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_中国宗教论文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_中国宗教论文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定义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道教进行近现代学术研究,开端不算晚。在漫漫而修远的道路上,中外学者上下求索,按照最保守的算法,也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从当初检阅《道藏》,讨论何谓道教,无异于披荆斩棘,开垦处女地,到今天完成专题,构筑体系,一望鲜花成片,硕果累累,道教学者差可欣慰。道教学会、道教学专业、道教研究室、道教研究会、道教研究所、道教学院等先后建立或开设,还有杂志叫做《道教学探索》、《道教研究》、《道教文化》等,真可谓道教学方兴未艾。老一代学者皓首穷经,有人留下开拓者的业绩后魂归道山,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道教学行有航标,又有年轻的莘莘学子,甘于寂寞,接续薪火,初生牛犊,勇往直前,道教学后继有人。道教学从萌芽到成长,终于象一棵树一样,挺立于学术之林,树干虽然还未参天,但树冠已张起了一片绿帆。应该介绍一下道教学了,本文仅抛砖引玉。

一、道教学定义

每一学科,都有学科定义,用以指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属性和研究目的,用以与其它学科相区别。道教学是以道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任务是系统地描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现象和文化而存在的道教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追溯其历史,分析其特点,判断其价值,揭示其本质及发展规律。

需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是,日本学者在日文中很早就用汉字创造了“道教学”一词,但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是指道士对道教的教理、教义、戒律等的阐述和论述,如吉冈义丰于1950年在《中元孟兰盆と敦煌本中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一文中所指出的六朝和尚法琳也精通道教学,于1961年在《敦煌本太平经につぃこ》一文中高度赞扬梁道士陶弘景是道教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学者,于1965年在《三洞奉道科诫仪范の成立につぃこ》一文中强调《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对于道教学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石井昌子于1980年出版了《道教学の研究——陶弘景を中心に》一书,继承了其师吉冈义丰对道教学概念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指学者对道教进行的学术研究,如1950年日本建立了日本道教学会,日本学者将英文“Taoist Studies”翻译成“道教研究”、“道教学研究”或“道教学”等,福井文雅指出从1974年开始道教学在日本才作为独立的学问逐渐获得承认(注:秋月观暎编著《道教研究のすすめ》,第51页。平河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中文“道教学”一词的含义与日文“道教学”一词第一种用法不同,与第二种用法基本相同。

需要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有人问什么是道教,答案将众说纷纭。这是因为,道教缺乏独一无二的创始人,它是由许多创始人建立的各个经系、教派融合而成的。道教是多神教,不少内容与民间信仰交错、相通,难分彼此。道教重方术,而各家方术又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总之,道教各派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各有侧重,它通过许多根须深深地扎在厚重的中国文化土壤中,成为博物馆式的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所以,要想寻找整个道教一脉相承的传法系谱,简要地归纳出整个道教的基本教义,那将是徒劳无功的。不仅传法系谱和基本教义难以归纳,许多现象是否判定为道教也难以统一学者们的意见。一些学者将由道士依照道经在道观里主持的宗教活动,称为教团道教(或教会道教、宫观道教),说这是王朝承认的道家和道教集团。他们认为此外还有民众道教,这是为民众社会集团所支撑的道教信仰和意识等。但有的学者认为后者只是民间信仰,不能算道教。

中外学者对何谓道教的问题做了许多回答。《道教》一书将日本学者为道教所下的定义归纳为以下13种:

(1)道教是在道家的名称之下,混合了神仙道和天师道, 特别包含了民间信仰,并融合了佛教和儒教的教义与仪式,将老子神化,以长生升天为教旨,为了消灾弭祸,行各种方术。

(2)是从神仙道吸收服食炼养,从道家哲学吸收治心养性, 从民间信仰吸收多神,从巫祝吸收章醮之法,将这些综合统一起来。

(3)道,对于儒教和道教是共通的。 在中国民族的社会和政治中居正统地位的是儒教,异端是道教。

(4)与提倡合理主义的孔子的儒教相对, 道教标榜神秘主义的、隐遁和瞑想的老子学说,宣扬以咒术降伏疾病和支配自然力。

(5)老子论述道和自然的一元论,道教以最高观念为至高神, 奉为天或上帝。唯一的至高神天或上帝失去政治性后,在道教中成为玉皇。道教还信仰这位唯一至高神的众多属神,它们分好几个等级。在玉皇之前,至高神被称为由老子神化而成的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还创造了三清等至高神。因此,道教可称为交替神教,不能称为一神教。

