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Flourishing the Country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科教兴国战略论文,Strategy论文,Flourishing论文,Countr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论
摘要 论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及本质特征,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必须树立的新观念。
关键词 科教兴国 科技进步 战略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项伟大的实践——实施科教兴省、科技兴市战略在全国兴起。据统计,截至1992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在全国5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至于科教兴县、科教兴行业的地方和部门就更多。从理论研讨、制定规划到组织实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近两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一势头愈见高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机日益成熟,可说是人心所向、呼之欲出。
1 科教兴国 势在必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回顾本世纪初,一些爱国的志士仁人就喊出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理想幻灭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才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它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1 科教兴国战略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亿万群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的概括,以及他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归根到底就是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应当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标准,把强国兴邦的历史命题提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面前。继而,他又给出了解决这一历史命题的钥匙。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靠科学才有希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1986年,黑龙江绥化市、佳木斯市,辽宁抚顺市最早提出并实施“科技建市”战略;1987年初,江苏省率先提出“科技兴省”口号;1987年底,湖北宜昌市作出了“科技兴市”的决定。几乎与此同时,山东淄博、湖北武汉、黄石、广西柳州、四川绵阳以及吉林等城市,也都开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88年,全国首次科技兴市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西柳州召开。从1989年到1993年,在国家科委和有关城市党政领导的支持下,科技日报社、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杂志社、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联合,先后在宜昌、淄博、张家港、绵阳、咸阳、岳阳等城市召开了各种类型城市的“科技兴市”、“科技兴县”研讨会,就“科技兴市(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兴市(县)”向纵深发展。1991年国家科委将“科技兴市”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在全国相继确定了一些科技兴市试点城市。这些工作使“科技兴市”、科教兴农、兴企、兴行业的战略思想,日益深入广大城乡,成为干部和群众的自觉实践。因此,科教兴国战略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1.2 科教兴国战略是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相结合的产物
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萌动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使生产力大幅度增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风暴将在世纪之交兴起。藉助新科技革命的威力,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愈来愈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亦在加大。国际经济形势对我们十分严峻。一方面,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9.4%,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3800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居世界第10位。另一方面,我国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或CNP)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如80年代初,泰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中国的一倍,1990年已上升到3.8倍。处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中国人,今天比任何时候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技术总体水平落后的现实所带来的紧迫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1.3 科教兴国战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并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是在全球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的竞争。因此,只有选择科教兴国战略,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根本保证,才能增强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1.4 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加速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全国人民勾画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据专家预测,这一时期也是人类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全面挺进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科学技术实力及其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举足轻重的要素。为此,我们必须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行!
2 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
近几年来,我们研究会在配合国家科委及地方政府宣传、组织科教兴市战略研讨活动中,发现有的地方尽管制订了科教兴市战略,而且也在或想努力实施,但工作缺乏有力的举措和显示度。表现出工作作风上的追风赶潮(时而××兴市,时而××兴市),科技投入上的羞羞答答,成果转化上的步履蹒跚,以及技术储备不足、企业技术开发乏力、科技人才流失、“合唱”(科教兴市大合唱)尚不和谐等现象。究其源,还在当地党政领导的认识和工作跟不上形势。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不要只喊口号,放空炮。
2.1 提高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新观念
有的地方之所以“谈经济重要、谈科技次要”是因为走入了将科技与经济割裂开来的传统认识误区。1978年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指出科技是经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继而,又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生长点”和“火车头”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新观念。
悠悠万事,经济为大;莽莽经济,科技唯先。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新观念,就不宜对科技、经济分而治之,最好统而谋之,实行一元化领导。要加强科委作为政府主管科技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在制订“九五”规划时,应重视科技工程化和工程科技化问题。同时,我们还应研究、制订并试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考评指标体系。
2.2 切实增加科教投入,树立科教优先的观念
我们有些地方长时期以来忽视科教,走经济发展外延型道路,陷于“摊子愈铺愈大,效益愈来愈差”的恶性循环。现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靠投机、钻政策空子、打所谓“擦边球”,都是不可能的。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科教优先的新观念,才能义无反顾地千方百计增加对科教的投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和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2.3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树立技术创新新观念
我国现有科技成果中约有70%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每年省部级以上成果约有2万项,这是十分巨大的宝贵的无形资源。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技术创新的新观念,使技术创新成为新风尚和新文化,植根于每个公民的头脑之中。围绕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及销售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2.4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树立企业是技术开发主体的新观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已明确指出,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国家兴。美国和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均设置技术开发机构,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分别为61%和64%,而我国目前只有53%的大中型企业设置技术开发机构,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39%。差距是比较大的。我们必须树立企业是技术开发主体的新观念,采取综合措施,使用政策杠杆,帮助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广西柳州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5 深化科教兴农,树立强农安邦新观念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农业基础地位削弱的某些现象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我国12亿人口有9亿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我们要树立强农安邦的新观念,深化科教兴农,构建鼓励强者务农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科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继续加强科技扶贫工作。
2.6 大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树立抢占新世纪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新观念
未来世纪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高技术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兴国,主要是靠高科技兴国。我们要摒弃“高科技高不可攀”的错误认识,树立强烈的抢占新世纪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新观念,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大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未来将证明,未雨绸缪,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智者是竞争中的胜者。要处理好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项目选择与优势优先的关系,跟踪与创新的关系,国内与国际竞争的关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化之路。
2.7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树立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新观念
改革旧有的科技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十几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好典型。科教兴国,首先要兴科、兴教。为此,我们要树立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新观念,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要继续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从各地、各行业、各院所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做到科学分流、优化结构,人尽其才,并及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要大力发展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民营科技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等新型科技开发组织;同时坚持不懈地组织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工人、农民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2.8 造就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树立培养、选拔科技带头人观念
市场好比战场。在国际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中,必须有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我们必须把造就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根据我国人才结构中的“断层”现象,着眼于21世纪的发展需要,我们要树立培养、选拔科技带头人的新观念,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在世界经济、科技疆场上能征善战的科技帅才与将才,他们是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
2.9 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后来居上”信念
我们是在一个开放的世界环境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做好消化、吸收、创新工作。宝钢、武钢在这方面已探索积累了一系列经验,成为成功的典范。同时,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还可以走出去,到国外兴办分支结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尽管我们现在总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只要我们树立后来居上的信念,重视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我们一定能逐步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收稿日期:199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