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技产业竞争力分析_科技论文

台湾科技产业竞争力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科技产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近日公布的《2004~2005全球竞争力报告》称,中国台湾地区成长竞争力指数(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5名上升至第4,并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前3名依次仍为芬兰、美国、瑞典,丹麦则与台湾换位论为第5。在其他亚洲经济体中,新加坡第7,日本第9,香港第21,韩国第29,中国大陆第46。台湾不仅在本次WEF全球竞争力排名“显赫”,而且呈逐年攀升之势:2000年第10→2001年第7→2002年第6→2003年第5→2004年第4。那么支撑台湾地区成长竞争力/GCI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1 台湾成长竞争力的主要支撑是科技产业

WEF成长竞争力指数包括总体经济环境、公共制度、商业竞争力与科技指数等大项,本年度台湾的相应排名分别为第9(去年第18)、第27(去年第21)、第17(去年第16)和第2(去年第3)。显然,排位第2的科技指数是台湾整个GCI名次的主要“得分手”。今年台湾挤掉了芬兰跃居WEF全球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仅次于美国的第2位,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但也由于在公共制度等指标上的明显落差,科技领先的台湾目前只能屈居总评第4位。

此外,台湾在其他重要国际机构的类似评比中也有不俗表现,如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03年全球竞争力评比中名列2000万以上人口经济体第6(亚洲第2),在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2003年全球电子化政府评比中排名第5(亚洲第2),在IDC国际数据公司2003年全球信息社会评比中排名第23(亚洲第5)……。

科技产业及其研发创新被视为台湾经济成长的动力,其贡献大小一直是岛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研究的兴趣点。据最新估算,知识创造包括研发和教育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贡献率近年来达20%左右,2003年为22.2%,2004年及以后预计可达30%以上。

2 台湾部分科技产业高拥全球市场份额

台湾地区目前最具优势的科技产业是“资讯硬体”(IT硬件)制造,其中尤以PC、IC两大系列产品居前,产能仅决于美日排全球第3。2002年全台高科技产业生产总值占制造业比重的54.9%,占全台出口总值的56.8%。其中部分产品占全球相当市场份额(见表1)。未列入下表的还有排名相近的掌上型扫瞄器、桌上型扫瞄器、绘图卡、电源供应器、鼠标、键盘、声卡、视讯卡、机壳、蝴蝶兰(台湾特有开发品种)等。此外,台湾在软体、纳米、生物等科技产业上也有一定实力。

2003年台湾地区上述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大多有增无减。比如在全球当年生产的3.8亿台笔记本电脑中,有66%是由台湾业者(包括大陆台资企业)生产的,比2002年的61%增加了5个百分点,据预测2004年这个比例会超过80%。再以光存储碟片为例,2002年台湾地区的出货量为全球的43%,而2003年上升到了48%。随着全球经济景气回暖,2003年全台经济增长3.24%,其中高科技产业增长7.7%,再其中资讯硬体制造业海内外生产总值窜升17.9%,达571亿美元,是当年全台经济增长率的5.53倍。显然,如果拿掉科技产业尤其是资讯硬体制造这一板块,全岛经济就怎么也“亮丽”不起来了——增长率将由正变负。

表1 中国台湾地区部分资讯硬体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2002)

资料来源:欧正明.《高速变动年代:科技产业的挑战与因应对策》等.http://notes.tier.org.tw/2003-06-12。

3 台湾部分科技企业跻身全球百强

中国台湾地区的科技企业在全球评比中也常有不俗表现。如美国《商业周刊》新近出炉的2004年度全球IT企业百强,台湾就以入榜15家仅次于美国而高居第二(见图1)。若仅取前20甲,则台湾更以在榜6家,占比例30%而高居榜首(见表2、图2)。其中广达电脑、鸿海精工还分列全球第3、第4名。令全球业界瞠目的是,前20名中竟有11家为亚洲企业,包括排名第一的韩国LG、曾夺过往届第一名的韩国三星及3家中国香港公司(实为内地在港上市企业)。有趣的对比是,中国台湾企业跻身全球500强的成绩单远不如跻身IT百强那么亮丽——2004年仅国泰人

寿1家(2003年2家)入榜《财富》全球500强。而中国大陆已有16家入榜(2003

年9家)。这进一步说明台湾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主要来自科技产业。

图1 2004年度全球IT企业百强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BUSINESS WEEKLY/Oct.13,2004