(6)将道教和神祠宗教相区别, 后者供奉守卫民间和地方各种民众现实利益的众神,属于古代方士和巫祝神祠系统。神祠和寺庙供奉的众神,可分为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三类,大部分是关于自然力、动物和历史人物等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神,纯粹道教的神不多。

(7)道教是从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发展起来的, 其内容和形式又分为二。一是拥有道观和道士的教团组织的成立道教(亦被称为教会道教或教团道教),另一个是总称民间一切道教信仰的民众道教。道教内容包括:一、道家哲学;二、谶纬、巫祝、阴阳、神仙、卜筮等术数性部门;三、辟谷、服饵、调息、导引、房中术等医术性部门;四、民众伦理性部门。道教是以这些为基本内容,仿效佛教归纳而成的自然宗教。

(8)道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可与日本的神道、 印度的印度教相比较。通过日中文化交流,儒教和佛教进入了日本,但道教没有传入日本人的社会。道教是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庶民阶层要求的宗教。官僚统治阶层在个人私生活中也信仰道教。从官僚逸脱到民间的知识分子即逸民,倾其智慧整理道教教理。

(9)一般来说,尤其在中国人中, “道家”和“道教”被用作同义词。如果定要区别二者的话,那么道家是philosophical taoism(哲学的道),道教是religions taoism(宗教的道)。道教神化老子,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或玄元皇帝而加以崇拜。该宗教的庙宇和教团,祭祀以老子为中心的多神。道教经历了从原始道教(古道教,寇谦之以前的道教)到旧道教(以正一教为中心),再到新道教(以全真教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10)道教是将中国民间的咒术信仰、老庄思想、神仙思想以及其它种种杂多的宗教性和拟似宗教性的诸要素综合在一起的宗教。它在东汉末组织起自己最早的教团。这种教团是在当时农村条件下和民众信仰的基础上创立的。可以把道教看成中国的民间宗教。

(11)道教是综合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神仙说和老庄思想,以老子为开创者,模仿儒教的道德学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佛经、佛教教团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宗教。

(12)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其要素包括哲学、思想、宗教、迷信、民众生活、风俗、习惯、道德、文学艺术、科学等,或者与这些内容有关。它贯通中国历史。它是在一定的风土和地域条件下,在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联系中产生并发展的。它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民族宗教。

(13)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部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教理和仪礼等,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以同“道之不灭”合为一体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宗教(注: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1卷,第3—5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道教定义这么难以准确把握,意味着道教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也不好准确划定,有的学者可能划得宽一点,有的学者可能划得窄一点。但大部分是大家都划在圈子里的。

二、道教学的研究对象

道教学首先是对着道教和道教文化本身的。对于本身,学者们研究得比较多的有道教经典、道教史、道教思想、道教科仪、道教文学、道教宫观名山、道教音乐、道教外丹术、道教内丹术、道教医学等方面。这些就是道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当然不是全部。

(一)道教经典

道教经典是关于道教神学、道教哲学、教团历史、道教制度、道教文化等道教各种事实的文字记录,道经也是道教信仰者崇拜的对象。道教经典包括《道藏》和藏外道经,是开展道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比如说,道教神学能够对信徒的心理产生强烈影响,道教徒在加强信仰和修炼活动中往往经历内心体验的心路历程。这些都属于个人内心世界隐蔽的精神活动,别人看不见,摸不着。但道经却用文字对之进行了表述,使我们得以窥视信徒的心理和内心体验。此外,有关道教的金石碑刻和口传经诀,有的也被道教经典记载下来。对道教经典的文献学研究,是道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二)道教史

