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经济学论文,性质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面对当今生产力革命及其深刻而宏远的影响,沉闷的理论经济学至今仍然把生产力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尽管也提到“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只不过把生产力当作研究对象外在的东西加以标签式的粘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生产的自然属性。按照这种传统观念,理论经济学当然不会去研究工艺学或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对象。但问题在于,生产力果真只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反映生产的自然属性吗?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绝对地对立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与现实。
由于把生产力说成是生产的自然属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也就被解释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自然属性或技术属性,即适合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技术属性。人们常常引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一经典论述,以为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这样一来,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等等就不见了,见物不见人的生产力,完全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类生产的历史表明,“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2〕可见, 生产力的历史联系性,表明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其次,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表明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在适应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改造自然的能力微乎其微,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占统治地位,其社会性质处于从属地位。这时的“社会”生产,只不过是部落、氏族、村社、城邦范围内的自给自足,它们之间很少有经济交往。国家出现之后,又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分工逐步发展的基础上,才扩大了生产社会化的某种范围。到本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已开始越过国界,生产力的社会性质越来越占统治地位,其自然属性下降为从属地位。所以,认为生产力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传统观念是一种非历史观。
否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与现实经济生活更不相符。生产社会化,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趋势,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概念。社会化大生产难道不表明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今天,电脑技术与信息技术,正在建立全球单一信息网,届时人们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向任何人传送信息,卫星通信已使某些精神文化产品不受“关境”限制,各国间的自由贸易最终就象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那样,这种情况现已在欧洲一体化内部初见端倪。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将进一步密切各国的经济往来。新材料的应用,使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效能更高的产品,更容易在各国间流通。遗传工程、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宇航事业等更需要各国之间在更大范围内合作。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表明生产力社会化已达到空前程度,表明生产力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其自然属性。
(二)
生产力一般社会性质,作为一个理论抽象,是撇开生产力自然属性和特殊社会属性之后的生产力社会本质。换言之,生产力属性,从本质上说,不是其自然属性,而是其一般社会性质。它包括:(1 )作为社会个人的劳动者之劳动能力发展程度;(2)生产资料、 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社会化程度;(3)社会分工和生产分工的发展和深化;(4)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程度;(5)市场体系的无限扩展趋势。 生产力作为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本质上既不是自然力量,也不是孤立的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是社会化个人在一定的结构中所产生的“合力”。
一切生产力都可归结为劳动生产力,因为离开人类劳动,则无生产力可言。因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根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质。任何劳动都是社会劳动,那么,劳动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功能?马克思在论及资本主义社会各部门生产力的共同发展的社会力量,使单个资本家得到好处时指出:“在这里,资本家得到的好处,仍然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虽然并不是他自己直接剥削工人的产物。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3〕可见, 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力的源泉。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分工协作、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分工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分工与协作,作为劳动的社会力之结合,使社会力大于个体力之和。个体的人身自然力是有限的,而他们的社会结合力却是无限的。“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机制。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不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劳动的社会力。”〔4〕可见, 被马克思称之为“力的节省”的这一机制,就是劳动的社会性质之功能。
科技的力量能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然而,这种巨大生产力的源泉,在本质上并非自然的力量,而是社会的力量,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力。“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5 〕最典型的莫过于今天的电脑。科技力量是人类创造力的社会表现,即人类的一种共同活动方式。“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6〕
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管理,作为劳动的社会结合,是凝聚各种生产力要素的人类共同活动方式。以现代管理而论,信息化管理手段,已经使传统管理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变。“新技术已经使得生产规模与生产地点无关紧要,并加强了个人的能力。”〔7〕到21世纪, 由光纤通讯系统所构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全世界智能型城市连结成全球性都市,马克思所预言的“个人占有一切社会生产力”就会开始变成现实。这时,社会化的个人就会由管理对象变为管理主体,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
以上是对生产力一般社会性质的描述。它寓于其特殊社会性质之中。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人和物都具有特殊社会性质。因为这里的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这里的物,是社会物而不是自然物。就人的要素而言,作为生产力主体,社会历史在不同时代赋予他原始蒙昧人、奴隶工具、徭役劳动者、雇佣劳动者、生产资料主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等特殊社会性质。就物的要素而言,作为生产力客体,历史赋予它原始工具、手工工具、封建地产、不变资本、公共财产、精神生产手段等特殊社会性质。由此可见,生产力的特殊社会性质是一种具体的客观存在。
具体地说,生产力的特殊社会性质是指:(1 )一定历史阶段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能力发展程度;(2 )科学技术的应用目的和范围;(3)人化自然的拓展程度和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4)生产力诸要素更新换代的速度及其社会条件。使这四个条件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生产方式,规定着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力特殊社会性质。人的特殊社会性质与物的特殊社会性质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
(三)
一切经济问题的秘密就在于:怎样以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即劳动生产率问题。如前所述,一切生产力都可归结为劳动生产力,简称生产力。而对生产力,如果不从其构成要素的角度考察,而是从力的大小或效率的高低来考察其量的规定性,它就是劳动生产率,简称生产率(世界生产率科学联盟使用的就是“生产率”)。可见,生产力是一个定性概念,生产率是一个定量概念。
下面,试对生产力作一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以 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这一公式表示的劳动生产率,表明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量的关系。为了研究劳动生产率的量变趋势,有必要首先描述一下劳动生产率的极限。设劳动生产率为L,产品数量为W,劳动时间为T。 当投入一定量活劳动,即T既定时,limL=W→∝/T,投入一定量活劳动, 产品数量趋向无穷大,这种大趋势已被现代高科技所昭示。从现在起,达到未来这个极限,大体上要经历生产力三次换代:信息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它标志生产力性质的三次革命。
L=W/T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劳动生产率。在 W 既定的条件下,limL=W/T→0,生产一定量产品,投入的活劳动趋向无穷小,现代无人工厂生产的产品就是例证。信息生产力的换代,标志社会化个人“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以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完成这种物质变换。”〔8 〕人们站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从事调节、监督事宜,使自己从直接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然而,人们终究还没有走出物质生产领域,只有再经过智能生产力代的充分发展,才能进入精神生产力代。到了那个时代,“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9 〕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时间无穷小,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无穷高,它使人类最终跨越物质生产领域,进到它的彼岸——自由王国,从事精神领域的自由创造活动。“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10〕