图2 全球IT企业前20强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BUSINESS WEEKLY/Oct.13,2004

表2 《商业周刊》2004年度全球IT百强前20名

资料来源:BUSINESS WEEKLY/Oct.13,2004

4 台湾科技产业引领经济结构转型

科技产业尤其是资讯硬体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一是促进了全岛三次产业结构的正向转变,已从20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大约各1/3上升为2001年的1.95:31.10:66.95;二是提升了制造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至2000年台湾制造业产值在工业体系中的份额已远远超过矿业、营造业与公用事业而达92.9%;三是提高了高科技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至2003年已接近五成五(见表5);四是大幅改善了出口结构,至2003年高科技产品出口值已达824亿美元,占全岛出口比重的57.1%(见表3);五是增加了知识型产业(包括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全岛经济结构的比重,至2000年已达30.89%(见表6)。

表3 中国台湾地区科技产业增长及其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变化情况

1991

1996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生产总值(新台币亿元)

17554 29720 37923 46133 39744 44301 47711

占制造业比重(%)35.3

44.7 50.6

54.3 53.6 54.9 54.8

出口总值(亿美元) 276531

640828

628

741

824

占出口比重(%) 36.3 45.8 52.6

55.8 54.4 56.8 57.1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专题分析:http://tw.stock.yahoo.com/n/2004/06/01/c/932.html。

表4中的“知识型产业”是按OECD的最新定义计算的。自1987年起台湾的“知识型产业”按年均9.1%的速度增长,至2000年已占全岛GDP比重的30.89%,高出多数发达经济体;尤其“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占比高达14.21%,在表中仅次于爱尔兰居第二。

表4 中国台湾地区知识型产业附加值占GDP比重及其演变

资料来源:OECD,STAN database,Sep.,2002。

5 台湾科技产业重心开始向研发倾斜

在本次WEF全球成长竞争力评比中,中国台湾地区不仅科技指数排名第2,而且其中的分项“创新指数”也仅决于美国排名第2。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台岛科技产业开始从传统代工型向研发型转变的趋势。引发此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优越、劳动成本低廉的中国大陆形成了对台科技产业的巨大“磁石效应”。按产业梯度推移的一般规律及“微笑曲线”原理,明智的对策不是徒劳地阻止台商西进而是优化台岛产业链并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于是研发在台湾业界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趋势已明显体现在台湾研发投入比例提高、研发人员比例增加、专利数增多等方面(见表5)。

表5 中国台湾地区研发投入与专利数之国际比较(2002)

经济体

R&D经费占

每千名就业人口 美国授权专利数

GDP百分比

研究人员数 件数 排名

美国 2.82 8.6

86977 1

日本 3.09*

10.2* 34859 2

德国 2.49 6.7 11277 3

中国台湾 2.30 6.8 5431

4

法国 2.20*7.1* 4035 5

英国 1.90*5.5* 3838 6

韩国 2.96*6.4* 3786 7

中国大陆 1.09*1.0* 289 21

注:*系2001年数据。

资料来源:何美玥.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http://mail.nkmu,edu.tw/2004-09-16。

从“重制造”到“重研发”转变的另一迹象就是近年来入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及台湾高科技业者设立海内外研发机构快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有HP、Sony、Dell、Aixtron、Becker等5家跨国企业在台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2003年则新增有IBM在台设立的“行动电子商务研发中心”,Pericom设立的“先进模拟数位混合IC开发中心”、英特尔与工研院合作设立的“芯片技术设计中心”等十多个研发机构。从台湾本土高科技厂商看,仅2002年一年就在岛内增设了36个研发中心,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势头更甚。从截止2002年6月台湾厂商在海外设立的88家研发机构看,其最大对象地区正是其最大市场的祖国大陆(见图3)。

图3 台湾厂商海外研发机构分布

资料来源:陈信宏.《台湾之研发国际化》,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编《当前经济问题分析》2003(1)。

