及其它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生态效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扶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3.1 集中产业布局,尽快形成“T”型产业带。贯穿金衢盆地的浙赣铁路,是我国东西向铁路主干线之一,东连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接经济欠发达的浙、闽、赣、皖边界地区,目前,复线改造正在加紧进行;金温铁路沿线地区是浙南山区的精华地带,与两条铁路线平行的还将建设杭——金——衢高速公路和金温汽车专用道。要依托这些大通道,集中布局产业,尽快形成可与杭州湾“V”型产业带和温台地区沿海“I”型产业带相当的“T”型产业带。

3.3.1.1 发展与提高并重,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首先要立足现有基础,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组联合,在新的起点上巩固壮大,上水平、出效益。要继续大力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城镇、乡镇企业,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大力开展浙、闽、赣、皖边界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联合融通资金,开拓市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优先发展服装、轻工、食品、医药、建材、水电、森工、矿产化工、林产化工等原有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产业。

3.3.1.2 提高城镇化水平,有重点地加强中心城镇建设。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城镇体系层次低,在金温铁路和杭州至鹰潭铁路沿线的广大区域,尚未形成一个中等城市。因此,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加强金华、衢州、丽水三个中心城镇建设。金华市作为浙江中部的交通枢纽,要加快向中等城市发展;衢州市要立足省内,面向浙、闽、赣、皖四省毗邻地区,确立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地位;丽水市成为浙南山区的经济中心。进一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条件比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要加速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积极向中、小城市发展。

3.3.1.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基地建设。浙赣及金温铁路沿线地区,相对省内其它地区来说,资源优势比较明显,要根据市场需求。在满足生态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加以开发,搞好具有省际意义的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以金衢地区为主的水泥及制品生产基地、武义萤石商品矿基地、青田叶蜡石综合开发基地、青田花岗岩开发及加工基地、遂昌金银及金属矿基地、泰顺叶蜡石商品矿发基地、缙云沸石综合开发基地和石材开发基地等。金衢盆地人均耕地0.65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比较大,可考虑建设粮、棉、油、猪生产基地,棉、桑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和以柑桔、胡柚为主的生产基地;还要充分利用山区自然环境多样性的特点,重点抓好名优特产品基地建设,包括优质名茶、特早或特迟优质柑桔和甜橙品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小水果以及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商品生产基地。

3.3.2 拓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把开发农业作为脱贫致富的初级手段,把据点开发、集中发展工业,加速城镇化作为山区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将组织劳务输出,兴办扶贫经济开发区,最终输出劳动力和人口,协调山区人地关系作为解决消除区域贫富悬殊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林国铮主编.浙江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2,P51

②《当代中国的浙江》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浙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P329

③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资源条件的比较研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铅印本,1993,5

④王积业主编.人口与经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P79

标签:;  ;  ;  ;  ;  ;  

浙江省跨世纪产业布局展望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