道教史就是道教的过去,是以时间为尺度的道教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史包括道教过去的一切。由于道教的定义很难完全准确地确定,所以道教全史的范围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道教定义告诉我们,道教全史的范围极其宽阔,至今还没有出现这样完整的研究成果。已问世的几部道教通史,都是以道教教团的形成和发展为纲,兼及道教思想、道教制度和道教方术等。道教教团是道教徒组成的进行宗教活动的团体,小者如师徒传授小团体、宫观团体,大者如教派、宗派。派别不同的教团有不同的历史,所持神学内容不尽相同,组织形式也各有特色,包括道士的称谓、服饰、习俗等也有差异。道教制度是维持道教教团的秩序和保证修炼成功的各项规定,包括戒律、清规、科仪以及当代道教团体的各种现代规章。道教教团的形成与发展,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学者们研究道教史时关注的重点。

有的学者专门研究道教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轨迹,写出了道教断代史。有的学者以道教过去的某一侧面为研究对象,写出了道教分科史。也有学者研究一个地区的道教,或一个教派的起源和发展,写出了地方道教史或教派史。也有人撰写宫观史、道教人物传记,整理重大的道教事件,这也是道教史学的任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道教史学涉及的许多方面,至今仍活跃着,其现状也是道教史学研究的对象。道教学研究对象的其余九大方面,也都可以研究其历史,大都可以研究其现状。

(三)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包括道教哲学、道教伦理、道教政治、道教美学等思想。

在论及道教哲学之前,先分析一下什么叫宗教哲学。哲学采取理论的形式,运用逻辑的方法,来论证和回答关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问题,而宗教神学主要使用超自然、超社会的鬼神观说明世界。神学与哲学有区别,但神学也涉及甚至讨论哲学的根本问题,必然部分地采用理性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包含着哲学的内容。当然,只有成熟的宗教神学才达到包含哲学内容的水平。除神学之外,宗教的其它教义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哲学内容。也就是说,宗教也有哲学,宗教哲学就是指的“有哲学”的部分而说的。这种宗教哲学是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不少中国宗教学者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宗教哲学的概念。

西方宗教学一般使用的宗教哲学的概念,不仅具体内容与上述概念不同,更重要的是存在着立场上的巨大差别。基督教的根本问题是上帝观。从信仰的立场出发研究基督教根本问题上帝观的论述,叫做基督教神学。本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正式把宗教哲学列为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这一学科的特点是,也把基督教根本问题上帝观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内容,但却是从信仰以外的立场,将之与哲学根本问题认识论、本体论、世界观、人生观结合起来论述(注:关于宗教哲学与神学的不同内涵的论述,请参阅何光沪撰《论宗教哲学的主题与结构》一文(《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4期,第1—13页。)。这样,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宗教哲学概念。一种是宗教内部的哲学,是宣扬宗教信仰的哲学,是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另一种是用哲学研究信仰,是研究信仰的哲学,也是研究宗教内部哲学的哲学。李刚认为完整意义的宗教哲学是内外两方面宗教哲学的统一(注:李刚著《汉代道教哲学》,第15页。巴蜀书社,1995年5月第1版。)。这可以说是第三种宗教哲学概念了。我们这里谈的是宗教内部的哲学。

道教是一种成熟的宗教,其神学中,如宇宙神话、劫运说、创世创生神话、天人感应说、善恶报应说、济度思想、神仙信仰、洞天福地、仙谱仙话、神仙方术、鬼神信仰、鬼神世界、神谱神话、神迹观、鬼神法术、自然崇拜、术数占卜等,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一些道士也参与了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讨论,道教内部的道教哲学的概念是成立的。道教哲学主要围绕着道、气、玄、太极、阴阳、化、心、性命等范畴和道气关系、形神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为神学服务。道教哲学也经历了本原论、本体论、心性论三个阶段,同儒家、中国佛教的哲学历程一致。李刚在《汉代道教哲学》一书的《导论》中,列举了中国、德国、原苏联、美国、日本、英国等中外学者赞成道教哲学能够成立的论述或使用“道教哲学”术语的实例。他对作为道教学研究对象的道教哲学定义说:“道教思想中包含有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价值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是其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没有成仙的内外根据、人成为神仙采取何种途径等等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注:李刚著《汉代道教哲学》,第14页。)。卢国龙在《道教哲学》一书中“将道教哲学界定为推阐性与天道相统一之理念的理论形式”。他又说:这种理论形式“最终凸现出来的,仍然是其价值取向及理念。这种价值取向及理念,是道教哲学的真正灵魂”(注:卢国龙著《道教哲学》第21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道教伦理是道教关于道德规范的规定和道德观的论述。其道德规范的规定主要依从儒家,另增加对道的崇拜、对神的敬仰、对道士的供奉、对教团秩序的遵从和维护等宗教规范。此外还有一些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对妇女比较尊重的规定超出了儒家的高度。道教的道德规范的规定通过戒律、禁忌和神学去监督。其天谴神谴说、积善成功说、承负说、阴骘说、轮回说等善恶报应说就是这种神学。道教伦理也可以纳入道教哲学的范畴。