6 台湾科技产业竞争力评析之启示

理性观察台湾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状况并客观评析其产业竞争力,不论对大陆业界还是政府涉台部门来说都是十分必要且大有裨益的。通过以上评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科技产业是台湾的优势产业,其中已具全球领先地位的资讯硬体制造更是其核心优势产业。它们不仅是大陆业界的强劲竞争对手,也是其寻求合作的重要对象,还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不可忽视的目标。珠三角东莞等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繁荣与大量台湾电子业者的进入不无关系。同样,长三角近几年的崛起也与台湾科技厂商投资重心的“北移”和“东聚”密切相关。随着全球晶圆代工巨擘“台积电”、“台联电”以及“中芯国际”等之纷纷落户上海、苏州一带,预示着长三角已逐渐抢占中国大陆IC产业的制高点。

2)尽管台湾科技制造业西进势头不减,但它无所谓“产业空心化”问题。当年推动香港制造业北移的主要原因除了内地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等吸引外,还在于当时香港服务业与泡沫经济的高回报诱惑。结果为内地对外开放提供“窗口”服务的各类“纯粹”服务业急剧膨胀起来,制造业比重则一下子降到了个位数。随着整个中国的全面开放,香港的“唯一窗口”作用大减,“纯粹服务业”市场萎缩,这时制造业已基本走空,于是“产业空心化”问题便凸显出来。但是,台湾科技制造业的西移除了同样受大陆市场与营商成本的吸引外,更主要的却是出于产业梯度推移与结构升级的客观需要。实际上,全球IT业者都处在同一产业链上:劳动相对密集的IT制造先是以“代工”形式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台湾等新兴工业体,继而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等。此时台湾则可转而主打系统解决方案、接单、设计、研发等“高端”服务或进入下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说这样会导致产业空心化,那么先于台湾发生制造业外移的美国岂不早就空心化了?正如图3的微笑曲线所显示的那样,那些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端业务是整个IT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与香港完全脱离制造业的“纯粹服务业”是完全不同的。

3)对台湾的经济实力与成长竞争力需作客观评估,既不能夸大也不宜轻视。尤其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更需做到“知己知彼”。对“对手”一味地“报忧不报喜”不过是传统“报喜不报忧”思维的翻版。试想,一个弹丸小岛能保持全球外汇储备第3(仅次于日本、中国大陆)、军购第一(去年暂次于沙特退居第二)并广施金援外交,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行吗?即使靠赤字财政也离不开综合经济实力垫底,这跟美国基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成为全球最大债务国是一个道理。再说台湾的科技产业发展之路奠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发展已上轨道,跟岛内今天的政党轮替、统独纷争等并无直接关联,更与现行“执政党”的政绩无涉。

4)台湾在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某些做法和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按现代对标管理理念,强劲的对手也是值得学习的标杆。当然学习的目的在于追赶和超越。台湾在战略产业的选择(有了当年的战略产业定位才有今日之“矽岛”)、先进技术的吸收(从为跨国公司代工到逐步接近其核心技术)、科技园区的开发(从新竹科学园到南岗软件园、台南科学园等)、科技人才的引进(如延揽张仲谋、李远哲等海外科技人才)、科技体制的创新(如发达的育成业、创投业、产官学研互动机制等)、科技投入的增加(如今研发投入比例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科技研发的提升(如专利的增加、“工研院”的成功、从“重制造”到“重研发”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5)台湾的经济与科技产业也存在一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优势过度集中于科技产业尤其是资讯硬体(更尤其是IC、PC)制造,其他许多产业则相形见绌,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二是基础性研发能力较弱,尽管如今重心已在向研发倾斜,但短期内难以取得“固本强基”的明显成效;三是IT产业的生命周期终归有限,其全球增长势头已经开始减缓,前几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就是警讯;四是科技产业外移压力加大,尤其是西进势头不减,如果岛内的产业链优化与结构升级进程跟不上,就会带来短期负面冲击;五是绿色执政把政治意识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导致台海局势不稳,并将大量财力用于“拼外交”(金援、银弹)、“拼防务”(军购)、“拼国格”(独立国家资格),而非真正“拼经济”、“拼科技”、“拼教育”、“拼民生”,这是台湾科技产业及整体发展的最大包袱;六是面临全球尤其是周边地区同业竞争的压力,这突出表现在台湾与邻近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在科技产业结构的高度同质化上……这些说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优势有其脆弱的一面,被大陆超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其实已在岛内引起忧虑并屡屡有人发出此类警告。

标签:;  ;  ;  

台湾科技产业竞争力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