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_养老保险论文

论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_养老保险论文

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保障制度论文,弹性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定退休政策是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在实行强制退休的情形下,法定退休年龄往往是工作与退休的法定界点,而在实行非强制退休的国度里,法定退休年龄仅仅为退休与工作的可能性界点。在实行非强制退休的情形下,弹性退休政策有其自身存在的理论依据,弹性退休制度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一、实施弹性退休政策的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与分离理论。活动理论是芝加哥大学象征互动理论的产物,该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每个人都要社会的互动中找到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正是通过社会互动我们才懂得什么在社会上是适当的和不恰当的,才知道做事的动机,甚至自己的自我形象。人们如果要顺利进入老年过程,就必须保持足够程度的社会活动。老年期原有角色的转换与新角色的拓展、老年人亚文化群的形成,有利于实施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满足老年人特别渴求的精神慰藉,进而实现较为全面的老年养老保障,这对西方社会以青少年为导向的文化背景下的老年养老保障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此,功能主义社会学者Talcott Parsons指出,西方一直存在着重视青少年文化而忽视老年文化的传统和社会结构。(注:[美]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Steatns也认为,在西方文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老年问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问题,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已存在了若干世纪”,老年人的“有关问题远在资本主义之前便普遍存在,它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注:Steatns:Old Age in European Society,Holmes and Meier,1976.)

分离理论又称脱离理论,该理论首先出自于伊莱恩·卡明和威廉·亨利合著的《逐步衰老》一书中,该理论认为,随着人们进入老年,不断减少社会活动程度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社会隐退过程,这是死之前分离的前奏。人们进入老年后可以并应该退休,将工作让给年轻人,当老年人减少每天的社会互动和其充任角色的时候,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资源分配冲突会减少,老年人能够得到了社会给他们更大的分离的报答,其晚年生命的满意度和自由度将可获得增加。

笔者认为,由于退休养老保险保障是个根深蒂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问题,上述两种理论在忽视特定过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不能揭示出老年问题中浓厚的本质问题。人作为社会的生物,在他的不同生命周期有其不同的社会活动内容、范围和形式,生命周期的转换就是社会活动内容、形式主义及社会角色的不断转变。立足于老年退休视角,以特定工作为内容的社会活动逐步减少或突然减少,相关的闲暇社会活动(老年组织、养老院、家庭活动等)则自然增加。老年个体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社会活动,自主调适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找到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对老年养老保障而言,才能实现物质保障与精神慰藉的统一。调适过程的中断或社会活动及角色转换的缺失将对老年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2.年龄分层理论。年龄分层理论使用有关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分析框架,侧重于不同年龄层次及同一层次的收入、威望、势力、社会流动、阶级关系甚至阶级意识等方面的判别,每一年龄层次有两个不同的面:生命过程的一面和历史的一面。生命过程的一面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很相似,同一年龄组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史,他们共同的经验,甚至将来有可能类似的经验;历史的一面把年龄视为一个不同的世代或同期群,让年龄组全部或其中部分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及同一历史期不同的历史事件决定其特有的特征,因而其年龄组内各个体在收入、威望、社会流动、阶级关系等方面就呈现出差异性。

年龄分层理论的生理周期性质反映了同一年龄群在生命周期、生理特征上的相似性或趋同性,进而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某一年龄群的生理行为特征,着眼于从退休养老保险制度与年龄分层理论的互动关联,共同的生命周期与生理劳动能力内在的相似性为退休制度统一安排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是各国退休制度中确定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给付水平等因素的重要依据之一,进而成为各国实行统一退休制度的一种理论依据。年龄分层理论的历史性质,反映了同一年龄群体内各成员由于特定的历史期、特定历史事件所导致的收入、权力、威望、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出年龄分层理论生命周期性质的内在局限,进而表明,同一年龄群体的不同个体由于上述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退休行为选择,这为有效地解释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退休行为的差异,进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视角中剖析退休制度性质及人们的退休行为特征,这种差异性为退休制度安排的灵活性——弹性退休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依据。

该理论的历史性质表明,在确定人们的角色时,家庭背景、性别、少数民族身份、社会地位和亚文化结构都可能比生命周期性质的年龄分层理论更为突出。“事实上,有些老年学者认为,我们正在走向一个与年龄无关的社会,以年龄为依据的限制削弱,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变得更为突出。”(注:[美]N.R.霍曼,H.A.基亚克.老年社会学——跨学科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个体人力资本与个体社会资本差异理论。人力资本的先天禀赋状况、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与人力资本类型的差异,使人的生理年龄层次与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存在着非同步性,技能型人力资本与一般性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生命周期较早,而管理型人力资本与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由于其载体所接受的教育期限较长,其人力资本存量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生命周期则相应移后。上述基本特征决定了不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绩效与贡献度不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最终退出劳动领域的时间也必然存在差异。为了充分体现管理型人力资本与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效率,在退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安排上应该相应延后其退出劳动领域的时间,在目前退休制度的安排上要求提供灵活的退休制度,这也为弹性退休制度安排与弹性退休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理论依据。