本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生命伦理学。近年来,我国几位道教学者也投入了此新兴学科的研究。李刚在《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一书中说:“道教生命伦理学以‘劝善成仙’为主题,由生命哲学和伦理学两大板块构造而成,或者说是二者联姻的产物”(注:李刚著《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第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 月第1版。)。姜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一书中也对道教的生命伦理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道教伦理“乃是中国道教体系中以得道成仙为理想的关于道德现象与生命现象等的一种信仰化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道德哲学体系,而且包括一个非常独特、完备、庞大而富于科学精神的生命伦理学体系”(注:姜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第5、1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12 月第1版。)。

道教的政治思想是指道教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提出的方案或个别建议,并进行理论阐述。吕锡琛将之称为“道家的治国之术”(注:参阅吕锡琛著《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 版。)。另外包括道教对统治阶级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的批评或抨击。

有学者提出了道教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如潘显一将道教美学研究定义为“做宗教学和美学两个传统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认为道教美学思想“是宗教化了的道家传统美学思想”(注:潘显一著《大言不美——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第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道教美学也属于道教哲学的范畴。

研究道教信仰、道教神学的内容,也包括在道教思想研究之中。道教思想研究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还可举出许多方面。

(四)道教科仪

道教科仪包括道教的斋醮、仪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符箓、诀咒、法术等。这一对象的内涵没有什么争议。

(五)道教文学

在1983年出版的《道教》3卷中, 有游佐昇《道教与文学》一文。作者那时已认识到道教文学的客观存在,知道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对中国文学史中尚未确立道教文学的地位感到遗憾。不久,这种令人遗憾的局面开始改观。1986年李丰楙在《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一书中提出“仙道文学”和“仙道类小说”的概念,并做了界定。当然,这两个概念没有涵盖道教文学。古存云定义为“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7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詹石窗在《道教文学史》一书中对道教文学的定义和范围做了更细致的描述。他指出,除了普通文学的共性之外,道教文学独有的特征有两个。第一是“道教文学作品与道教的基本信仰、教理主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二个是“道教文学的心理意向则是趋向于‘内’和‘理想’”。他认为道教文学史还要研究道经以外的其它反映道教活动的文学作品,也要研究非道教中人所创作的以反映道教活动为内容的作品,还应包括那些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作品,也要讨论那些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的作品,对于那些受玄学影响或直接以文学形式弘扬玄理的作品也须论及,还要涉及到反映隐逸的作品以及志怪和以阴阳五行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对那些道教中人所创作的以阐述哲理为主的作品也要稍加探讨。最后一项主要地是要从形式上加以研讨,从文学的价值方面加以发掘(注:詹石窗著《道教文学史》,第 4—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六)道教宫观名山

道教宫观名山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近现代有为其编志者,如小柳司气太编《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五十岚贤隆编《道教丛林——太清宫志》和王纯五主编《青城山志》等。有学者专门研究宫观名山的演变历史和教团组织。

此外,学者们还从道教美术、道教建筑、道教园林、道教饮食等不同侧面对宫观名山进行研究,如朱越利主编《中国道教宫观文化》。道教美术不限于宫观名山之内,曹齐定义宗教美术说:“以宣传道教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包括日常供奉和用于斋醮等祈禳祭祀活动的神仙画像或雕塑的神像、故事画、水陆画以及宫观的藻饰与法器上的花纹图案、浮雕等”(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65页。)。李维信解释道教建筑说:“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祈禳仪式的建筑物”(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64页。)。

