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9:“车改”难在哪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栏论文,车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报道,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年来以车改之名,为全系统约30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标准逐年提高,从最初的奇瑞汽车到现在价值20万元的一汽迈腾和帕萨特领驭,一切车辆手续及费用由公司负责。不少普通职工认为,这是以权谋私,变相侵占国有资产。
一直以来,运行成本高、私用现象严重、超标配备不止、使用效率低下堪称我国公车制度的四大顽疾。车改的目的,就是要还原公车公用的本来面貌,避免车轮上滋生腐败。然而,像安徽省电力公司这样为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非但没有实现车改之目的,还使得公车私用变为“合法”。其一,不合理的消费都可以报销,打开了成本增长的“潘多拉盒子”。其二,变相洗白“公车私用”。“公务自驾车”听起来冠冕堂皇,可说到底就将不合法的私用行为合法化。其三,将监督置于虚无。反正都是干部自己说了算,说办公务就是办公务,不是也是,普通群众即便有异议,也难以拿出有力依据予以质疑。
近年来,车改很时髦,也很热闹,但放眼各地,基本上都停留在“摸石头”的阶段,迟迟未能真正“过河”。车改停滞不前,归根结底,源于车改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是公车的享用者,很难让他们壮士断腕,革自己的命,正所谓“再长的刀也削不了自己的把”。要想避免类似的闹剧重演,车改就应引入外部力量,在上级监管和群众监督下公开进行。唯此,车改才能达到其原本的目的。
标签:公车论文;