不同劳动者个体的社会资本存量也因劳动者个体的禀赋状况、个体与社会整合的互动方式差异而有所不同,个体社会资本与个体人力资本的生理周期变化规律也存在差异。个体社会资本存量总量趋势并不因为生理年龄老化而迅速降低,而在劳动者50-65岁期间其社会资本存量通常达到最大;不同个体社会资本存量与年龄层次群体并不能保持完全的同步性。因此,在退休制度安排上,既应体现出劳动者群体基本的生理特征,实施基本的退休制度,又必须反映出同一年龄群体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性,实施弹性退休政策。

4.经济周期理论。客观的经济运行现实表明,现实经济运动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劳动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整合理论要求社会根据经济周期阶段调适社会劳动的供给,根据劳动、退休与经济增长整合理论,退休制度安排可根据经济周期变动状况作适度的有限调整,甚至还可以根据经济行业的周期变动状况微调行业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必须指出的是,退休养老保险保障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与财务机制,这种制度本身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根据经济周期状况变动退休年龄必须根据经济周期长短、养老保险财务运行状况、社会特定的人口结构等综合因素而加以确定。

二、弹性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保障整合的理论分析

1.从制度安排上看,弹性退休政策使退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更具灵活性。

从宏观意义上讲,社会经济水平、经济周期变动状况、行业差异与地区不平衡发展格局、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及其财务机制等因素决定了退休制度安排和退休政策选择。从微观意义上讲,劳动者个人收入境状况、对工作与闲暇的偏好程度、个人的生理状况、性别差异与种族差异、个体社会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个人养老金价值额等影响劳动者个体的退休行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不同的制度文化也深深地制约着退休制度安排、退休政策选择及个体退休行为。因此,构建事实上统一的甚至强制的退休政策缺乏内在的合理性,它甚至可能导致退休制度运行本身效率的低下,甚至形成事实上的社会利益与社会分配不平等。

实施弹性退休政策能在相当程度上克服统一退休制度的内在缺陷,使退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更具其灵活性和合理性。

第一,实施弹性退休政策,使老年劳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养老金价值大小来确定和选择自己的退休时间,安排自己的生命周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老有所养的保障问题。

第二,实施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兼顾地区不平衡发展、性别差异、行业差异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因素。

第三,实施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个体人力资本与个体社会资本价值,既实现人社会价值的配置效率优化,又使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绩效显著提高。

第四,实施弹性退休政策,为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过渡性路径,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中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利益冲突与集团利益矛盾。

第五,良好的弹性退休激励机制有利于抑制盛行的提前退休浪潮,还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现实,这无疑大大强化了养老保险财务机制运行基础。

2.从保障层面上看,弹性退休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老年经济保障与精神慰藉的统一。

老年社会学活动理论表明,老年劳动者从劳动到退休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年劳动者原有角色转换与新角色建立的过程,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活动参与及恰当的社会角色定位是老年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根本所在。实施弹性退休政策就能够解决老年劳动者从劳动到退休角色转换的真空现实,顺利地实现老年群体原有角色的转换与新角色的拓展,而在这种角色转换过程中,老年群体从事部分工作可以进一步为自己提供较高的养老经济保障,同时又可以在部分闲暇方式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舒展,许多国家的既有经验表明,规定劳动者在一退休年龄上强制退休,由全日劳动变为全日退休,给老年劳动者带来诸多心理、生理综合症。实行弹性退休方式可以减轻退休综合症的压力,也可避免劳动者退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导致收入下降,进而实现老年群体养老经济保障水平提高与心理慰藉的双重目的。

3.从养老保险现收现付机制上看,延退的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危机。

以劳动者代际间收入转移与再分配为基本经济内涵的现收现付制财务机制,其稳健运行的一个基本约束条件是代际间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而在目前较为普遍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生产性劳动人口的制度赡养率大大提高,而各种因素决定的上一代的基本福利水平又难以下降,这必然形成一种两难选择:或者让生产性劳动者一代承担较高的养老金缴纳费,但这无疑会加大微观经济主体生产成本,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或者实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金纳费水平,在上一代退休年龄不作较大变化时,这无疑会加大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严重失衡。这种特定的两难困境导致较多国家把现收现付制转变为混合制或基金制(这当然不是其中唯一的原因)。

但是,这种转换只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所有转型国家均面临一个庞大的转型制度成本现实,在这种既定的转变过程中,如果采取鼓励上一代劳动者延迟退休,则可以增加老年劳动者自我的经济保障能力,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老基金的总给付水平,进而实现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现收现付制或转型混合制中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当然,延退的弹性退休政策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机制、社会公众心理承受度、社会劳动力供求等多种因素。