可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生命线。
(四)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应把劳动生产率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围绕这根主线,要展开分析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人与物、生产力社会性质与生产关系社会性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这些关系中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此,应着重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焦点。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生产力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社会性质表现出来。前者是内容,后者是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一般社会关系,直接表现生产力一般社会性质。与生产力一般社会性质发生矛盾的是特殊的所有制形式。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焦点。与生产力一般社会性质发生矛盾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或集中体现,而不是生产关系的三分之一。因此,既不能用传统观念看待所有制,也不能弱化、淡化所有制问题。
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劳动生产率不仅是一切经济问题的秘密所在,而且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成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所在。资本主义不可能最终解放生产力,使其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极限。因为一方面,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的一切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增长较少取决于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资本的直接目的是交换价值(进一步说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财富。由此可见,“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11〕科学技术愈发达,这个矛盾愈尖锐。当智能生产力代在全世界形成之后,生产一定量产品的活劳动趋向无穷小,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就无穷小,资本最终违背自己的意志而退出历史舞台,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将崩溃。
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历史演进,要求生产关系越来越社会化,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而社会主义社会正是按照生产力这一性质所逐渐建成的新社会,生产力社会性质同公有制的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当前的改革开放,正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它使社会主义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科技,推动生产力性质飞跃。将来,一旦智能生产力把人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社会主义将向共产主义迈步,实现生产力的最终解放。
第三,公有制的本质是剩余产品归社会占有。
如前所述,劳动生产率的极限是在一定劳动时间内,产品量极度丰富。若以一年为时间单位,社会总产品量(C+V+M)的极度丰富, 则表示该年劳动生产率的极限。而社会总产品中的C和V,分别表示当年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剩下具有本质意义的是剩余产品M。可见,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是增加剩余产品。但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增加剩余产品的最终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剩余价值归资产阶级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剩余产品归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它是由公有制所决定的。进一步说,极度丰富的剩余产品归社会占有,表明全体劳动者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2〕由此可见,公有制的本质是剩余产品归社会占有。
但公有制是随生产力社会性质发展而发展的,因而社会占有全部剩余产品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我国现阶段,尚只能实现国家占有剩余产品的主导作用,还不能完全实现占有上的社会化。对国有经济,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上交利润、股份分红、国民收入再分配等形式来占有一部分剩余产品;对非国有经济,也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坚决杜绝偷漏税)、参股控股、再分配等形式来占有一部分剩余产品。因此,即使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增大,也不会改变国家占有剩余产品的主导作用,因而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所以,公有制的本质是随剩余产品逐渐归社会占有而逐渐体现出来的。我们再不能离开生产力社会性质,用传统的财产所有权这个法律用语,来说明公有制的本质。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其内在联系。
当生产力社会化发展到各种生产要素都必须通过市场来配置时,商品经济也就被称之为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就是生产力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经济。其基本经济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不过它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空间大大扩展了,因为信息生产力的社会化已达到国际化,通过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是唯一能适应这种生产力社会化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之所以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不是资本家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结果,而是整个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的结果。今天,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规模,比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描述的股份公司的社会化程度,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它作为向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过渡,可以说是一步一趋地接近终点。
社会主义公有制却不是如此被动地适应生产力社会性质,而是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并在国家有意识地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国家占有剩余产品,归根到底是为全体劳动者谋利益,不存在统治阶级利益阻碍生产力社会化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的障碍。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第五,生产力革命的结果将实现我国的经济腾飞。
邓小平说:“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13〕由高科技所推动的这次生产力革命,将完成从机器生产力到信息生产力的换代。世纪之交的未来约20年,是我国面临极好机遇的黄金时期,发展中国家如能自觉掌握生产力换代规律,将率先实现经济腾飞。“环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已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因为它们跳过了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信息经济阶段。”〔14〕这是由当代生产力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信息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已达到国际化,并显示出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但这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意味着面临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机器生产力被信息生产力所取代,如前所述,处于矛盾过程的信息资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在退出历史舞台的崎岖小道上又临近终点一步。资本在挣扎中看好国际市场,这就是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它给发展中国家在客观上造就新的发展机遇,不以资本的意志为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生产力换代的包袱,率先实现经济腾飞,是大有可能的。
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性质的革命性变革,我国要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理论经济学要从这种转变中,深入研究生产力社会性质同所有制社会性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注释: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
〔3〕〔8〕〔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926—927、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53页。
〔5〕〔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9 、 219、225页。
〔7〕〔14〕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迪妮:《2000 年大趋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372、38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30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1页。 WW东方霞凝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社会属性论文; 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产品属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