(七)道教音乐

陈大灿定义说:“道教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74页。)。朱越利定义说:“在斋醮、颂经、法术、抒情(自我欣赏、陶冶性情的吟唱、器乐奏)、云游宣道(道情)及宫观常仪等道教活动中的歌唱、器乐奏等叫做道教音乐”(注:朱越利著《道教答问》,第319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周振锡、史新民等定义说:“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道教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人在宣传、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注:周振锡、史新民等著《道教音乐》,第1页。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八)道教外丹术

有学者将道教外丹列入道教医学中,亦无不可。但不少学者是从中国科技史的角度研究外丹的。陈国符著《道藏源流续考》专门考证外丹黄白术经诀的年代、药物隐名等。

(九)道教内丹术

内丹术也可以列入道教医学,也可以单独列为一项。有学者将内丹术学术研究称为道家养生学、内丹学、内丹养生学、气功学、气功养生学等不同名称(注:如萧天石的著作题为《道家养生学概要》(台湾自由出版社,1973年第1版)、 胡孚琛的论文题为《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马济人的论文题为《道教内丹学》(见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齐鲁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 版)、施达郎的著作题为《道教内丹养生学概论》(香港道教学院,1992年6月)、马济人的著作题为《中国气功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版)、 李远国的著作题为《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版)等。)。 有学者研究内丹哲学(注:如张广保著《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

(十)道教医学

王吉民、伍连德于1936年在《中国医学史》一书中使用了道教医学一词。1971年,下出积与在《道教》一书中将道教的内容分为哲学、伦理、医学和方术四类,这意味着他也认为存在着道教医学。吉元昭治对道教医学定义说:“以道教教典为侧面的中国医学,可称为道教医学。即理论方面为道教理论,实践方面是中国医学的内容。”他将道教医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叫做“具有与现在的中国医学几乎相同的内容”,包括汤液、本草、针灸、外丹等。第二部分叫做“带有强烈自力倾向的内容”,包括导引、调息、内丹、却谷、房中等。第三部分叫做“具有强烈他力倾向,与民间信仰、民间疗法有关的部分”,包括符、占、签、咒、斋、禁等(注:吉元昭治原著、杨宇编译《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第76—78页。)。

丁贻庄为道教医药学定义说:“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73页。)。

盖建民定义说:“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注:盖建民《道教医学导论》,第5页。中华道统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三、道教学研究的范围

道教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上层建筑的其它领域,与国外,都发生了或疏或密的联系。这些联系也为道教学者感兴趣。道教学研究的范围向这些联系扩展,也是有意义的。

上述道教学研究的十大对象与道教外部的联系,都属于道教学研究的范围之内:1、道教经典与中国古代目录学、书籍分类法、 书籍装帧史、印刷术、藏书学等有关;2、道教史与封建社会的政治、 经济等有关;3、道教思想与原始宗教信仰、《易》学思想、谶纬思想、 诸子百家、古代美学等有关;4、道教科仪与古代礼仪、鬼神信仰、 古代巫术、民间宗教、文字学等有关;5、道教文学与古代文学有关;6、道教宫观名山与古代美术、古代建筑、古代园林、传统饮食、方志学、堪舆学、金石学、旅游学等有关;7、道教音乐与古代宫廷及民间音乐有关;8、道教外丹术与中医学、古代化学等有关;9、 道教内丹术与中医学、古代哲学、人体科学等有关;10、道教医学与中医学有关等。在这些方面也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

除了这些之外,研究比较多的还有以下五方面的题目:1、 道教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悠久而密切的关系;2、 道教与其它宗教的相互影响或比较,如儒释道三教关系,道教与古代摩尼教的关系,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道教与神道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等;3、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这方面的著作有金正耀的《道教与科学》和祝亚平的《道家文化与科学》等;4、道教与我国风俗习惯、 民间文化的关系;5、道教与世界的关系,如道教向国外的传播,道教与中外交通、 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另外还有道教与气象、道教与术数、道教与地理、道教与隐逸、道教与天文、道教与女性、道教与环保、道教与书法、道教与边疆、道教与兵法等等,不胜枚举。总之,与道教有关的边缘学科、交叉课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道教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

标签:;  ;  ;  ;  ;  ;  ;  ;  ;  ;  ;  ;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_中国宗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