4.从劳动、退休、养老保险保障与经济增长的整合视角看,有效的弹性退休政策对劳动力供求、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劳动、退休、养老保险保障与经济增长的整合理论表明,退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安排必须有利于实现劳动、退休、养老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整合,这种整合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要求应根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劳动的内在要求来调整社会劳动的需求量,以期实现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动态性特征要求退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安排要有利于实现退休养老保险保障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稳定机制与动力机制,上述理论已从宏观意义上构成弹性退休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实施有效的弹性退休政策,对劳动力供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第一,有效的弹性退休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灵活地调节社会劳动力总量,使经济增长可能以某种较优的速度发展。

第二,有效的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个体人力资本与个体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优化,进而实现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有效的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构建一个稳健完善、富有激励机制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在转型国家的经济转型期中,有效的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劳动市场、缓解失业压力,促进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形成,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体制环境。

三、弹性退休政策实施与养老保险激励制度整合的分析视角

弹性退休制度不同于老年伤残、失业养老金制度,也不同于强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退休制度,如果着眼于弹性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保障激励机制的理论建构,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弹性退休政策绩效与弹性退休制度运行现实,我们发现,弹性退休政策的有效性尽管受制于种种复杂因素,但其中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对弹性退休政策的激励机制安排深深制约并决定弹性退休政策的政策效果。

1.弹性退休制度、老年伤残失业早退制度与强制性延退制度的性质解构

老年伤残、失业早退制度是对老年劳动者因工作伤残、失业风险所提供的提前退出劳动领域的早退制度安排,老年劳动者因上述风险退出劳动领域后不再承担余期(至法定退休年龄时)的养老金纳费负担,而在养老金给付上享有较高的养老金权利,从精算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养老金权利现金价值大于其养老金纳费现金价值的财务机制,因此,该制度具一定的社会再分配与社会救济性质。正是由于这种特定性质的公共产品性质导致了老年劳动者对该制度的逆选择,从养老保险制度基金收支平衡的视角出发,较大规模的老年伤残、失业早退行为(包括逆选择行为)无疑加大了养老保险财务收支的失衡。

而由于政府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退休制度具有强制性质,该制度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财务机制是建立在严格的精算基础上,正常退休的养老金权利与养老金义务具有相当的对称性;弹性退休制度允许劳动者在法定退休年龄前后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或延后退休,延期退休形式采取全日制或部分工作制,因此,从制度本身性质上看,弹性退休制度具有较大的自愿性与自主性。与弹性退休相关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财务机制具有严格的精算意义或精算基础,弹性退休的提前退休,其养老金权利将根据精算因子作相应扣减,延后退休其退休养老金价值将作相应增加,为鼓励延退、抑制早退,较多西方国家弹性退休制度条款对提前退休作相应较大幅度的精算扣减、延退作较大幅度养老金价值增加的规定。因此,弹性退休制度特定制度性质表明,养老保险制度对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机制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弹性退休政策有效性与弹性退休制度绩效。

2.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对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制度安排

笔者实证分析已经指出了养老保险金条款的非稳定性及延退激励机制不足与普遍的提前退休现象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在实现弹性退休政策、鼓励老年劳动者延期退休的制度安排中,必须合理构建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对弹性退休政策的激励机制。

根据弹性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的内在理论关联,立足于西方较多国家弹性退休制度的运行实践,笔者认为,在延退激励制度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提前退休养老金给付的精算扣除,增加延期退休养老金给付额的精算调增幅度。对提前退休实施有精算意义的养老金给付额扣除,充分体现了个人养老金权利与养老金义务的对称性质,进而有利于保证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正常运行。在西方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部分国家为鼓励延期退休,还实施了对早退养老金作大于精算机制的给付扣除,同时把早退的较大部分扣除额部分作为延期退休的养老金权利,这种具有一定程度的再分配机制对鼓励延退、保证经济增长的劳动供给,弥合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均具积极的作用。

(2)保持退休金收入测试制度(RET,Retirement Earnings Test)的适度性与灵活性。部分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机制中引入了收入测试制度,对较高收入者降低基本养老金给付水平,这在正常的退休制度中对保证社会再分配机制实现具有客观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情形下,如果仍实施原有的收入测试制度,这对延期退休的老年劳动者缺乏激励,为此,笔者主张对延期退休的老年劳动的基本养老金给付,或者取消收入测试制度,或者放宽收入测试标准。

(3)注重税收政策对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支持。在税收政策对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中,要注重显性税收政策与隐性税收政策双管齐下,在显性税收政策方面,一方面要注重老年劳动者延期退休工作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同时注重养老金给付的税收政策,可以考虑对延期退休所增加的养老金给付实行减税或免税;在隐性税收政策方面,要保证延退养老金价值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这是属于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机制问题。

标签:;  ;  ;  ;  ;  ;  ;  ;  ;  ;  

论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